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語句 > 經典的句子 > 80後海歸們的漫畫人生

80後海歸們的漫畫人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1W 次
80後海歸們的漫畫人生
作爲80後一代,小時候,最高興的事莫過於看小人書,看漫畫了,以至於上高中的時候,還很喜歡看漫畫、看動畫片,老師經常說“如果你們不上高中,在農村的話,現在都是兩個娃的爹媽了,怎麼還喜歡看這玩意”。

其實喜歡動漫與否,與年齡大小並沒有直接的關係,爲什麼大人就不能喜歡動漫呢?比如接下來要講的這批動漫創作者。她們也是出生於1980年前後,日本或美國的漫畫、動畫是她們童年的好夥伴。不一樣的是,後來,她們開始自己畫漫畫或做動畫,並尋找各種機會走出去——到法國研究漫畫,到德國學習動畫,到國際動畫節增長見識……身爲中國新一代女動漫人,她們並不想當“動漫海歸”,只是爲了自己的夢想去過遠方。

來聽聽這些女漫畫家們講述他們的漫畫人生吧:

  阿梗:做歐洲漫畫的好客人

阿梗,原名叫潘麗萍,廣西北海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廣州漫友文化簽約畫手,中國“十大新銳女漫畫家”之一。現任教於廣西藝術學院美術學院。2002年作品入選第五屆亞洲漫畫高峯會原作展;2004年作品獲東方國際原創動畫漫畫藝術大賽“最佳漫畫造型獎”;2007年受邀赴德國舉辦“中國四人聯展”;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廣東美術館、貴州美術館、爾冬強版畫藝術中心、江蘇美術館等收藏。




  2013年的前半年,女漫畫家阿梗以 “中國訪問學者”的身份生活在法國昂古萊姆市,每天的主要“工作”包括旁聽並研究昂古萊姆美院的漫畫研究生課程及設置以及學生教育體系、研究歐洲漫畫現象和理論體系。

  “昂古萊姆常住人口不到4萬,即使是在白天,整個城市也顯得過於安靜。”阿梗這樣形容。昂古萊姆美院設立了純藝術研究和漫畫研究兩個方向的教學內容,後者屬高等教育碩士生課題研究範疇。美院與普瓦捷大學文學學院合作教育漫畫創作與理論的研究生課題,由普瓦捷大學頒發漫畫專業碩士學位。“昂古萊姆市距普瓦捷市有近一小時的火車車程,因爲40年來昂古萊姆在漫畫藝術領域所做的開拓和奠基而成爲法國漫畫藝術的代表城市,所以,普瓦捷大學就將漫畫藝術研究學院設立於此。”阿梗告訴記者,由昂古萊姆工商業聯合會出資建立的昂古萊姆動畫學院也在此地。

  在第40屆昂古萊姆漫畫節上,阿梗親見了原本安靜的小城如何在一夜之間被洶涌的人潮“淹沒”。相對於國內前去參展的漫畫業內人士,她是半個“地主”;相對於衆多的漫畫節參觀者,她有些特殊——她在漫畫節上有幾場籤售活動,還在昂古萊姆劇院進行結合了聲光電的繪畫創作表演。“這個漫畫節的包容性很強,從發行量很好的流行漫畫到藝術家個人的獨立漫畫,從主旋律的英雄主義到挑戰非主流的個性主義,在這裏都能找得到。”阿梗說。她認爲,儘管國內不少漫畫藝術節也很熱烈,但讀者以青少年爲主,曾經出現過的一些以成年人爲閱讀羣的漫畫作品因爲市場不景氣等原因轉到了地下或海外。

  “漫畫文化的基礎教育很重要。”阿梗對記者說,“在法國,漫畫被列爲非常重要的文化現象,藝術家們通過漫畫去體現視覺、文化、觀念的各種訴求,讀者也樂於接受一切有趣的繪畫形式,漫畫的藝術表現手法紛繁複雜。”

  訪學期間,阿梗還要教授水彩插畫課程,這對她而言並不陌生——在過去的4年裏,她每年會有半個月時間到德國教當地青少年學習亞洲漫畫,“亞洲漫畫越來越成爲德國孩子的興趣點和關注類型。”阿梗告訴記者,“這次訪學是我人生經歷中非常重要的一次體驗,獲得了很多此前未有的知識和經驗。作爲歐洲漫畫的一個客人,我現在想的是好好感受和消化,還未曾想好如何體現它。將來,我會告訴我的學生,漫畫不但可以描繪有趣的故事,還可以陳述觀念和思維深處最有活力的東西。”

  孫欣:要嘗試更多的“動畫事”

  2012年5月,孫欣作爲自由職業動畫導演、插畫師加入了德國柏林的一個自由職業藝術家工作團體ZYKLOPIK。8年前,孫欣考入德國卡塞爾藝術學院視覺傳達專業,2005年到2006年以插畫爲專業方向,2007年轉動畫方向,2012年畢業後又進修了一年的“動畫方向大師生”。

  回憶起2003年大學畢業剛出國,孫欣說自己當時並沒有想到學動畫。“選擇動畫是機緣巧合。”孫欣告訴記者,她最初是爲朋友的畢業動畫短片製作道具,“與以前接觸到的日本漫畫、迪斯尼動畫一比,發現動畫原來可以有非常多樣的技術和風格,覺得非常新鮮好玩。”到目前爲止,她和李雲以“SUN!&EGG”的名字已經創作了4部動畫短片和里斯本國際動畫節的一部宣傳短片,2012年的《Happy Life》被列入德國黑森州新秀柏林電影節推廣項目,兩年來入圍或入選過美國、日本、希臘、荷蘭、法國、烏克蘭、克羅地亞、保加利亞等17個國家的20多個動畫節。

  “卡塞爾藝術學院動畫專業每年都能出很多好作品,每次出去參加動畫節都會被人問到諸如‘你們專業是怎麼教學的’等問題,但這個真的很難解釋。”孫欣說她到現在也不知道動畫班究竟有多少學生,“我們不分年級,沒有具體的專業方向,也沒有專業課和學期考試,一共兩個教授,一個月才見一次,所有的製作流程和技術都是通過參與別人的項目學到的。”動畫工作室在孫欣眼裏像一個“家”。“那是學校唯一一個365天都有人的工作室,裏邊配有廚房和各種娛樂設施,很多人除了睡覺,基本都待在工作室裏,如果碰到問題,無論是技術上的還是生活上的,都會有人幫助你。”孫欣說。

  現在的孫欣處在中德兩邊跑的狀態,“10年來看到了中國動畫很明顯的發展和進步,從最初單一的風格、題材和手法,到漸漸涌現出一批風格、類型迥異的好作品和優秀的動畫導演;也能明顯感覺到國內正在形成的良好氛圍,志同道合的動畫人能在一起交流創作和想法。”孫欣認爲,正處於發展和上升階段的中國動畫儘管遇到比如概念混亂、觀念狹隘、合理的扶持和宣傳欠缺等問題,但“相對於發展成熟的歐洲動畫,卻有更多的機遇和可能性,可以嘗試的事情很多”。

  “很多”,也是她談到未來想法時的答案,比如準備下一部動畫的腳本、把《Happy Life》做成電視動畫、在國內組織針對兒童動畫啓蒙的workshop、建立網絡交流平臺……“有些事現在能做到,有些還需要等待合適的條件,其實,這和做動畫一個道理,在完成前沒辦法想象最終的效果,但只要足夠堅定,最後的結果肯定不會差。”

  柴覓:在“遊學”中體驗和尋找

  2012年11月中旬,年輕動畫導演柴覓開始了爲期兩個多月的“動畫遊學”,地點包括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爾,美國波士頓、紐約和羅德島,與她同行的是同爲動畫創作自由人的先生雷磊。“我們一起投遞了加拿大魁北克藝術中心的藝術家進駐項目,最終申請成功。”柴覓說,“這個項目並不僅僅針對動畫,而是開放給所有從事視覺藝術工作的藝術家,一同參與進駐項目的有攝影師、錄像藝術家、電影導演、獨立動畫導演等。藝術中心爲我們提供免費的公寓、工作室,並有一些工資和路費。”

  5個星期的進駐時間裏,柴覓在一種很自由的節奏和狀態中完成了新動畫的素材準備工作。“藝術中心非常尊重我們的創作,基本不干預,也沒有要求,只是偶爾會有感興趣的學生或路人前來參觀。沒有詳細的時間表,工作進度的掌控都在於藝術家自己。”柴覓說。在魁北克,她還和當地的音樂家Fred Lebrasseur一起做了一場音樂和動畫的即興演出。“效果很好,是一次很難忘的體驗。”

  與“動畫海歸”相比,柴覓算是“本土特產”, 從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畢業後開始自由獨立的個人創作生涯,進行動畫、紙藝、繪畫、即興動畫等多種藝術方式的實驗。近三四年間走訪了加拿大渥太華動畫節、德國斯圖加特動畫節等國際知名動畫節。“在這些動畫節上,既可以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風格種類的優秀動畫作品,也通過一些交流活動認識了很多國內外的朋友,讓我更清楚自己要做什麼。”

  這些經歷成爲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慢慢滲入了柴覓的創作,目前,她在籌備音樂動畫《麻雀與烏鴉》的現場表演,“4月開始,將有一系列演出,今年又會是忙碌的一年。”柴覓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