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言 > 讀書名言 > 《斷舍離》讀後感2400字3則

《斷舍離》讀後感2400字3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5W 次

《斷舍離》讀後感2400字3則

《斷舍離》讀後感2400字3則

導讀:《斷舍離》是一本很火的書,書中講述自我與物品之間的關係,通過學習和實踐斷舍離,人們將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係,從關注物品轉換爲關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開始思考,並致力於將身邊所有"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替換爲"需要、適合、舒服"的東西,就能讓環境變得清爽,也會由此改善心靈環境,從外在到內在,徹底煥然一新。本站的小編給大家分享《斷舍離》讀後感2400字3則,一起來看看吧。

《斷舍離》讀後感2400字 篇一:

先來點《斷舍離》書摘吧:

物品要用纔有價值——是爲斷

物品在此時、當下,應出現在需要它的地方——是爲舍

物品處於恰當的位置,才能展現美感——是爲離

用斷舍離的觀點解釋呢,就是:物品是拿來用的,只買自己當下需要的、適合的、舒服的東西,把所有自己現在不用的、不合適的東西扔掉,從物品中審視自己。

全書都在說明一個很淺顯的道理——現在用不到的東西就要扔掉,能用上好的東西就不要留着次的。花費大量的篇幅說明一定要扔掉,並具體的說明如何“扔”,衣櫃如何“扔”,廚房如何“扔”,抽屜如何“扔”等,並附上操作示意圖。舉例自己的學員扔掉東西后發生了變化。

從書本角度而言,快餐、雞湯、拖沓、僞科學,一本看書名以及目錄就能知道全部內容的書。

看過家居雜誌配圖嗎,通常它們是這麼做的,一個明亮漂亮的大房子,一個氣質寧靜的女主人,一個正在出售的傢俱,如何通過這樣一張圖片讓你購買呢?——配上一段文字,讓你相信,只要購買這件傢俱,你也能過上圖片上的生活。這本書也是一樣的道理,通過描繪一個“簡潔、舒適”的家居環境,讓你相信“斷舍離”是對的,並舉出具體的例子,“斷舍離”之後有人放下了對逝世十餘年丈夫的執念,有人接受了三十年前死纏爛打追求自己的丈夫如今提出的離婚,直觀地向讀者證明“斷舍離”是正確的、有益的。第二步就是將做不到“斷舍離”的人們的心態分類,並把這些心態描繪成緬懷過去、不願改變等沒有勇氣的類型。第三步就是具體告訴讀者如何“斷舍離”。

關於拖沓,就是說這本書用大量的、反覆的話語去說同一件事,用“斷舍離”的觀點來說,我十分鐘能明白的東西爲什麼要花兩個小時呢?

關於快餐,就是這本書的內容很好懂,做起來也不難,“扔”東西簡不簡單?當然簡單,抽屜裏不用的草稿紙、衣櫃裏不穿的衣服垃圾袋一打包扔出家門就完了。但是扔完之後呢?你開始變得關注自己了嗎,從此過上簡潔舒適的生活了嗎?

關於雞湯,就是說書中很多內容,給讀者以安慰,讓讀者相信把不用的東西扔掉這麼一件小事能改變很多當下不如意的場景,讓你覺得生活從此煥然一新,忽然有了新的動力、新的希望,像是營銷號們經常發的標題,一個小舉動讓你從此輕鬆減肥。我從不認爲只做一個小小的舉動能改變人生。改變自己改變生活是需要很大的勇氣以及很多步驟的,如果一個人相信隨隨便便一件小事做完就能改變自己,很可能說明他還沒有具備改變的勇氣與決心。

關於僞科學,“斷舍離”觀點成立的一個前提是“物品是拿來用的”,以及一個價值昇華“活在當下”。先來看前提,物品固然是生產出來滿足人們需求的,但人們是不是隻有“使用”這一需求呢?換句話來說,物品是不是隻應該有“使用價值”呢?當然是否定的,幾千萬英鎊買幅梵高的向日葵怎麼使用呢,苦練十餘年贏個奧運金牌怎麼使用呢?所以物品並非只用來滿足人們的“使用需求”。接着看價值,活在當下固然重要,昨天、今天和明天,人們擁有的只有今天,那是不是說昨天明天都不用管了呢?活在當下是否意味着過去的一切都是無用的包袱,是拖累我前進的重擔,是否意味着明天都是虛無的、不可掌控的呢?答案也是否定的,過去使人明白今天如何避免錯誤,明天使人明白今天應該如何度過。

既然前提和價值都不能成立了,建立在這兩者之上的論點就恕我無法認同了。

首先是扔東西的觀點——扔掉過去的、自己認爲有紀念意義、實際上沒有用處、反倒阻礙自己前進的物品,例如變心的丈夫過去送的禮物,有些“代表過去的而與現今情況不符合的物品留着確實是種阻礙”,但能不能反過來說“對現在沒有用處的、過去的東西就一定是阻礙”呢?所以“斷舍離”用某些確實沒有用的、不應該留着的物品,來說明這種類別的物品全都沒有用、不應該留着,這種論證方式顯然是不能成立的,我同樣可以舉出某位醫生因爲保留着小時候別人鼓勵他的物品,長大後一直提醒自己努力並最終成爲名醫的例子,這樣能不能證明這類東西都有用的呢?一樣是不能證明的;

再者是觀點片面,忽視人們多樣的需求——屯東西反映了人們某種需求,或許是預計到未來的某種風險,或許是當下爲日後作出的一些安排,“斷舍離”提出“當下用不到”就不應該存在,那人們規避風險的需求如何安放呢?人們不斷地購物,不斷地堆積物品,以獲得安全感、滿足感,“斷舍離”要求人們捨棄這些東西,卻沒有告訴讀者應該用另一種什麼方法來填補這些空缺的安全感、滿足感;第三點是自我矛盾——對於人們上面的關於安全感之類的需求,“斷舍離”將它們歸爲“無效需求”,倡導人們應該相信自己而不是相信物品,從而以“自己”爲中心,只留下現在需要的自己用得到的。而歸根結底爲什麼一定要“斷舍離”呢?因爲“斷舍離”之後剩下的,才能代表自己,舉例一位女士將不需要的不再喜歡的衣服扔掉後,剩下大多是藍色系的衣服,而藍色是男性的顏色,從而發現這位女士內心希望將男性力量穿在身上,在職場上拼搏,以及要求“斷舍離”此等的物品後,只用好的、檔次稍微高一些的,這樣能帶給自己信心,讓自己變得更好。這不還是在用物品來代表人嗎?作者一方面說要依靠自己,不以物喜,一方面又說好的東西代表更好的自己。

從個人角度而言,也不能說讀這本書一無所獲,化繁爲簡,不用的想法就扔掉,有用的就馬上去做,自然是對生活有益處的,只是某些結論或許是正確的,論證過程以及具體做法讓我無法認同罷了,且本書觀點片面,做法一刀切。

從他人角度而言,個人認爲時刻保持清醒與思考是必要的,“斷舍離”如果因爲某些話語讓我覺得有用我就將此書全盤接受,那是放棄思考的做法。雞湯讀得多了爲什麼有害,因爲那會讓人鬆懈,讓人忘記從當下的不如意中掙脫出來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快餐文化爲什麼需要拒絕,因爲真正深刻的道理不是讀一兩句話就能明白的,只想做容易的事,通常不會改變自己和成功的距離。

當然了,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斷舍離”或許未必如我評判的這樣,只是想要表達,將這本書作爲自己的人生信條或說對“斷舍離”這一做法抱有很大改變生活的期望,或許都是不恰當的。

《斷舍離》讀後感2400字3則

《斷舍離》讀後感2400字 篇二:

這段時間,我在看山下英子的《斷舍離》。這本書時而讓我覺得它是一把鋒利的武器,短小精悍卻能穩準狠毒的直戳痛點;時而讓我覺得像在看一本武林祕籍,“斬斷物慾、捨棄廢物、脫離執念”,是

它的12字口訣。

和以往看的書不同,它的重點不是教我們如何整理和收納,而是教會我們通過收拾物品瞭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人生更舒適。

斷舍離並非僅是處理廢品雜物,它的目標是種“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帶有讓人生煥然一新的力量。

一、斷舍離≠扔東西

某位哲學家曾說過“人們總是習慣思考“有效性”,卻往往忽略了作爲“有效性”前提的“必要性””。人對物品也會有同樣的定式思維。

扔東西這件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們常常無法割捨很多東西,可能覺得它還沒壞、它未來還有用,亦或是它寄託着某種情感。雜七雜八留下了一堆,空間被它們越堆越滿。

經濟學有個“巴萊多定律”,也就是我們熟悉的80/20法則。其實空間裏的東西也同樣適用。居住空間裏的東西,其中80%是被我們忘記的或很少用到的物品,目前在使用的東西可能只佔20%。更不用說我

們看不見的那些區域。

但斷舍離絕不是扔東西的單向過程,它其實是一個“有進有出”循環反覆的雙向選擇,將不需要、不合適、不喜歡換成需要、合適、喜歡。

它鼓勵我們清理身邊的雜物,學會放手不需要的東西,不喜歡不需要不適合的主動跟他們說再見。

只有清理掉過多的雜物,才能留有空間,請進內心真正喜歡的好物。

二、斷舍離讓自己擁有取捨選擇的自由

記得春夏換季的時候,逛街看到好多衣服都心動,總覺得去年的衣服配不上今年的自己,總想買買買。但買回來以後穿了一兩次,就被高高掛起,放到我不會駕臨的冷宮裏了。

每次讀書的時候,我都喜歡邊讀邊對比,對比自己的現狀,書裏的哪些內容,可以形成我自己的理論方針,指導我更好地生活。

《斷舍離》給了我很好的啓示。

也許我還做不到像作者那樣,可以對自己的生活有很好的把控。

但至少我能越來越清晰的認識到,我想要這個東西,我不需要這個東西,無論是獲得還是放手,都要做到坦誠地面對自己的內心,剩下的就是開始行動。

於是在夏秋換季的現在,我好好審視了我的衣櫃,對久久不穿的衣服適當的做了斷舍離,簡化自己的衣櫥,發掘現有單品搭配的更多可能性,既能節省金錢,又能提高自己的穿着搭配的審美。

買衣服前我也儘量在做到“有進有出”,買一件新衣服,淘汰一件舊衣服,努力讓自己的衣櫃裏裝滿最愛最適合我的衣服。

能夠掌握自己的物慾,並經常對它進行修剪,我們才能更好地生活。

斷舍離的最終目的,不是把空間收拾乾淨,而是通過收拾的過程處理自己與物品的關係,發現自己內心的需求,喜歡上真是的自己。

三、負重前行時別忘給生活做減法

有人問米開朗基羅,他是如何雕刻出《大衛》的。他回答說:“很簡單,我去採石場,看見一塊巨大的大理石,我在它身上看到了大衛。我要做的只是鑿去多餘的石頭,去掉那些不該有的大理石,《大

衛》就誕生了。”

其實人生也是如此,不斷剔除掉多餘的部分,幸福的輪廓纔會慢慢顯現。

演員陳數在無數影視劇拍攝邀約遞到眼前的時候,她選擇了拒絕,有人笑她在慢性“自殺”。

但她覺得演員對劇本、表演形式上的在創作來自於演員本身的能量、內在修養和積累,甚至是對生活和生命的熱情。她需要對別人負責,也需要自己的內心充盈起來。

於是她選擇了停下,成了“時間暴發戶”,按着自己的節奏做想做的任何事,用斷舍離梳理她的身心。學習欣賞物品而不去佔有,學習與他人分享而不獨享,學習探尋自我和生命之路,不懼旁人的異樣

眼光。

作爲一名女演員,甚至不介意一件禮服再穿幾次,對她來說,保持審美的品格,比單品不重複更重要。

確立了斷舍離的生活態度,她在努力學習卸下負重,輕盈前行。

她愈發明白,對內心的探索和堅持的重要性,也愈發清晰明朗,斷的是物品,脫離的是執念。

人生本來就是一場負重狂奔,我們不妨給生活做些減法。

從加法生活轉向減法生活很重要,“斷舍離”是一種生命的禪。

四、如何進行物的“新陳代謝”

斷舍離與其說是一種整理收拾,不如說是一場自我修行。

也許開始會沒有頭緒,但不要輕易否定自己,思路是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精進出來的[]。

1.理清思路,認識現狀

我們所要做的,是在大腦中理清思緒,以自我爲軸心,把時間軸放在當下,找到對現在的自己非常重要的東西。

環顧家中的物品,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之間的關係,物品有沒有過度過量,空間有沒有“溢出、過剩”,東西有沒有“堆積、凌亂”。去判斷哪些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然後做出取捨。

2.去實踐,去感受

給自己制定少量的、可完成度高的小目標,遵循選擇上由易到難的整理方法,之後去實現它。

扔掉“怎麼看都是垃圾廢品”的東西,比如冰箱裏已經腐敗的食材;考慮自身與物品的“關聯度”,比如這幅別人送我的眼鏡,不能因爲是大牌但不適合我就留下;以“必要、合適、愉快”爲標準,不

滿足的都扔掉。

總而言之,斷舍離該扔掉的,整頓留下的,並對它們做大保潔。

3.大中小三分法

在扔掉多餘的物品後,剩下的如何收納整理才能做到方便使用又整潔有序?作者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分類方法——“3+3+3+……”

就像圖裏這樣,這是一個將焦點從大區域逐漸過渡到小區域的過程,分類法沒有絕對答案,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習慣來。

4.“七五一”的總量限定法

山下英子提出一個整理總量限制法。

讓居住的各個地方“留白”,這樣做的好處也顯而易見:一來空間不至於被物品全部填滿;二來能夠保持空間的舒適感,給自己留出用於創造更加有內涵美的空間。

斷舍離是一種需要“始於戒律,精於定慧,妙於了悟”的修煉,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勞永逸。

我們要學會做物質的減法,精神的加法,轉向內心,尋找缺失已久的“幸福力”。

放手一個無用之物,就騰出一點空間

處理一件多餘之物,就減少一份負擔

減少一次浪費,就恢復一份精氣神

然後,翻開人生新篇章。

《斷舍離》讀後感2400字 篇三:

閱畢《斷舍離》,作者的核心思想與核心原則,要麼是三字、要麼是三條,所以有感於“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日本人寫書,核心精煉、然而會不厭其煩加以說明、舉例等,務必使讀者徹底瞭解。但簡單的東西往往只有真正堅持的人才能獲益。斷舍離,最終要讓實踐者養成是一種可以應對萬事的思維狀態和個人全新的精神面貌。

作者山下英子將全部的核心思想在前言《什麼是斷舍離》中已充分闡釋。斷舍離就是:“通過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人生更舒適的行爲技術。”

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在“入口”取捨物品的行動。

舍=捨去多餘的東西。在“出口”清理堵塞的行動。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即反覆實踐“斷”“舍”的步驟來實現通暢的新陳代謝的狀態。

【一三:收拾】

在斷舍離中,要特別區分收拾、整理、掃除三個詞之間的差異,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理解“收拾”。收拾,是選擇將什麼樣的物品留在自己身邊,也是剔除自己身邊“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的物品的過程。

收拾的過程有三個要點:

主角是自己:

選擇物品時不是問“這個還能用嗎?”,而是“我要怎麼用這個?”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就要把物品歸爲“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之列,加以適當的處理。

在斷舍離中,沒有“客用”的概念,即不存在專門爲客人準備的物品。如果是主人精心挑選自用的物品,那麼用來招待客人也無妨。

時間是當下:

個人所理解的當下是不同的,判斷的關鍵在於令人舒適。留下的物品讓自己能掌控、而又覺得舒適、適量即可。斷舍離的過程,就是在不斷磨練自己對舒適的感應能力。

聚焦於當下的物品可以分爲幾類:每天使用、每個月至少用一次,頻率再低一點的每個季度至少一次、每年至少一次。最後就是婚喪嫁娶等一輩子用不了幾次的東西。簡單歸類爲日常和非日常兩個大類。這些物品也適用二八法則,即20%的物品往往已能覆蓋80%的日常需要。所以我們收拾的重點在於日常物品,千萬不要捨本逐末。

最後一點,不管是食物還是其他東西,都只買最當季的吧。

物品是朋友:

將物品擬人化是斷舍離中很有意思的觀點,也是中國人比較陌生的觀點吧。如果真的將物品當做是自己的朋友會怎麼去做呢?自己四周堆積如山的陌生物品,就好似被陌生人團團圍住,不會感到自在。

而那些長期被忽視的、待在角落裏的物品,就好似長期被你忽視的朋友,由此會讓人產生內疚、並逃避現實。在收拾時,留下自己最喜歡、最適合自己當下的物品,就好似交到一個特別棒的朋友。用這樣的心情去爲自己打造住所,人會變得主動、積極、快樂。

不斷的去收拾自己所在的空間,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個是斷,就是不要讓物品越來越多;一個是舍,就是要不斷扔掉已不再適合的物品。斷與舍,一進一出,需要達成動態平衡。不斷進行斷舍離之後,剩下的物品就可以分爲兩類:從一開始就很珍惜的物品;以及“收拾”後才發現留下來的物品。特別是後者,會傳遞給我們非常深刻的信息、令我們發現潛藏的自己。

【二三:斷不了】

斷不了,就是不斷讓物品涌入自己居住空間。有三個“敵人”需要打敗:

不要貪小便宜,將各種免費的贈品、酒店用品什麼的帶回家;

看透商家打折的陷阱,只買當下需要的物品、需要的分量;

認清自己真正的需求,也端正對“擁有”的態度,不是好的物品就一定要擁有。

【三三:扔不掉】

作者將扔不掉的人們劃分爲三個類型,他們有各自無法完成“舍”的原因。這些原因背後其實是各自不同的人格、和情感需求。

逃避現實型:東西堆積如山、雜亂不堪,但只要眼不見心就不煩。

執着過去型:能勾起過去回憶的老東西、老物件,全部都捨不得丟棄。

擔憂未來型:爲了讓未來生活高枕無憂,而囤積了大量當下不需要的物品。

當迴避成爲上述類型的人時,其實就在戒除懶惰、貪婪、與恐懼。

【四三:破爛兒】

破爛兒,那些“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物品,也分爲三類:

不用的東西:漫不經心的存放、已經遺忘在角落裏、一想到扔掉就會心懷不安的東西。

還在用的東西:好歹還在用,但用得漫不經心,隨意的對待。

充滿回憶的東西:因爲充滿回憶所以具有強大能量場的東西。

如果收拾過後發現“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那麼就應該將它們扔掉或者轉增他人。長此以往,修煉的精神將是“過往不追、當下不雜、未來不迎”的輕鬆狀態呀!

【五三:開始整理】

這部分是斷舍離的“術”,也是非常簡單的三條原理:

留白——七五一法則

看不見的收納空間,最多隻佔用七成空間;能看見的一般收納空間,最多隻佔用五成空間;而能看見的裝飾性收納空間,最多隻佔用一成。

具有相同功能的物品,最多隻保留自己最喜歡的五個(當然,具體數字因人而異,但最好不要超過5個)。

因爲有了留白,有了限制,纔會讓斷舍離形成自動化。

只需一個動作原則

靠一個動作就能完成物品的取收。拿出物品所需的動作,充其量只有打開櫃門、取出物品這兩個動作。

自立、自由、自在法則

讓物品能夠“自立”,就是讓物品豎起來放置,比如抽屜裏的毛巾不是平鋪、而是捲起來豎着放。讓物品“自由”,是指讓放置後的物品可以自由的被選擇,無論如何放置,要讓同一類物品能讓人自由選擇。物品自在,則是指讓物品變得聽話,於是就有針對特定物品的收納方法、摺疊方法。

【六三:注意點】

先不要管別人,先收拾自己的東西!

扔掉物品的時候,要抱着“對不起(讓你離開)”“謝謝(曾經陪伴)”的心態!

把物品轉贈他人時,應該說“請收下”,而不是說“給你”,後者就太自大了。

【七三:開始吧】

從怎麼看都是垃圾的東西開始扔東西!

斷舍離的目的是什麼?根據目的選擇開始的場所:重視健康和安全——廚房、臥室、廁所、浴室、洗臉檯;重視家庭運氣——玄關;重視個人運氣——臥室!

聚焦於某一個場所、無論是多小的一個場所,一個抽屜、一個錢包!

【結語】

斷舍離的理念,不僅僅可以用於物品的整理,也可以用於文件、信息等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