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語句 > 經典的句子 > 定位時代已經結束 企業管理必須瘋狂“加敏捷”

定位時代已經結束 企業管理必須瘋狂“加敏捷”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2W 次

  “定位”曾經被譽爲對美國影響最大的商業觀念,而嚴格按照定位原教旨主義進行商業活動的中國企業家發現路越走越窄,在經濟快速增長的中國,商機稍縱即逝。

定位時代已經結束 企業管理必須瘋狂“加敏捷”

  中國企業家在發展的過程中如果沒有走出一條符合自己特殊國情的道路,一味以定位樹立的標杆來限制自己,終將陷入絕境。理論要與實踐相結合,食洋切忌不化。

  也就是說,中國企業必須擁有自己的“實踐出真知”,而不是一味的“外來和尚好唸經”。

  試想一下

  如果娃哈哈僅僅定位成“吃飯就是香”的兒童營養液;如果百度只做搜索;如果中國電信只做固定電話……也許現在這些知名品牌早就不知所蹤了……

  公牛把自己定位爲插座,一下子就把自己定死在這個領域,從此它只能在插座領域裏摸爬滾打,沒有擴張其它電工產品進行品牌延伸的動力和機會;

  健力寶把自己定位成保健品,並且一直死守這個定位,雖然一度被稱爲“中國魔水”,但最終還是退出了人們的視線……

  你看,定位理論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受足了追捧,但這個舶來“真理”,卻定死了多少中國企業。

  舉個例子,上個世紀末,著名的定位大師來中國考察了最大的羊絨企業——內蒙古鄂爾多斯集團,給鄂爾多斯集團提建議說你就專心搞羊絨吧,做世界羊絨大王。但是鄂爾多斯的掌門人並沒有採納教授的按照定位理論固步自封的建議,反而大刀闊斧的擴張起來,它牢牢把握住了一個又一個發展契機,先是進軍了煤炭、化工行業,後來還搞了房地產……一下子,鄂爾多斯集團由原來的十幾個億產值迅速躥升到上千億的規模。最後,甚至把原來的東勝市也改成了鄂爾多斯市。

  那拋棄了“定位”的中國企業家,該何去何從呢?

  面對中國的特殊情況,無論其他如何,最基礎的“求生技能”就是打造一個組織能夠響應並適應環境中的變化,即“自適應敏捷組織”。

  什麼意思呢?

  這沒有那些故弄玄虛、詰屈聱牙的管理哲學,而是最通俗易懂的現實邏輯——要想成爲自適應組織,需要將某些決策流程去中心化,組織中的個體也要相互聯繫,組建出一個智能網絡,在這個網絡中體現出橫向領導力,而不是自上而下的、中心化的、縱向領導力。

  在縱向領導力裏,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雙向的——信息向上傳遞,決策向下傳遞。而在橫向領導力裏,每個人都和其它許多人互相聯繫,人羣之間也可以互相聯繫。

  其實國內一些企業早已着手“自適應敏捷組織”的構建,比如華爲騰訊、小米等,任正非就曾有一句名言流傳至今:“流程是爲作戰服務,是爲多產糧食服務。不可持續的就不能永恆,繁瑣的管理哲學要簡化”。

  衆多善於管理的企業家們對此都深表認同,天九共享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盧俊卿就曾公開力挺過這樣的扁平化理念,他用更爲言簡意賅的語言總結道“放手、放手,再放手”,並將此作爲“企業家五項修煉”中的重要一環。

  所謂放手,並非指放手不管,而是說要放開手腳,讓公司全員一起成長。還是以盧俊卿爲例,作爲集團董事局主席,他並沒有採取事無鉅細、事必躬親的行事方式,從頭到尾他只管理三個人,總裁、CEO、聯席總裁。

  其實早在中國歷史中,就有人採取過這樣的“三巨頭管理模式”,那就是劉邦。他只需要管理好負責“公司行政和財務”的蕭何、負責“公司市場和業務”的韓信,以及負責“公司戰略和目標”的張良。最後的結局我們都知道,劉邦草根創業,十面埋伏一舉擊敗了貴族出身的項羽。


  這不就是我們如今所倡導的草根創業的英雄故事嗎?

  而劉邦是如何放手的?甚至已經開始剁手。在事業的起步階段,他將韓信招致麾下,將一個在圈內毫無名氣的韓信拜爲大將軍,將所有軍權交於此人。

  要知道,相比較商業,軍事更是“一將功成萬骨枯”,歷代帝王無不提防軍權旁落,但劉邦依然能做到坦坦蕩蕩,可見胸襟之廣。而後來韓信不辱使命,迅速成長爲獨當一面的軍神,幫助劉邦奪得天下。

  讀過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在加盟劉邦集團之前,韓信最早投向的是項羽集團,而項羽只給他安排了一個雜兵的職務,韓信豈會屈就?於是他拂袖而去。幾年後,兩人在垓下重逢,一個已是名震天下的“齊王”,另一個則是烏江自刎的“霸王”。

  盧俊卿認爲:“很多管理者不能放手的原因,往往是因爲我們都是完美主義者。因爲下級做的事情,可能很難百分之百的如意。一個人才,要他完全成熟了再上崗,這是幾乎不可能的。”

  項羽就是這樣的完美主義者,每一戰都要親力親爲,不給其他人才成長和施展的機會。而在當今社會,企業家必須要像劉邦一樣“放手”,誠如盧俊卿所言:“一般他能做到百分之六七十,我們就可以放手讓他們幹,我們看着就行。他們挑不起的時候,我們可以去幫一把,這是可以的。一定要給他們鍛鍊的機會,人才纔會走向成熟。”

  你看,蕭何最早只是一個小縣城的公務員,張良只是一個家道中落的公子哥兒,韓信更不值一提,只是一個遊手好閒的宅男。但當風口到來,他們需要求職、工作,劉邦接納了他們,給了他們機會和平臺,於是,他們最終個個改變一切,載入史冊。

  這表面看似是放手,實際是放手之後引發的“自適應敏捷組織”在起作用。

  項羽集團就是“定位模式”的典型,一直將自己限制於貴族政治,當攻破咸陽後,曾有人建議項羽定都關中,他卻認爲“這不符合自己的定位”,選擇放棄這一戰略要地。

  而劉邦集團呢?則是“自適應敏捷組織”的典型,從到漢中的偏愛一隅,再到逐鹿中原的諸王紛亂,都能做到“響應並適應環境中的變化”,最終歷史就選擇了最能適應自身變化的劉邦集團。

  而大漢王朝創立之初的休養生息也是採取的“黃老之術”,即無爲而治——放手。這不就是創業公司該遵循的主張嗎?最終中華文明迎來了第一個全盛帝國,成爲與羅馬帝國分庭抗禮的東方文明。

  顯然盧俊卿和其他的成功企業家已經看透這一本質,發自肺腑地說道:“我們爲什麼不幸福?我覺得就像一個人身上背了很多的東西,又跑得很快,那自然是很累。所以,我們怎麼才能幸福呢?我覺得就是要放下那些不該我們管的東西。”

  劉邦亦是如此,放下了自己不該管的東西。他曾說道:“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我不如張良。要說鎮守後方、安撫百姓,給前方運送糧草,保證供應不斷,我不如蕭何。要說統兵百萬,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的豪傑,我能夠重用他們,這就是我所以得到天下的原因。”

  放手思維

  是中國古代與現代智慧的彼此呼應,也是“自適應敏捷組織”再一次擊敗“定位模式”的寫照。歷史不斷重演,智慧亙古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