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勵志電影 > 從微電影走出來的80後千萬富翁勵志人物故事

從微電影走出來的80後千萬富翁勵志人物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1W 次

從手執DV的“游擊隊”發展成擁有多個拍攝團隊的“正規軍”,公司的年營業規模也從最初的區區幾十萬元一路飆升,董鬆巖的創業歷程,既有大時代背景下行業利好的驅動,也有他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敏銳觀察。如今,公司的業務範圍橫跨影視廣告製作、微電影拍攝、營銷策劃等多個領域,年營業收入進入千萬元陣營。

從微電影走出來的80後千萬富翁勵志人物故事

初執導筒

2004年,在上大二的董鬆巖由於影視課堂作業的拍片要求,頭一回拿起了DV機。連他自己也不會想到,9年後的今天,他能成爲一家文化藝術公司的老闆,靠拍片安身立命。

2005年,不需要再交短片作業的董鬆巖,拉着合作伙伴開始獨立拍片。《燈火闌珊》是董鬆巖拍的第一部長片,整個投資費僅用了800元。然而,就是這樣一部自娛自樂的長片,竟然被一家出版商看中,並向董鬆巖支付了一筆3500元的版權費。儘管版權費並不高,但對董鬆巖來說,能得到市場的認可,已是一種莫大的鼓勵。隨後,他一鼓作氣,連續拍攝了多部青春校園題材的片子。其中,一部名爲《第一次》的短片,在網絡上的點擊率達到了數百萬次。

在網絡上的成功,讓董鬆巖在學生中名聲大噪。2005年年底,他舉辦了自己的第一次影片展映會,能夠容納1000多人的學生禮堂,被塞得滿滿當當。

當時間的拐點來到2006年,董鬆巖依然沒有創業的打算,大學時期的拍片經驗讓他發現,自己在專業技術上的積累還遠遠不夠。然而,影視專業方面學習的成本實在太高,董鬆巖決定投簡歷找工作。

廣告&原創

2006年年初,機會來了,湖北日報傳媒集團找到了董鬆巖,要求投資拍片。面對天上掉下的“餡餅”,他牢牢地接住了。

4月,他再次拉起了大學時期的拍攝團隊,緊鑼密鼓地開始了各項工作。從劇本創作、海選演員、正式拍攝、後期製作,直到最後的影片展映,董鬆巖和他的團隊只用了半年的時間。這部完全以商業模式操作的影片,給了董鬆巖極大的創業信心,他發現,拍片子也能養活自己。

同年11月,董鬆巖在團隊的支持下,正式成立了天堂映畫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爲了避免開業即倒閉的悲劇發生,他在公司發展初期業務框架的搭建上,花了不少心思。和大部分同類企業不同的是,董鬆巖不僅做原創短片,還兼做廣告短片的拍攝。

在董鬆巖看來,一家文化企業,首先是要存活下來,否則一切都是空談。於是,他一邊發動朋友幫忙拉廣告業務,一邊不停地向視頻網站上傳高質量的原創短片。“兩條腿”走路,果然比別人快一步,靠着拍攝廣告的收入,他不但維持了生計,還爲原創短片的質量提升贏得了空間。

2008年,由董鬆巖指導拍攝的短片《八點差十分》,成功登陸央視電影頻道《愛電影》欄目,並藉此與電影頻道建立了長期合作的關係。他與央視、湖北日報傳媒集團等知名媒體的合作,爲公司樹立了品牌效應,由此帶來的廣告業務,更是成倍增長。

微電影時代

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董鬆巖的成功,除了自身努力以外,還得益於他遇到了一個視頻交互網站高速發展的蠻荒年代。在公司初創階段,網絡短片的質量基本還停留在業餘玩票水平,這給董鬆巖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間和時間。然而,事情都存在兩面性,對於佔有一定市場份額的公司來說,當大投資的製作訂單紛紛找來,公司則面臨着生產能力滯後的問題。爲了找出路,董鬆巖開始着手搭建平臺,以入股小型專業製作團隊和分包業務等多種形式,嘗試資源整合,以公司接單,再向小製作公司發放任務的方式,試圖擴大公司的生產能力。

在董鬆巖看來,微電影將是繼電視劇、電影之後,又一個全新的文化影視產業,誰能在發展初期打好基礎,誰就能決定未來的市場地位。因此,在競爭還沒有完全形成的初期,先建立起良好的運作機制,這對於公司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

如今,公司大部分營收仍然來自於廣告製作,但他相信,在未來3~5年的時間裏,收費觀看微電影的時代將會到來。而那時,纔是真正屬於他自己的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