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職場故事 > 政策須有連續性,企業須有定力

政策須有連續性,企業須有定力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3W 次

2015年12月22日,關於證監會暫停私募股權投資機構掛牌新三板的傳言開始在網上流傳。事後,有些媒體證實傳言基本屬實。消息一經傳出,在市場上便造成了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局面。作爲最早關注新三板的投資人之一,我對此想談一些自己的觀點。

政策須有連續性,企業須有定力

新三板不僅是中國資本市場的一個創新,而且,也開了私募股權投資機構掛牌上市之先河。自從新三板開通以來,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爲市場所熱捧。當然,也存在許多問題,比如,新三板掛牌企業定增可以一次審批,多次增發;對於定增價格、鎖定期也沒有限定,只是由買賣雙方協商解決;在新三板目前流動性較差的狀態下,這種價格永遠只是浮盈,沒有買方,不能落袋爲安,更像是擊鼓傳花一樣的遊戲。例如,2015年12月23日,當三板掛牌企業數量爲4961家,總市值約2.1萬億元人民幣,平均市盈率約48倍時,九鼎投資、中科招商、天星資本、硅谷天堂、同創偉業、聯創永宣6家PE(私募股權投資)公司估值近1900億元。而中科招商市盈率接近60倍,九鼎高達190倍。這樣的事例在成熟市場很少出現。在一波接一波的高估值定增、類似“十鍋九蓋”的新奇做法下,投資人的利益難以得到保障。而當這類投資人並非專業人士或機構,而是缺乏專業知識的散戶時,一旦發生風險,就可能引起社會動盪或系統性金融危機。

從監管層來看,能夠及時發現新三板掛牌中的一些風險隱患是好事情,但是,我又不贊成政策上忽左忽右、忽高忽低、忽上忽下的做法,這種做法對市場會造成巨大傷害。作爲政府機構,在最初頂層設計的時候,方方面面的因素都應該考慮到。既要考慮到中國的國情,也要吸取國際上多年來行之有效的經驗和過往朝令夕改的教訓,要把制度設計好,而不是政策出臺後再大修大補。

我認爲現有新三板掛牌中所存在的問題,包括私募機構掛牌新三板的問題以及實體企業掛牌的問題,是發展過程中的問題,是通過調整就能解決的。不要動不動就做“大手術”,就像一個可以通過喝板藍根就解決的感冒而沒必要去做手術一樣;不要有點問題就搞暫停,甚至把政策徹底廢了,這好比我們倒髒水的時候不能把嬰兒一塊兒倒掉一樣。

有些對私募股權投資機構掛牌新三板持否定觀點的人認爲,私募機構是新三板市場的“抽水機”,其大量募資不利於實體企業融資。但持此觀點的人應該看到,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獲得融資後主要還是投向實體企業,而且,基於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相對於個人投資者具有更強的專業性的特點,它們的投資行爲可能對於那些具有核心競爭力或巨大潛力與爆發力的實體企業更有利。專業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也是科技企業、“互聯網+”企業發展的重要推手,比如,華大、光啓、中興、Bat、京東

除此之外,不容忽視的是,私募股權投資領域仍是中國經濟和金融體系中的一個短板,中國所能吸引到的創業資金,甚至趕不上只有835萬人口的以色列——以色列的人均創業資本是中國的80倍。這種狀況與中國當下提倡的“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背景是極不相稱的。沒有資本的支持,“大衆創業、萬衆創新”只能是一個動聽的口號而已。因此,站在資本的角度講,對私募股權投資領域的鼓勵與支持,就是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就是對“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政策的支持。

我非常認同對已經掛牌的私募股權投資企業進行規範與治理,但不能動不動就採取暫停掛牌的做法,這對那些沒有掛牌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構是極不公平的,而且,因爲少數已經掛牌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構需要治理或規範,就暫停整個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的掛牌,更有可能被視爲對該領域的歧視性對待!因此,建議政府機構在進行防控金融風險的工作時,儘量減少過分震盪療法,能夠個案處理的就個案處理,能夠適度調整的就適度調整,而不要輕易地針對某一個領域“一刀切”。與此同時,政府有關部門也要積極疏導新三板市場的流動性。

從企業層面看,無論是私募股權投資企業,還是其他企業,一定要保持定力。核心內容就是:“打鐵還需自身硬。”無論政策如何調整,都要做到“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要把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提升上去。而且,企業不要只盯着上市,更不能爲了上市而上市。畢竟,上市只是企業做大做強的途徑之一。像華爲那樣不求上市、專注於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同樣也做成了世界500強的企業。同時,上市途徑也有很多,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不一定非要上新三板,也不一定非要在國內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