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言 > 讀書名言 > 《斷舍離》讀後感1000字4則

《斷舍離》讀後感1000字4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7W 次

《斷舍離》讀後感1000字4則

《斷舍離》讀後感1000字4則

導讀:《斷舍離》是日本山下英子創作的家庭生活類著作,首次出版於2009年。該書主要講述了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推出的概念:斷=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舍=處理掉堆放在家裏沒用的東西。離=捨棄對物質的迷戀,讓自己處於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本站的小編給大家整理了4則《斷舍離》讀後感1000字,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斷舍離》讀後感1000字 篇一:

山下英子的這本《斷舍離》表面上看是教我們如何整理雜物,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係,本質上來看,通過學習和實踐斷舍離,我們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真正所需要的是什麼,在人生的每一個轉折點都應該懂得適當捨棄,任何事物並不是越多越好。

與大多數同齡人相比,我認爲我的收納整理能力還是較強的,但仍然有找不到東西的時候,有些東西急需的時候找不到,就好像它騰空消失了一樣,但不需要的時候它卻莫名其妙地出現了,這就說明我的收納方式仍有待提高。

“想要幸福,我們需要先放下對幸福的執念。具體有三步:斷,停止負面的思考模式;舍,順從自己的心,割捨既有;離,鬆開“多就是好”的念頭。”

“一言以蔽之,斷舍離就是——通過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人生更舒適的行爲技術。換句話說,就是——通過收拾家裏的破爛兒,也整理內心中的破爛兒,讓人生變得開心的方法。總而言之,斷舍離就是通過收拾自己居住的空間,讓自己從看得見的世界走向看不見的世界。”

“因此,要採取的行動是——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家裏到處氾濫的破爛兒。通過不斷重複斷和舍,最後會到達這樣的狀態: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

“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廣大勞動人民總是不斷在做人生加法,而今,隨着經濟的發展,絕大多數人們都已步入小康社會的生活水平,那麼,面臨紛繁雜亂的物質,我們是否應該適當做些生活減法呢?

人們都說思想決定行爲,這是不可否認的。但本書中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即“並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的確是這樣,相信很多人也都熟悉網絡上常推出的類似於“21天培養一個好習慣”的挑戰吧,正是人們在一段時間內堅持某些行爲,而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們的思想。換言之,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本書強調,斷舍離是一種不收拾的收拾法,這是什麼意思?

首先,“收拾,是一種篩選必要物品的工作。在篩選必要物品的時候,我們要考慮兩個維度,一個是我與物品的關係這條關係軸,另一個是當下這條時間軸。換句話說,收拾就是要捫心自問某件物品與當下的自己是不是確實有關係,進而對物品進行取捨、選擇的過程。”

其次,“在施行斷舍離的過程中,我們要做的大部分事情就是基於關係軸和時間軸的收拾工作。從行動上講,就是扔掉——舍。如果只是把用不上的東西放進垃圾袋再扔進儲藏室的話,那不叫收拾,那不過是把東西改變一下形態換個地方存放而已,是移動。而斷舍離要做的,是把用不着的東西扔出家門,徹底切斷它們與自己的關係。”

只有對當下的自己合適且必需,也確實在用的東西,纔會留在你自己的空間裏。

一旦形成了這種三思而後行的習慣,你就真正實現了“斷”的狀態。而斷舍離的含義就是,在“斷”與“舍”的交替裏,脫離對物品的執念,達到輕鬆自在(離)的狀態。

最後,“選擇和當下的自己相稱的東西,在這樣的過程中,就不再需要收拾了!”

篩選物品的同時,也改變了人際關係。

一旦通過斷舍離提升了自我形象,那麼別人就會自然而然地覺得“他生活得那麼精緻,可不能隨便拿個粗陋的東西送他就了事了”。慢慢地,你就會感覺到,周圍人對待自己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可見,這種篩選物品的工作,也具有改變自己與他人關係的力量。

我現在就要回家把用不着的東西都包紮起來啦!

《斷舍離》讀後感1000字 篇二

《斷舍離》並不是對物品收納整理的書籍,主要是強調人與物品的關係,把原來以物爲中心的觀念轉變爲以人爲中心,站在人自身的角度去考慮物品與人的關係,延伸到人與人、人與生活的關係。

“斷”是從源頭上限制物品進入自己的家,購買物品時要三思,考慮物品是否是真的“需要、舒服、合適”?注意時間軸是當下,而非過去或者將來。當然我認爲如果真的必要且不久的日子一定會用到(正好有優惠),可以允許自己購買(畢竟家庭主婦是要爲家裏省錢的!),但是不要囤積。囤積的動作一般是來源於不安全感,要篤定地相信,將來會有將來的機會和辦法。這樣由行動來影響思維方式,人也會變得更加有信心。

延伸到人與人的關係,可以理解爲儘量減少無用社交。有的人認爲在人羣中才會體現自身價值,但無用社交雖然可能熱鬧,對生活是一種消耗。對於我來說需要遠離流於形式、粗俗而無意義的社交活動。在參與社交之前做一定甄選鑑別,只專注有助於自我成長或加強所重視親密聯結的活動。

在觀念和想法上,“斷”意味着停止消極的想法和評判。在負面想法閃現的一瞬間,盡力去掐斷,因爲這樣的想法無益也無意義,只會自尋煩惱。關注問題本身,關注解決問題,就事論事,以結果爲導向。

“舍”是指捨棄對自己無用的物品。時間軸同樣放在當下,站在人自身的角度去考慮物品是否對你來說是有價值的?注意不是“這個東西還很好”而是“它對我來說是有用的,我需要它。”這樣篩選出來“無用”的物品,可以選擇轉贈給需要它或者能珍惜它的人,或者直接丟棄[]。比如,我自己有一些物質購買慾氾濫時期留下的品質並不好的衣物,每次穿在身上就覺得沒有自信,渾身不舒服,但是由於沒穿幾次,覺得浪費捨不得扔。在踐行“斷舍離”過程中,果斷處理掉,這個衣物雖然可能還有貨幣價值,但是在生活中早已無價值,還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這樣的物品需要更舒適、有品質的取代品,也要相信自己配得上更好的物品。 就這樣自問內心去辨別物品的過程就會讓自己更瞭解自己的喜好,更加有利於今後在“斷”的階段準確而義無反顧。

由於人的精力有限,沒有辦法兼顧太多的事情,所以需要分出來什麼是最重要的。比如興趣非常廣泛的人,如果想要在某個領域得到精進,一定需要放棄一些其他的興趣,多分配時間到這個領域,習得所需技能,提升興趣的高度。人際維護也一樣,沒必要要求自己和那麼多的人成爲朋友,知己得二三足以。好朋友也維持在一定數量即可,允許以前的好友漸漸疏遠,因爲人際關係就是不斷髮展的過程,不需要強求,即“舍”的理念。

“離”指的是一種狀態。脫離對物品的執念,做減法生活,捨棄不需要的,珍視每一件留在身邊的物品,把握主動權,順其自然,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空間。這樣的習慣會讓自己對生活有十足的掌控感。

“斷舍離”就是通過處理人與物品的關係,梳理自己的生活,更加徹底地瞭解自己並接納最真實的自己。不斷提醒自己,活在當下,而且可以活得更精緻更通透。

《斷舍離》讀後感1000字4則

《斷舍離》讀後感1000字 篇三:

斬“斷”物慾,“舍”棄廢物,脫“離”執念,走在“自在·隨心”的路上。

第一次接觸山下英子老師和她的《斷舍離》,是在抖音好書分享會上,演員陳數關於《斷舍離》的分享。

陳數老師認爲《斷舍離》強調立足當下,通過整理、疏通人與物品之間的關係,脫離對物品的執念,從根源上達到對物品的斷舍離。人待物如此,人生更應如是。所以生活中,陳數老師多次讓自己停下來,去感受生活,去給生活做物質的減法,精神的加法。

因爲忙碌所帶來的物質,並不一定等同於現在你所看到的和獲得的價值,你所以爲的忙碌也許只是碌碌而爲,隨之帶來地也僅僅只是機械式地成長,而你丟失的可能是有計劃的見識,健康?亦或是因爲忙碌而忽略的親情、友情和愛情?我想這大概就是陳數老師所理解的有關斷舍離的部分,捨去不必要的物質和慾念,停下來,感受生活和人生。

而這一點很多初次嘗試斷舍離的大衆並沒有意識到,因爲之前沒有斷舍離的意識和概念,所以並沒有深刻理解山下英子老師所著書的真實目的,只是簡單地實踐斷舍離,比如他們認爲斷舍離的實質就是“扔東西”,於是最直接的行爲,就是拿生活中的書籍和衣物類品開刀,認爲扔了就好,扔了就不亂了,沒有從根源上認識斷舍離的含義,長期以往無法做到堅持,最後不了了之,鮮有成就。

其實斷舍離最核心的概念並不是單純地處理雜物,拋掉廢物,而是進則出,出則進的循環反覆,二者缺一不可,在實踐過程中儘可能地做壓縮生活的減法運算,比如“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着”;爲不需要的“雜物”減肥;在考慮物品是否應該被留下時,思考的主語是我,而不是物品。如果從這個層面出發,你就獲得了斷舍離過程中的初步成功。

實施斷舍離,實則是幫助我們剔除泛而無用的“物品價值觀”,積極甩掉惰性,採取行動,促進生命中物質和精神的新陳代謝,迎來嶄新的輕盈人生。而執行斷舍離過程的每一步都是加分運算,儘管在實踐中,每一個步驟的得分點都很低,但我相信,只要身心合一,全力集中,從細微之處着手,不斷從小事上積累小成功,增加成就感,就有足夠的勇氣和信心去完成“斷舍離”和麪對人生路上的大困難。

就如《斷舍離》一書中所講的,斷舍離的不是物品,而是你自己,因爲你每天都在用的東西,非常容易作用於潛意識,如果你在擇物交人的每一步,都做到了斷舍離,相信你的人生一定簡單而快樂,人生一定輕盈而豐富。

說到這裏,我突然想到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很應景:當你的潛意識沒有進入到你的意識的時候,那就是你的命運。

《斷舍離》讀後感1000字 篇四

《斷舍離》這本書本來是日本一位作家寫的有關心理學的讀物,其中出現了大量的家居收納內容,所以“斷舍離”三個字常常被當做大掃除的原則。

斷舍離的目的,不僅僅是對房間的清理,更是對心靈的淨化。通過整理房間的思考,達到某些諸如“想明白了某些人生大道理”的目的。

斷——不該買的別買;舍——不該留的別留;離——不該想的別想。所以,斷舍離的最終結果,是房間變得乾淨整潔——達到它的途徑,是通過減少房間裏的物品,而不僅僅是整理。那麼具體到日常家居整理中,我們又應該怎樣斷舍離呢?

切斷房屋雜亂的源頭,不讓房屋有變得更亂的可能性,稱之爲“斷”。換句話說,就是剁手——

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能夠讓人感到愉悅的事情很少。用購物這種方式促進大腦多巴胺的分泌,似乎是讓我們感到開心的爲數不多的方法之一。

這種追求快感的購物,帶來的後果之一就是——買來的東西沒有用,扔了可惜,留着沒處放。這些曾經讓我們快樂的東西,總有一天會讓我們煩惱。曾經我們把它叫做“美物”,有一天終於變成了“雜物”。

所以,斷舍離的第一步,是停止購物——凡是非生活必須品,都要停止繼續購買!

這是在整理房間的過程中要做的事情——很多人將“斷舍離”理解爲“該扔就扔”,這其實是對斷舍離的一種誤解。所謂的“該扔就扔”,其實是“舍”,它只是斷舍離的一個環節而已。

什麼樣的東西該捨棄?總體來說大概有三類:

1.讓人感到不快樂的物品,比如前任留給你的禮物,記錄你和閨蜜鬧掰的照片,公司領導當衆甩在你臉上的一份報表等等。如果這些物品讓你每次看到都會勾起並不美好的回憶——那就該和它們說再見了。

2.已經不需要的物品,比如一條過時的裙子、一本讀完並且不打算再讀第二遍的書。這些東西曾經是“美物”,現在已經成了“雜物”——和上文提到你追求快感購物的內容相比,這些東西變成“雜物”的速度要慢一些。不過,現在也是該它們的時候了。

3.暫時用不上的物品,比如一頂野營帳篷——雖然你從未參加過野營;或者一件超低胸的T恤——雖然你現在胖到根本套不進去。

這些物品是你留給自己的執念,一方面也許你永遠也用不上它們;另一方面,也許等你需要的時候你會有更好的選擇。所以,凡是那些“總有一天會用得上”的東西,也應該捨棄了。

離是對斷和舍的一種昇華——那些回憶雖然痛苦,但是我好捨不得;購物是我唯一的娛樂放鬆,我怎麼能放下;穿上這件衣服是我的目標,沒了它我還靠什麼支撐着減肥……你有一萬個理由拒絕斷舍離,但是我只有一個理由堅持——我是在爲今天而活,不是爲了糟糕的過往和遙不可及的將來。

當你的生活不再因爲物品而喜或悲,當你脫離了對物品的執念,你就做到了斷舍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