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語句 > 經典的句子 > 中國缺少真正懂得資本運作的企業家

中國缺少真正懂得資本運作的企業家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23K 次

前段時間,國內兩位知名企業家進行的兩樁投資案“鬧得”可謂轟轟烈烈:一位是將上百億資金,押寶似地通過二級市場分幾十次投入一家企業;另一位則是在擁有併購標的選擇的情況下花費巨資新建企業。雖然這是中國企業家在投資領域比較普遍的做法,但是,我並不贊成這樣的投資方式。因爲,這樣的投資方式,沒有體現出資本運作的智慧。

中國缺少真正懂得資本運作的企業家

“不要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這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馬科維茨(Harry M.Markowitz)最推崇的投資格言。馬科維茨還據此提出了投資組合理論,告誡人們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時,一定要進行組合以分散投資風險。

上百億的資金,通過二級市場投入一家企業,與賭博沒有什麼區別。暫且不說二級市場較高的收購價格增加了多少投資成本,單就該企業本身而言,如果其股票隨股市大跌而長期不振呢?如果該企業破產了呢?或者該企業出現鉅額虧損呢?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即使存在暴利的機會,萬一出現損失也可能是致命的。而且,把鉅額資金投入一個企業,也將失去對其他高增長企業的投資機會。

雖然併購與新建(又稱“綠地投資”)是直接投資的兩種主要方式,但隨着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併購已成爲發達國家最主要的直接投資方式。而且,這種方式正在以一種良好的發展趨勢展現。鑑於目前全球資本市場都處於低谷時期,各類企業價值均被嚴重低估,併購的優勢已經十分明顯。反觀中國的企業家們,在市場已經呈現出很好機遇的時候,有良好的併購機會卻還在熱衷於新建投資:蓋新廠、招新人,重複着這種投資期長、收益率低的建設。在現有狀況下,這等於是在熱火朝天地浪費資源。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我看到更多的是一些企業只懂得埋頭苦幹,借用部分銀行資金維持或者發展企業;有不少企業甚至只用100%的自有資金,“耕作”着100%的“自留地”。可以毫不客氣地說,這類企業家是純粹的“資本運作盲”。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喬治·施蒂格勒(George Joseph Stigler)曾說過:“綜觀著名大企業,幾乎沒有哪一家不是以某種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應用了兼併收購而發展起來的。”可以想象,以上這類企業很難真正做大、做強。

總而言之,中國真正懂得資本運作的企業家太少了!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中國能夠真正稱爲“企業家”的人並不多,中國商人的個體素質參差不齊。許多商人不懂得資本運作,身邊也沒有成功的案例用來參考,因此,體會不到資本運作帶來的甜頭。這種先天不足需要很長時間來改善。

第二,不少商人從小本經營開始,特別看重所得到的每一分錢,因此,捨不得花費資金去聘請懂得資本運作的員工或者利用中介機構幫助進行資本運作,更何況他們還擔心資本運作會稀釋股權的事。

第三,中國的市場環境也影響了資本運作的進行。比如,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私營企業,到海外併購都需經過許多機構的審批,所花時間成本太高,等到萬事俱備時,時機早已錯失,這樣的教訓不止一兩次。而對國內上市企業而言,換股、定向增發、發行可轉換債、發行股票憑單等資本運作手段,要想得到證券機構的批准,其難度有時堪比IPO。

所以,要想解決上述這些問題,還需從內因和外因兩方面着手。

首先,企業領導人必須建立和培養利用資本運作手段發展企業的意識。企業領導人們務必要懂得,資本運作是企業經營與發展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只知道埋頭苦幹而不懂得資本運作是不行的,這就好比跋涉千山萬水,放着飛機不乘偏要徒步一樣。認識到了資本運作的重要性之後,即使企業領導人自己不懂,也可以聘請懂得資本運作的員工或者借用中介機構來進行資本運作。

其次,中國政府要大力培育並改善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環境,減少各項審批環節,尤其是要減少對私營企業的限制。對上市企業,要從以審批爲主逐步轉變爲以監管爲主;對於非上市私有企業,則要在政策和信貸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對國有企業,則可以考慮實施“確立審批標準、放鬆具體操作”的辦法。舉例來說,國家可以對資金投向、投資規模等預設審批權限,超出該權限的要求審批,在該權限之內的具體運作(包括各種資本運作方式),應交由企業做決定。

總之,資本運作是能夠帶來價值增值的重要手段,不懂得資本運作本身就是一種損失,甚至是比經營損失更大的無形損失。擁有資本運作思維的企業家,將在變幻莫測的市場環境中,抓住機遇,立於不敗之地。

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離不開真正懂得資本運作的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