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禪理故事 > 女漢子5年內登頂7座高峯

女漢子5年內登頂7座高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36K 次
女漢子5年內登頂7座高峯
講述一個登山女漢子的傳奇故事,她叫王靜,5年內成功登頂7座8000米以上高峯、她還是一名創業者,參與創立一家戶外用品上市公司。她的背後有哪些故事值得80後一代學習呢?一起來看看女漢子的感動故事
1993年,當王靜日後的登山隊友王石已着手萬科“去多元化”時,“幺妹兒”王靜剛剛出川,初中畢業後生平第一次坐上火車,離開資陽山村,在廣西北海一家餐廳做起了服務員。
在北海,端盤子的王靜認識了跑印刷業務的盛發強,嫁給了這個下海創業的踏實小夥。一個偶然的機會,在北海舉行的新技術展覽會上,他們看中了一個摺疊式旅遊小帳篷的項目,花了5000元買下專利,隨後一起去江蘇用一個月學習帳篷製作。1995年,他們註冊了專門從事帳篷設計的公司——員工只有夫妻兩人,這成爲本土戶外用品企業“探路者”的前身。
1999年,王靜夫婦移師北京發展,在香山腳下的巨山農場租了兩排破舊低矮的平房。夫妻倆自己平整院子、粉刷房屋、挖沖水廁所、燒暖氣,在院子用磚砌了簡單的乒乓球檯……
王靜如此自述,剛到香山,整個公司加上夫婦倆也只有5個人,人人身兼數職。“我負責生產,先生負責品牌營銷。”王靜手繪了公司的第一個LOGO,親手縫製了第一頂帳篷。從設計到畫版、裁剪到縫紉、印染到組裝、訂單的談判到交貨……整個帳篷的製作流程,王靜親自參與。“當時人手少,接到訂單就要辛苦加班,有時連續一個月每天要加班到很晚,甚至通宵。”2004年,公司在北京宏福創業園修建辦公室和倉庫,走上規模化發展之路。
“夫妻創業的優勢在於,省去了很多‘信任成本’,不用花時間顧忌合作者,而一心一意考慮做好事業就行。”王靜說。然而,家族式管理很快遭遇人才短缺的瓶頸。盛發強回憶當時情形:“公司管理開始捉襟見肘,產品設計、品質控制、品牌塑造和市場營銷等各方面挑戰重重。”終於,一天晚飯後,他找王靜談心,希望妻子從副總經理的位置退下來,幫助公司完成“去家族化”的轉型。思量幾天,王靜想通了,在2007年退出了公司的日常經營。
談及當時的心境,王靜的回答是三個字——“很自然”,她頓了頓,補充道:“我清楚,公司已經到了何種狀態,需要進什麼樣的人,想得很明白。只是,一個人從一種狀態切換到另外一種狀態,一開始可能有點不適應,在內心要努力調整。”
調整狀態,王靜想出去旅行。2007年春節前夕,王靜偶然聯繫了前往非洲乞力馬紮羅的登山隊。“創業這麼多年,從來沒有放過超過十天的假,就當是長途旅行去的。”這趟“長途旅行”,成爲她用腳步去丈量海拔之路的開始,後來她爬珠峯,闖南極……2009年9月末,探路者公司獲准在創業板上市的消息傳來,王靜剛剛登頂海拔8156米的瑪納斯魯峯。
王靜眼中的登山既感性又理性。“登山有一定死亡率,你有家庭和事業,爲什麼還去?這源自興趣,內心的選擇是感性的。登山若遇到生命危險,需要綜合很多經驗判斷形勢,懂得放棄,這又很理性。”今年挑戰珠峯,在海拔7800米處,王靜選擇了放棄,“普通隊員到1300米處就帶上氧氣,我沒有戴,感覺自己可以試一試,當不行的時候,內心會知道,可以放棄。”
就像創業一樣,登山或探險之於王靜,過程比結果更重要。王靜發現一個現象,國內許多登山或探險者只把某個地點作爲目的,不少人都是“保姆式登山”——僱人幫自己負重揹包,而歐美的探險者更看重過程。2011年1月,王靜徒步113公里到達南極點,參與的團隊中本來有4人,其中兩人希望只走50公里。“這是不可接受的,我要的是過程,大家開始起爭執,4個人最後分成2隊,他們走他們的50公里,我們走我們的113公里。”同行中有位攝影師,一直讓嚮導攜帶沉重的相機,自己一次沒有拿過,中途沒有拍過照片,到了極點才拍攝。“我不認可這樣的理念”——王靜說。
鮑勃.迪倫曾在《Blowing in the wind》中唱道: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一個男子要走多少路,才能被稱作一個男子漢?)王靜不認爲行萬里路就是“man”的專利。“電影《戰馬》中有一句話:男人一生要做點兒冒險的事兒。我覺得女人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