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言 > 經典禪語 > 百丈禪師經典語錄

百丈禪師經典語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W 次

百丈懷海禪師是中國禪宗史上的重要人物,唐代禪宗高僧。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一些百丈禪師經典語錄,一起來欣賞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百丈禪師經典語錄

1.善惡是非。俱不運用。亦不愛一法。亦不捨一法。名爲大乘人。不被一切善惡。空有垢淨。有爲無爲。世出世間。福德智慧之所拘繫。名爲佛慧。是非好醜。是理非理。諸知解情盡。不能繫縛。處處自在。名爲初發心菩薩。便登佛地。

2.夫學道人。若遇種種苦樂稱意不稱意事。心無退屈。不念一切名聞利養衣食。不貪一切功德利益。不爲世間諸法之所滯礙。無親無愛。苦樂平懷。粗衣遮寒。糲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聾如啞相似。稍有相應分。

3.佛是無求。人求之理乖。理是無求。理求之即失。若著無求。復同於有求。若著無爲。復同於有爲。

4.不求佛。不求法。不求僧。乃至不求福智知解等。垢淨情盡。亦不守此無求爲是。亦不住盡處。亦不忻天堂地獄。縛脫無礙。即身心及一切處皆名解脫。

5.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6.口無所辯。心無所行。心地若 空。慧日自現。

7.垢淨情盡。對 五欲八風不動。不被見聞覺知所閡。不被諸法所惑。自然具足一切功德。具足一切神通妙用

8.一切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淨。亦無心繫縛人。但爲人自生虛妄繫着。作若干種解會。

9.夫學道人。若遇種種苦樂稱意不稱意事。心無退屈。不念一切名聞利養衣食。不貪一切功德利益。不爲世間諸法之所滯礙。無親無愛。苦樂平懷。粗衣遮寒。糲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聾如啞相似。稍有相應分。若於心中。廣學知解。求福求智。皆是生死。於理爲益。

10.佛是無求。人求之理乖。理是無求。理求之即失。若着無求。復同於有求。若着無爲。復同於有爲。

百丈禪師經典語錄問答

問:如何是大乘入道頓悟法要?

師雲:你先歇諸緣,休息萬事。善與不善,世出世間,一切諸法,並皆放卻。莫記莫憶,莫緣莫念,放捨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無所辯,心無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現,如雲開日出。但歇一切攀緣貪嗔愛取,垢淨情盡,對五欲八風不動,不被見聞覺知所閡,不被諸法所惑,自然具足一切功德,具足一切神通妙用。是解脫人,對一切境法,心無諍亂,不攝不散,透一切聲色,無有滯礙,名爲道人。善惡是非,俱不運用,亦不愛一法,亦不捨一法,名爲大乘人。不被一切善惡、空有、垢淨、有爲無爲、世出世間、福德智慧之所拘繫,名爲佛慧。是非好醜、是理非理,諸知解情盡,不能繫縛,處處自在,名爲初發心菩薩,便登佛地。

問:對一境,如何得心如木石去?

師雲:一切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淨,亦無心繫縛人。但爲人自生虛妄系著,作若干種解會,起若干種知見,生若干種愛畏。但了諸法不自生,皆從自己一念妄想顛倒取相而有,知心與境,本不相到,當處解脫。一一諸法,當處寂滅,當處道場。又本有之性。不可名目。本來不是凡,不是聖,不是垢淨,亦非空有,亦非善惡。與諸染法相應,名人天二乘界。若垢淨心盡。不住繫縛,不住解脫,無有一切有爲無爲縛脫心量,起於生死。其心自在。畢竟不與諸妄虛幻塵勞蘊界生死諸入和合,迥然無寄,一切不拘,去留無礙,往來生死,如門開相似。

夫學道人,若遇種種苦樂稱意不稱意事,心無退屈,不念一切名聞利養衣食,不貪一切功德利益,不爲世間諸法之所滯礙。無親無愛,苦樂平懷。粗衣遮寒,糲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聾如啞相似,稍有相應分。若於心中,廣學知解,求福求智,皆是生死,於理爲益,卻被知解境風之所飄溺,還歸生死海中。佛是無求,人求之理乖。理是無求,理求之即失。若著無求,復同於有求。若著無爲,復同於有爲。故經雲,不取於法,不取非法,不取非非法。又云,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亦無虛。但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不被陰界諸入五欲八風之所飄溺,即生死因斷,去住自由,不爲一切有爲因果所縛,不被有漏所拘。他時還以無自縛爲因,同事利益。以無著心,應一切物。以無礙慧,解一切縛,亦云應病施藥。

問:如今出家受戒,身口清淨,已具諸法,得解脫否?

師雲:少分解脫,未得心解脫,亦未得一切處解脫。

問:如何是心解脫,及一切處解脫?

師雲:不求佛,不求法,不求僧,乃至不求福智知解等,垢淨情盡。亦不守此無求爲是,亦不住盡處,亦不欣天堂畏地獄,縛脫無礙,即身心及一切處皆名解脫。汝莫言有少分戒,身口意淨,便以爲了,不知恆沙戒定慧門,無漏解脫,都未涉一毫毛。努力向前,須猛究取。莫待耳聾眼暗,面皺頭白,老苦及身,悲愛纏綿,眼中流淚,心裏慞惶,一無所據,不知去處。到恁時節,整理手腳不得也。縱有福智名聞利養,都不相救,爲心慧未開,唯念諸境,不知返照。復不見佛道,一生所有善惡業緣,皆悉現前,或欣或怖,六道五陰,俱時現前。盡敷嚴好,舍宅舟船車輿,光明顯赫,皆從自心貪愛所現。一切惡境,皆悉變成殊勝之境。但隨貪愛重處,業識所引,隨著受生,都無自由分。龍畜良賤,都總未定。

問:如何得自由分?

師雲:如今得即得。或對五欲八風,情無取捨。慳嫉貪愛,我所情盡,垢淨俱忘。如日月在空,不緣而照。心心如土木石,念念如救頭然。亦如大香象渡河,截流而過,使無疑誤。此人,天堂地獄,俱不能攝也。

人物介紹

百丈懷海禪師是中國禪宗史上的重要人物,唐代禪宗高僧。原籍太原,遠祖因西晉懷帝永嘉戰亂,移居到福州,俗姓王。是洪州宗風開創者馬祖道一大師的法嗣,禪宗叢林清規之制定者。因其後半生常住於洪州百丈山(江西奉新),故世稱百丈禪師。

唐中葉後,由於舊教規和戒律與禪宗發展存在尖銳矛盾,於是懷海便大膽進行教規改革,設立了百丈清規。爲禪宗發展掃清障礙,對禪宗發展具有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是續慧能大師後又一佛門大德。

百丈禪師生平

早年事蹟

懷海自幼喜遊訪寺院。早歲在南嶽懷讓禪師的弟子西山(廣東潮安)慧照出家,後從南嶽衡山之法朝律師受具足戒,未久至安徽廬江浮槎寺研讀經藏。

終至“三學該練”,具備了深厚的經、律、論佛學知識。

唐代宗大曆初年(766年),聽說馬祖道一在南康(在今江西贛縣境內)龔公山傳法,即前去投馬祖,傾心依附,並充當馬祖的侍者,深得馬祖的器重。與西堂智藏、南泉普願同入祖室,各有擅長,時稱馬祖門下三大士。

唐代宗大曆年間(766—779),奉新人甘貞在洪州新吳(江西奉新)大雄山(俗稱百丈山)建庵。聽說入住小雄山普化院的懷海禪法精深,於是“請施家山,願爲鄉導,菴廬環繞”,將懷海迎入所建庵中,並將庵改名“百丈寺"。懷海得道後,便開山說法,自立禪院,率衆修持,實行僧團之農禪生活。

制定清規

唐朝中葉即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後,封建政權採取“取消對寺院和僧尼個人田產免稅規定”等諸多不利措施,僧侶被迫面臨如何生存的嚴峻形勢。懷海蔘照大小乘戒律,制定新的修行生活儀軌《禪門規式》(即《百丈清規》)以保證禪宗的繁盛和發展。

圓寂前後

懷海於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正月十七日入寂。據唐陳詡《塔銘》所記,懷海世壽六十六歲。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年)敕諡大智禪師,塔曰大寶勝輪。北宋徽宗追諡“覺照禪師”,元順章加諡“弘宗妙行禪師”。

主要成就

始創戒律

唐中葉後,由於舊教規和戒律極端輕視和排斥生產勞動,認爲掘地、斬草、種樹等活動都是“不淨業”,僧徒若從事此類活動是違犯佛律的。而禪宗因爲不依靠豪華奢侈的堂殿、經像、法物,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且自六祖惠能以來,許多開山祖師都親自參加生產勞動。就在舊教規舊戒律與禪宗發展存在尖銳矛盾時,懷海大膽進行了教規改革,設立了百丈清規,制定戒律。從組織體制、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上保證了洪州禪的發展和繁榮。懷海爲禪宗發展掃清障礙,對禪宗發展具有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如果說道一從思想方面開闢了禪學新時代,那麼懷海禪師則從實行方面保證了禪學的發展。

《百丈清規》問世後,千餘年來雖屢經刪修,但卻始終以此爲藍本。一直是歷代寺院的基本法規和禪宗僧侶必須遵循的基本規戒。懷海非僅爲立法者,亦爲實行者,他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將禪學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宋儒曾彷效此清規而創立書院。元、明、清更綿延不斷。

自創禪法

懷海的禪學思想深得祖師惠能和馬祖道一的'真傳,主張衆生心性本來圓滿成就,只要不被妄想所繫縛,就和諸佛無異。認爲禪的要求在於“去住自由”。所謂“去住自由”,就主體而言,指向人的精神自由;就對象而言,應落實在生活日用之中。這就要求禪僧既肯定主體意識,又立足於現實生活;離開現實生活,即無自由解脫可言。懷海的禪,具有一種樸素自然的生活味。在懷海看來,禪在生活中無所不在,因此他總是在一些細微的事物上取得“禪機”。這種“禪機”既有禪家的高峻,又教家的平易,種種方便開化後人。懷海爲洪州禪法的中堅人物,上承慧能、馬祖以來的禪法,下啓後世五家之中潙仰、臨濟二宗。宗法至今傳承不絕,影響深遠。

懷海對禪宗的巨大貢獻就是使禪僧直接從一般寺院分離出來,使禪宗最終成爲一個獨立的佛教宗派。使禪宗體制更趨中國化的,對禪宗自身發展起到重大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