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語句 > 經典的句子 > 德國教育理念 德國教育見聞

德國教育理念 德國教育見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7W 次

最近不管是微信朋友圈還是新浪微博,隨處可見80後爸爸媽媽們分享的德國教育的一些文章,引來很多關於德國教育的關注。德國的教育爲什麼有效?因爲它單一,教育就是教育,沒有雜七雜八的使命。

分享德國教育理念 德國教育見聞

德國教育理念 德國教育見聞


平民的中德教育之比較:不要讓教育承擔太多的責任

聽朋友談德國教育很有味道,他在那裏生活快十年了,如今兒子已是德國中學生。爲了兒子的讀書選擇,他對德國的教育很上心,日久食髓知味的,說話也有點專業範了。

這回他對我說:“我們國內的教育真有問題,而且教育的問題,不一定在教育本身。我們國內習慣於把社會問題都往教育這個籮筐裏裝,其實是不對的。德國的教育爲什麼有效?因爲它單一,教育就是教育,沒有雜七雜八的使命。”

朋友介紹:德國教育的目的十分明確:一是“公平”,所謂義務教育,是讓所有應該受教育的人都受到教育,公民和學校不可以讓應該受教育的人不讀書;他們不贊成在義務教育階段“因材施教”,多教一部分人點東西,那樣不公平。

由於德國人是從十歲開始分專業的,年齡這樣小,學生們不一定想周全的,但不要緊,並不一定要從一而終,德國的職業分類圖相互關聯,像上海的地鐵圖,你從任何一個地方上車,都可以到達市中心的。所以專業的初選並不重要,機會都很公平,如果做工人的將來想競選總統,不會受專業限制,當然需要繼續讀書深造,而讀書的道路都很暢通,只要你肯讀且讀得進。

二是“需求”,源動力在於社會,因爲學校不可能知道該把人培養成什麼樣的。總是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學校纔會去培訓什麼。這種決定權在社會而不在學校,所以不可以把責任都推給教育,恰恰是社會的需求導向,決定了教育的培養目標。

德國需要“有用的人”,所以每個人各讓自己對國家有用,沒有學歷等統一的比較尺度。如技工是一個“有用的人”,油漆匠是一個“有用的人”,大學教授是一個“有用的人”,相互間沒有可比性,“需求”的前提就是“公平”。在德國,不是人人都想考大學的,朋友說:他所在地區三所高中,去年共有2000人可以參加高考,結果只有80多人去考,我們真的無法想像。

我國社會標榜高學歷,以學歷分人高低,所以不分青紅皁白,大家都去上大學考碩讀博了。所以我們培養的人,大都是沒有用的,就是一張文憑。人才的“需求”信息來自社會,當各單位都招收本科以上學歷的時候,大家就都去考本科了;然後供過於求,一些單位水漲船高招碩博士了,於是大家就都去考碩讀博了。

所以我們不能什麼都怪教育,不能都怪學生,社會應該系統地自我檢討。朋友侃侃而談,爲了兒子,他深刻領悟了德國教育,也深刻反思的我們的教育。朋友自己復旦數學系畢業,現在堅守德國陪兒子唸書,復活節歸來找我聊天,像個教育家。

德國孩子的人生如何起跑?

朋友中德教育對比,我們的教育重知識傳授,德國則重視對學生的能力培養,舉實例說明:

德國的幼兒園在畢業前,要求學生做兩件事,一是在學校裏睡一夜,睡前可以給父母打個電話,彙報一下臨睡前的準備,接着都要自己做了,園裏要看學生個人的生活能力;另一是讓父母給學生2歐元錢,老師帶他們去超市裏買東西,得自己挑,自己買。他們那裏的學校認爲:學生的生活能力很重要。

然後是4年級,教學計劃規定,學生需要到另一個城市住3天,學校會提示應該帶些什麼生活用品,但要求學生一定要自己趕過去,還是爲了鍛鍊生活能力。到了7年級時,要在外住上一週,安排去瑞士滑雪,不管你喜不喜歡,課程必須完成。父母不能陪同,還是關於獨立的用心。

所以在德國的學校門口,是見不到大批等候學生放學的家長的,而我們呢,上大學都是家長一起去的。聽了覺得慚愧,我儘管沒有爲兒子補習陪讀什麼的操過心,但在校門口等,送兒子進大學的情況,還是不能免俗,近墨者黑啊!

當然我家還算好的,兒子的學習管得不多,很多同齡人的心思和時間都交給孩子了,孩子也未必比父母強。這就有點悲哀,還不如父母兒女各領風騷呢。兒女還未必領情,等到他們長大了,明白了,反而有可能埋怨,當初父母的教育不對勁,反而妨礙了他們個人能力的發揮。這種悲哀令人悶啊!但卻是殘酷的現實。

不知是誰想出來的鬼話: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人生爲什麼就一定是競賽呢?而且競賽還一定是跑步?不是打球、射擊、棋類、游泳或橋牌什麼的?即使就是競跑,最長的比賽也就馬拉松了,哪裏有可能讓跑一輩子的?那人活着有什麼意義?

就算是跑步,那也是一種能力,要學生自己來的,老師和家長拉扯不了的。諾獎之國的孩子是這樣學習的,爲什麼這方面就沒人崇洋媚外了呢?真的不解。

德國教育見聞:幼兒園教孩子什麼?

老同事從德國回滬探親,返程前到我這坐了一個晚上,兩個人把酒聊天,閒扯的話題居然是德國教育,他從幼兒園一直談到了高考,令我耳目一新,引出了不少思考。

他們一家三口已經在德國工作生活五年多了,現在他妻子是一家大公司的全球採購經理,新近入了德國籍,在那新買了房子,估計要在那裏呆下去了。當初只簽證幹兩年項目的,情況發生變化了,那家公司新上了一個大項目,週期又是三年,而他妻子是不二人選,就又呆了三年。德國有規定,凡住滿五年的人,有權選擇自己的去留,他們選擇留在了馬克思的故鄉。

選擇的理由中,教育佔了一大塊。因爲他兒子隨母親去德國的學校讀書,當時同事向我請辭去陪讀,主題就相關教育。這一去五年多,他兒子已經從小學唸到了中學,復旦畢業的他,也在這過程中系統地感受了德國的教育,就一一與我分享了。

“全世界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有60%的人擁有在德語區接受過教育的經歷,這其中一定有很多我們所不知道的原委吧?德國教育是一個獨特的體系,教育思想和方法和英美等國截然不同,譬如他們的高考,德語是沒有選擇題的,就是論述,數學沒有計算和概念題,只有證明題。”老同事娓娓道來,一層一層地爲我揭祕:“張總,您知道德國的幼兒園老師教孩子些什麼嗎?”他微笑着問我。

我思考一下說:“肯定是玩。”

“玩是肯定的,但他們的幼兒園老師會教孩子在這以年齡階段的應知應會,如三四歲的孩子要學會自己吃飯,自己上廁所,自己睡覺。飯吃得掉渣沒問題,有專門爲兒童設計的叉子,讓他自己把着吃,有專門設計的帶個大兜的飯單,食屑會掉到那個大兜裏面去的,關鍵是要他自己吃;上廁所弄得滿地都是的也沒關係,關鍵要讓孩子自己拉。我兒子到德國後,曾經請小朋友到家裏來玩,吃東西,上廁所都是麻利且規矩,讓我覺得驚訝。”同事感慨地說。

然後他介紹:“到了五六歲,幼兒園要教會孩子自己去買東西,向每個家長要2歐元,老師帶孩子們去超市,設定一個購買主題,看看每個孩子都買些什麼?幼兒園畢業考試時,孩子自己去買東西是必考的題目,他們重視的是日常的生活能力訓練。”

“是啊,這很實際。我們在這歲數,父母早讓去拷老酒和拷醬油了。現在的孩子因爲父母捨不得,反而什麼都不會。”我說:“十多年前,我公司招了幾個中專生,一次公司搬家後,讓一個女青年爲大家買午飯,她出去轉了一圈,拿着一大瓶可樂和一包方便麪回來了,說沒什麼可吃的。我問那可樂呢,打算讓大家當午飯?那一包方便麪呢?她說是買來自己吃的。”

“德國人很清楚,未來孩子將要面對什麼,在他長大的過程中存在太多的變數,無法從小設定,就讓他們慢慢地長大,慢慢去選擇好了,因爲一路是機會。在德國,一個人在學校裏一天天成長,就是一步步選擇的過程,最後瓜熟蒂落。他們不會千軍萬馬一條路地去高考的,那只是一小部分人的事。我在的那個州,十二年級的青年有2000個人,選擇高考的僅128人,但真正去考的就80個人。”他詳細地敘說着,我理解他是在陳明理由,他們一家爲什麼要留在德國?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區別,在教育上是淡定從容實際、人性化與急功近利跳龍門及浮躁的區別,我努力記下老同事的話,供需要的朋友參考。

德國教育見聞:小學生怎麼讀書?

“您知道德國的小學老師怎樣教學英語的嗎?小學生從一二年級開始上英語課。我問過兒子,老師在課堂上教些什麼?他說就教我們唱一首英語歌。第二個星期再問,兒子說:複習那首英語歌。第二個月問,兒子說:開始教第二首歌...”老同事神祕兮兮地告訴我。

我聽得凝神,他說得也來勁:“他們不教低年級學生拼寫的,老師說英語單詞會認會讀就行,我們教他們的是語言,拼寫是以後的事,德國的學生要到七八年級纔開始學語法。德國老師很少對小學生講抽象的概念,連數學教學也是着重從形象去理解數字,不那麼講究抽象的計算,小學二年級的算術,也就是二十以內的加減法,到五年級也不過是四則運算,而且是不帶括號的。

然而他們對於各種計量單位卻特別重視,要求小學生通曉重量、體積、容積和長度單位,因爲這些知識在生活中到處碰得到、用的着的。譬如去超市買東西,重量和容積概念是必然會遇到的,得分得清楚1升和500毫升的區別。

德國學校鼓勵小學生自己看書,然後相互交流,老師會讓學生上講臺講講,最近看了什麼書?書中寫了些什麼?誰都可以上臺講,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和相互交流能力,所以德國的學生都挺會說的,大概就是從小鍛鍊的緣故。德國人的喜歡看書,也是從小養成的習慣,在公共場合,只要有空暇,人人都會拿出一本書來讀的,不管是什麼書。

總之,德國人在小學階段很輕鬆的,上學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學校和社會都很清楚教育的意義。在德國,學生的起跑線在高中,之前只是準備時間。”老同事慨然而言。我明白他說這些的意思,在敘說中告訴我,他們一家選擇在德國生活的理由,教育也是一個大問題,他爲自己的兒子能在那樣的環境下受教育而欣慰。畢竟德國的整體科技水平比我們高,這樣輕鬆的基礎教育,不慌不忙地支撐起世界一流的科技強國,的確可以發人深思。

我顯然被觸動了,我們把成人的價值觀強加給孩子身上,剝奪了他們在孩提時期的快樂,讓孩子去做許多與年齡不相應的事,不該他們足夠的人生準備時間,還美其名曰“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殘忍而虛僞。

正好是兒童節,此文也算是聲吶喊。

德國教育見聞:高考是件平常事

以前不知道德國人是怎麼考大學的,周圍有很多去英美留學的人,聽說過些那裏的考試方法,和我們這差不多,但老同事告訴我德國人的高考很特別。他爲了兒子在德國參加高考,花了點時間調研,然後和我分享,表情就像在黑暗的舊中國告訴我外面有個新蘇聯一樣。

“德國學生的高考,不是一考定終身的,他們從高中的後二年,就是十一、十二年級就開始進入高考了,學科考試成績,就是高考成績的一部分,其中平時成績計入學科成績40%,包括課堂提問和回家作業。所以到正式高考時,基礎知識就不考了,就考綜合應用。高考的科目也簡單,德語和數學是必考的,加幾門自選科目考試,但最後有嚴格的面試。

考德語就等於我們考語文,但德國人是怎麼考自己的國語的?他們的高考試卷中沒有選擇題,不做是非題,也沒有填充題和問答題,就是在哲學、歷史、科技或社會四個方向中出一個題目,讓考生自己挑一個做,在6個小時內寫成一篇文章。這樣的考試根本不需要監考,考場的氛圍很寬鬆,考生可以帶字典,可以用耳機聽音樂,可以自由進出,甚至出去買東西吃、買飲料喝,因爲要考6個小時,肚子扛不住的。他們根本不擔心考試有人作弊,而這種考試也不可能作弊。高考數學卷,德國人只考證明題,沒有計算題和概念題。

比較難的是面試關,會提前一週出考題讓考生做準備,然後他面對11個考官作一番陳述或演講,考官會隨機提問,最後綜合打分,計入總成績。

德國不鼓勵國民普遍拿高學歷,只需要一小批最優秀的學生去衝刺。這其中還有社會制度的導向,德國人申領全額養老金的繳費年限是四十年,只有20歲就業的工人容易做到,大學畢業、碩士甚至博士,要拿全額的就困難了,因爲就業晚了。

在德國,高學歷的工資優勢也不明顯,只所以有真正熱愛讀書的,纔會去參加高考。同時經過高中最後兩年的歷練和篩選,那些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早就被老師勸離場了。他們有合理周全的建議機制,從中學開始就爲學生提供詳細的未來發展選擇表,讓學生量力而行,伴以健全的退出機制,所以最後參加高考的是一些真正優秀的讀書人。人數不多,但是對德國來說,有這樣一批英才去當科學家,已經足夠了。”

老同事告訴我一個例子:他所在的小城,只有一家肉莊,老闆的年紀大了想退,他的兒子讀書很優秀,是考大學的那類。但老闆希望兒子放棄高考去承接他的事業。他對兒子說:“德國不缺你這樣一個未來的科學家,我和我的客戶卻缺少了一個後繼人,這個小鎮缺少了一個可以爲他們繼續提供優質肉食的經營者。”兒子接受了父親的建議,放棄高考去經營肉莊了,生活也很安逸。我感慨:“同樣賣豬肉,我們北大畢業生賣肉就是大新聞了。”

馬上就是我們的高考季了,相比德國高考的循序漸進、從容不迫和水到渠成,我們的高考,還是急功近利的濃油赤醬。波濤洶涌的高考,是一雙什麼樣的鞋子?成爲一個謎樣的話題,像霧霾一樣,讓人覺得沉重。

德國教育見聞:職業教育及我們的差距

閒暇輕鬆的小學生活過去了,在德國,中學纔是人生淬鍊的開始。如果說,人生真的有條起跑線,對於德國孩子來說,中學纔是他們的起跑時間。這個階段,人體的發育漸全,體力漸漸充沛,心智開始成熟,思想開始活躍,知識的吸收理解效率高了,遠非孩提時期可比。

學習一下子緊張了,因爲每個人的學習適應能力不一樣,學生的隊形很快拉開...這個時候,德國的職業教育計劃已經悄然介入,你可以選擇上那一趟車。

老同事對我說:“德國教育爲每個中學生量體裁衣,學生經過高強度的學習漸漸清楚,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成績相對處於什麼位置?他知道怎麼選擇自己的未來。即使他自己不知道,老師也會提出建議,進行指導。如果學生還是不明白,也不要緊,讓他跟一段時間,覺得不行了再退出也可以,全德國幾千所職業教育學校的大門始終敞開着,他隨時可以找到合適自己的專業。當然,已經選擇職業教育路徑的學生,後來想回到高考的行列裏,也是可以的。

在德國,選擇讀職業教育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人各有其志,有一些天分很好的學生,就是喜歡讀職校。並不是每個人都要去追求事業的,對多數人來說,有份好職業,生活很安逸才是實在的。況且德國有些技術工崗位是凝固的,要等老的退休了纔有空缺,肯定搶手。另外,還有社會保障制度的導向,德國技術工人的待遇不比工程師差多少,社會地位平等,工齡上還有優勢,所以平常心自有它的基礎。”

我若有所思,按說中國孩子起跑得早,但是我國整體的教育和科技水平還是人家的高,道理不辨自明。周遭的現狀是:把成人的價值觀硬壓在孩子的頭上,以爲是爲了孩子的將來好,實際上是在糾結於自己的想法,或是尋找失去的自己,或者就是要面子。在讀中學之前,小孩對未來還幾無概念,童言無忌時候,就要承接大人的完美期待,真的很可憐。應該像德國人那樣,讓孩子稍稍長成些再作選擇。

我對老同事說:“教育的價值觀是社會價值觀的反映,德國沒有‘官本位’,所以也不存在‘學本位’。學習是每個人固有的權利,人們知道如何去支配它,而不是成爲學習的奴隸。不像我們,在潛意識裏普遍把高考當成科舉了,是鯉魚跳龍門,華山一條路,人人都想去奮勇,那就是社會的病態了。然而眼下我們別無選擇,因爲我們的職業教育之路不通暢,相對於高考來說,那還是一條小路。”

我們國內的職業教育,基本不成體系,這種需要緊密依附於實體產業的技術教育,地基正在重建中。如上海,原來興旺的工廠內技校,已經隨着產業的轉移和國企的關停並轉消失了,新興的民企主要以訂單加工爲主。所以職業教育的使命,只能讓遠離產業的教育系統和社會去承擔了,一定是錯位的,聊勝於無罷了。

所以看看人家的不錯,像中國足球一樣,我們的職業教育如果要振興,前面有萬水千山。

德國教育見聞:電焊工考試和“學徒制”

“您知道德國的電焊工資格考是怎麼考的嗎?”這是他們職業教育的微觀,老同事做了深入細緻的瞭解:“他們不直接考焊接,就考三道題。第一道題考如何裝備?工人作業時的自我防護很重要,穿什麼、戴什麼、有多少防護措施,須一一穿戴起來讓考官看的。”

“第二道題才考焊接技術,考官根本不看具體如何焊的,就拿出6塊相同尺寸的鐵板來,讓考生把每3塊進行三維焊接,再把兩個焊好的半成品合起來,成爲一個六面體。這一步是不用焊的,合上去就成,然後考官用薄薄的標準片檢測合縫,塞不進去的纔算及格,難度很高。第三道題是焊一根鐵管,其管徑剛好可以通過一顆鐵球,考生把兩截鐵管焊接起來以後,考官再用鐵球去試,通得過的考試合格。這可是不能有一點偏差的,功夫不到火候,這顆鐵球一定過不去的。”老同事饒有興味地向我介紹。

隨後他向我介紹了德國的“學徒制”,一種在我國像恐龍一樣消失了的青年技術培訓制度,在德國一直存在着。老同事說:“德國的‘學徒制’很規範,有些社區服務工種,就得跟師傅學,但不是誰都可以當師傅的,需要經過考試獲取資格。德國人樂意擁有這樣的資格,因爲就此他將擁有幫手,生意可以做得更大。”

“在德國當學徒,需要籤‘四方協議’,學校、學生、用人方和政府共同簽約。其中學校需要根據用人方的技術需求爲學生提供專業知識培訓;用人方需要按照學校的進度和教學要求進行技術培訓;政府的作用更實實在在,從‘學徒期’開始承認工齡,爲學徒培訓貼補必要的費用。”老同事如數家珍,我卻產生了聯想,好像我們這也有“四方協議”,那是大學生在畢業時籤的,只是一種就業手續,與培訓無關。

似乎上海也搞過類似性質的“實習制”,只是粗糙些,缺乏具體落實細節,更不是常年制。但就這樣的制度,在上海社保案之後,又像恐龍一樣消失了。現在能做些事情的官員在一點點少下去,尸位素餐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我們政府能做的,也就是每年一次的高考了,說是不得已的公平,實是不作爲的藉口。

今天看到博友滿懷收穫感地送出一批北大清華新生,我卻依稀望見,西方國家又多了一批科技英才期貨,北大清華的畢業生中,有多少是留在國內的?當然換一個角度看,他們應該有擺脫落後,爭取獲得最好教育的路徑,人挪活。和我說這些話的老同事,他們一家在德國也不會回來了,除非我們國家在教育和科技方面再度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