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言 > 讀書名言 > 《狼圖騰》讀後感

《狼圖騰》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2W 次

《狼圖騰》讀後感

《狼圖騰》讀後感

1.《狼圖騰》讀後感

=================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讀到了《狼圖騰》,我永遠無法忘記這本書給我的心靈帶來的衝擊感。那種感覺很奇妙,它使我對狼充滿了恐懼、敬佩、驚訝與嚮往。我並沒有看過真正的狼,但是每當我看到《狼圖騰》封面的那一雙直勾勾的狼眼時,心裏便會不由得發麻,那種恐懼又加深了一層。我想,真正的狼眼一定比書上的跟令人恐懼,因爲狼煙的深邃、如刀子般的尖銳是照相機所不能涉及的。

在這本書中,我讀到了狼的智慧、頑強和尊嚴;體驗了遊牧民族千百年來對狼的至尊崇拜;目睹了蒙古民族古老神祕的天葬儀式;感受了那讓人聞之膽顫的狼嗥。

蒙古狼,是一種充滿智慧的生物,它們不打無準備之仗,踩點、埋伏、攻擊、打圍、堵截,組織嚴密,很有章法。它們也明白,在草原上,要想吃到獵物,就得有耐心,有毅力。黃羊是草原上跑得最快的動物,連狼都不及它。有時候,一條狼爲了追一隻黃羊,都能追得吐血。但是,黃羊依然是狼的食物來源,這就源於狼的耐性。通常來說,在白天,一條狼盯上一隻黃羊,先不動它,一到天黑,黃羊就會找一個背風草厚的地方臥下睡覺,這會狼也不動它。一晚上狼就是不動手,趴在不遠處死等。天一亮,黃羊憋了一夜的尿,跑不動了,狼瞅準機會就衝上去猛追,這樣,獵物便到手了。狼所具有的這般耐性,令人歎服,也值得我們學習。正如書中畢利格老人所說的“天下的機會只留給有耐性的人和獸。”

蒙古人敬狼,他們死後都會舉行天葬儀式,渴望升上騰格里(天)。狼是騰格里的寶貝疙瘩,騰格里就護着狼,所以,當人們要把狼趕盡殺絕的時候,騰格里便幫着狼報復了。

今天,我讀到了《狼圖騰》的第十九節上半部分,講的是楊克一行人,先去新草場看了一下,他們走了一段路,看見了一大片亮點,包順貴就以爲是大天鵝,想打下幾隻來,可後來才發現,那是一大片白芍藥花。他們又往前走,發現前面湖中,有好多野鴨、大雁和天鵝。包順貴這下可來了興趣,架起槍就想打下一隻來,多虧楊克及時阻止,才暫時保住了天鵝。

包順貴可真是見了啥稀罕東西都想佔爲己有,要是都向老包這樣,那世界上早就寸草不生了。包順貴還殺神聖、高貴的白天鵝,怪不得楊克把他比作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呢!比喻的太形象了。

我們應該從小就學會保護小動物,包順貴要吃天鵝肉也不奇怪。我想他從小肯定就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愛的教育,又是軍人出身,腦子裏盡是殘忍的斬盡殺絕的想法;而楊克小時候由於家庭環境等多方面的原因,從思想上對待動物,尤其國家一級動物,打小就懷着珍愛,崇拜的想法,所以楊克更加珍惜這片新草場,也更加珍愛這稀有的天鵝。

我也很愛白天鵝,小時候常被媽媽講的童話故事《天鵝湖》深深的吸引,所以我非常能理解楊克此時的心情。白天鵝多麼高雅,當它遊在水面上的時候,頸項彎曲成一個大大的問號;它身上的羽毛也很漂亮,猶如穿着白紗的法國漂亮公主一樣;喙和眼臉之間的那一小片豔黃,像是印度少女罩了一塊麪紗;當它飛起來的時候,那瞬間留下的輕盈身姿,簡直可以勘稱絕妙的舞蹈藝術。

這麼美的天鵝,包順貴怎麼忍心下手呢?怪不得楊克稱他爲癩蛤蟆呢!只有低等動物才濫殺無辜,我們是有文化的,有素質的高等動物,決不允許有人傷害無辜動物。

2.《狼圖騰》讀後感

=================

《狼圖騰》一書帶給我了對狼,大自然,社會人與人之間關係煥然一新的看法與理解。蒙古大草原上狼與人,狼與獵物的故事在讀者的筆下娓娓道來,引人入勝,令我無法自拔。

首先,先談一談狼的性格與其精神。狼,一個頑強,倔強,不羈的生命。它不僅僅是草原上精神的象徵,更是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勇敢性格的來源。勤勞勇敢的中華民族,勤勞主要來自於中華農耕民族的性格貢獻,而勇敢則主要來自於中華遊牧民族的性格貢獻。二者缺一不可,但是,對於農耕人口占絕大多數,農耕歷史那樣漫長的民族來說,主要欠缺的卻是勇敢進取,沒有勇敢進取性格的民族,勤勞往往就是勞而無功,或是爲他人做嫁衣。是以,華夏民族要趕超西方,就必須在改變農耕民族存在和農耕民族性格上痛下功夫

狼在華夏的典籍中一直都是個反面教材,成爲了邪惡,兇殘的代名詞。在我看來,卻不盡然,狼的性格是值得人所敬佩並崇敬的。狼的危機意識,勇氣與血性,團隊精神是現代人正不具備的。

首先,是危機意識,我們要像張瑞敏所言“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在危機中人迸發出的力量是難以想象的。狼在草原上經歷着變幻莫測的草原氣候,惡劣的草原環境和人的巨大威脅,使其一直處於危險之中,才磨礪出它那種時時刻刻的危機意識。

然後,便是狼的血性與勇氣。狼在其逃生時,甚至可以咬斷自己的腿,狼有與生俱來的血性與勇氣,甚至是小狼也不能被人輕易馴服。這點在那些少數遊牧民族身上展現的淋漓盡致,其不屈的民族性格融入與中華民族性格之中後產生了巨大的民族力量,在近代中華民族遭壓迫之時,我們站了起來,驅走了封建官僚,驅走了帝國主義,中華民族才得以在這場世界化潮流中站穩了腳跟,挺起了脊樑。

最後,便是狼的團隊精神。《狼圖騰》一書中,那些讓人血脈噴張的捕食故事令我記憶頗深。在狼王的統一調度下,進則同進,退則同退,井井有條,分工明確,是以無往而不利。在現實社會中競爭與合作相互依存,不可或缺,靠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將事情做得盡善盡美的,這時候別人的幫助就顯得尤爲重要這樣才能取得最大的利益。

一首獻給草原狼的歌,一本讚美草原人的書,一幅描述草原生態的巨幅畫卷,只是一切都已成種經,引人無限感傷、惆悵與失落。洋洋五十餘萬字的《狼圖騰》,雖非字字珠鞏,卻頗有引人人勝、發人深省之處。同一本書,怯傭者讀出恐懼。善思者讀出優慮,從商者提煉“狼性法則”,歷史學者重新勾勒五千年史家之脈絡……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幾點感悟,輯錄於此,與諸位共享。

你的對手有多強,你的能力就有多強,感謝你的對手!書中一個個人狼相鬥的例子—撕黃羊、咬馬羣令人膽戰心驚,整個過程彷彿草原版的《孫子兵法》。蒙古狼太狡猾、太堅韌,捕捉戰機組織有序、團隊合作、舍小顧大……在年復一年的周旋中,人們從狼羣中學到太多:戰術謹慎、聲東擊西。“兵貴神速”、“兵者,詭道也”。在與對手的不斷較量中,一個強悍、不屈的狼性民族逐漸形成。如今,孤獨的人類放眼望去。草原主人血性漸失,獵狗已成寵物,綠地漸成荒漠。今昔對比,不禁感慨:草原狼,今何在?

人狼共存,和諧之道。俗語云:“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前人砍樹。後人遭殃。”“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一個無所畏俱的民族,一個沒有人文關懷的民族會加速生態環境的破壞。更會招致大自然抓狂的報復。所幸,那段時光漸漸遠去,而今和諧之風大行。生態保護倍受重視。然,前車之鑑不可不警惕。

血,仍未冷;狼性,依然隱藏。抽走野狼鏈條的生態環境必然脆弱,抽走狼性基因的民族必然受辱。a良謙恭讓的教化讓我們的民族變得溫順,近代的積貧積弱讓我們的國家飽受蹂頤。在列國爭雄的時代,重新祭起狼圖騰的大旗,讓漸冷的血沸騰。讓隱藏的狼性進發,復我漢唐氣象,揚我大國風範,冷睜觀察,穩住陣腳,和平崛起,“敢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作者並非專業作家,只是“我手寫我口,我口表我心。的樸素表達而已。相對於前面生動的描述。最後的”理性挖掘“顯得生硬、突兀。雖提供了充分的空間使姜戎(化名)先生淋漓盡致地表達自己的心聲,卻顯示出作者在文字駕馭、章節安排方面的欠缺。然瑕不掩瑜,如林肯所言:缺點很少的人,優點也很少;書亦如此,一本偉大的小說往往富有爭議。作爲讀者,我們尊重姜戎先生的勞動,對其表達的思想有取有棄,讀畢心中有所獲、有所思,足矣!

3.《狼圖騰》讀後感

==================

《狼圖騰》向我們展示了曾經美麗的蒙古大草原的壯麗圖景,讓我們走進草原人、草原狼艱難、豐富而又新奇的生活。作者十幾年的知青生活,使得他筆下的故事讀來娓娓動人,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讀罷全書,我還久久沉浸在蕩氣迴腸的故事中不能自已,書中的草原狼更帶給了我許多人性的思考。

1.認識自己的周圍環境

只有像狼一樣熟悉草原,熟悉草原的聲音,才能因勢利導地運用各種戰術來捕獲自己的獵物,躲避敵人的攻擊。狼能利用大雪窩圍捕黃羊羣,能借白毛風勢全殲軍馬羣,能利用地形給小狼崽選擇最安全的洞穴,這些無不是建立在它們對草原環境極其熟悉的基礎上。

而做事情也必須先沉下心來好好熟悉自己的周圍環境,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如果對工作環境都不熟悉,那即使你能力再強,也只能“龍遊淺灘遭蝦戲”了。

2.講究策略

《狼圖騰》很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它向我們展示了草原狼豐富多彩的殺敵方法。開篇就是一個草原狼圍捕黃羊的大戰役,波瀾壯闊,縱橫捭闔,動靜結合,一氣呵成。真正的作戰時間不過十幾分鍾,但作戰前狼羣耐心的伏擊、精妙的設圍、細緻的觀察,營造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壓抑、緊張而又亢奮的氛圍;而作戰時的迅雷不及掩耳、放掉還有戰鬥力的黃羊而擊其餘部的智慧、頗有些卑鄙卻極其實用的狼抓黃羊的絕招,又讓我們拍案叫絕,讚歎不已。這動靜之間,卻將草原狼卓越的智慧、耐性、組織性和紀律性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

人不是狼,但狼的種種策略也是在艱苦的鬥爭中磨鍊出來的,而我們的確可以從狼身上借鑑很多東西,但學習草原狼也不能拘泥於具體的戰術,而是要鍛鍊自己勤于思考、靈活應用策略的能力。

主動的去觀察和學習,積極的思考,在面對不同的情況時採用不同的方式,在實戰中磨鍊自己。

3.危機意識

狼的本領狼的智慧也不是從來就有的,它們也是在幾千年艱苦的草原生活中磨鍊出來的。變幻莫測的草原氣候、惡劣的草原環境、各種動物的逃生本能還有來自人的巨大威脅,使得狼始終生活在險境之中,隨時都處在被餓死、凍死、打死的境遇中。

現代社會是競爭的社會,只要你有絲毫的放鬆,就可能會被社會淘汰,這很像狼羣生活的大草原,公平而又殘忍。所以我們也得有狼的危機意識,嚴格要求自己,時時給自己加壓,正如張瑞敏所言“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往往不利的形勢更能激發一個人、乃至一個社會的潛能。“背水一戰”,“破釜沉舟”,也許正是這個道理。

4.勇氣和血性

當狼逃生時,它甚至可以咬斷傷腿,刮骨療毒是治傷,而狼是自傷,頗有壯士斷腕的壯烈。當狼襲擊馬羣時,它甚至可以選擇最殘忍的自殺式打法。當搬遷時,小狼寧願被勒死也不屈從。讓人感慨訓老虎易,訓小狼難。狼與生俱來的血性和傲氣,幫助它們在惡劣的草原環境中頑強生存下來。草原上以前也有不少老虎等其它強勢動物,最終之所以只有狼強大而獨存,原因就在於此吧!

社會如戰場,危機四伏,如果沒有應對困難的勇氣,你就很難生存下去。有了勇氣,還要有狼一樣的血性,積極的主動的去迎接挑戰。只有在不斷的面對困難戰勝困難的鬥爭中,人才能進步,才能成長。

5.團隊精神

讀《狼圖騰》,看那些讓人血脈噴張的狼羣的捕食故事,更是能鮮明的看到狼羣的威力。狼羣由狼王統一指揮,進則同進,退則同退,協同作戰,無往不利。比如圍捕黃羊的時候,分工明確:有狼去尋找大雪坑,有狼去騷擾,有狼去伏擊;在總攻的時候合作默契,狂而不亂。更讓人稱絕的是,狼羣即使在撤退的時候也井然有序:猛狼衝鋒,狼王靠前,巨狼斷後,完全沒有鳥獸散的混亂。

現代社會是競爭的社會,也是合作的社會,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單靠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把工作做好的。所以我們得像狼一樣有團隊意識,充分的信任工作夥伴,各司其職而又互相幫助,這樣才能取得最大的利益。

狼在人們的記憶和印象中,絕大多數是兇狠和殘忍的代名詞,但《狼圖騰》這部書,狼卻給了我這麼多的震撼和敬意。

4.《狼圖騰》讀後感

=================

合上《狼圖騰》後,心中有種衝動。這種衝動來源於黃沙,但黃沙來源於生產發展,生產發展來自人類。

從《狼圖騰》的最開始到最後,有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一個由綠茵茵的草場到光禿禿的沙漠的變化。這種變化表現了人類部分農耕人民的愚蠢行爲和思想。因地制宜是自古以來的道理。草場應放牧,而不能農耕。草場經不住牛耕啊!但他們偏不聽智者的話,北方的沙塵暴就是他們留下來的災難。這是多麼不公平啊!他們勞動的成果屬於他們,而他們留下的災難卻留給我們,並一直到今天。如果老天右眼,真應該將黃沙全部增還給他們,讓他們好好“享受”一番。

憎恨過了一些農耕人民,再將我們的視線拋到騰格里(相當於西方的上帝)去看看那兒的草原狼。

帶着誠摯的心情,真誠的目光,站在遠方看着他們。騰格里給理他們靈敏的耳朵,敏銳的目光,敏捷的身軀,聰明的大腦。他們的指揮決不低於人類。而他們堅強的精神和死也不屈服的毅力則大大超過人類。

難怪,由許多遊牧民族把它作爲民族的圖騰,蒙古民謠中甚至還有狼嚎的聲音。蒙古人的許多知識,技能都是從狼身上學到的。遊牧民族卓越的軍事才能,也來源於草原民族於草原狼羣長期,殘酷和從不間斷的生存戰爭。因此,蒙古草原民族,絕對比世界上任何一個農業民族和其他遊牧民族,更善戰,更懂戰,更具有先天的軍事優勢。從周,春秋戰國,秦漢唐宋的歷史來看,那些在人口和國力上佔絕對優勢的農業文明大國,卻經常被蒙古高原的遊牧小民族打得山河破碎,喪權辱國。到宋末以後,乾脆就被成吉思汗蒙族入土中原近一個世紀。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也是遊牧民族建立的。農耕的漢族沒有卓越的軍事狼教官,沒有狼陪練不間斷的嚴格訓練,古代漢人雖有孫子兵法也只是紙上談兵,更何況“狼子兵法”本是孫子兵法的源頭之一。

狼的軍事才能令人敬佩,但狼的精神,行爲更令人驚歎。如果一頭狼的腳受傷了,它會把整個腳咬斷,圖走路方便;如果一頭狼受了重傷,它的同伴會把它咬死,讓它免受病痛之苦,早點享受死的安樂。

我還敬佩狼是應爲狼能控制草原的生態平衡,有效的保護草原。而後來的農耕人民卻大肆的捕殺狼羣,他們樂意了,草原則遭殃了。

讓我們背對一些破壞美麗的蒙古大草原和捕殺狼羣的農耕人民,向神聖的勇敢的狼鞠躬!

5.狼圖騰讀後感

=============

爲什麼遊牧民族懂得與自然和諧相處,而農耕民族卻以破壞自然作爲自己生存的代價呢?

《狼圖騰》這部作品是從多個維度來討論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性格關係的。我談一談在“人與自然”這個維度上的讀後感受。

從“人與自然”方面看,《狼圖騰》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內蒙古靠近中蒙邊境的一個旗,蒙古人民過着幾千年來不變的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文革期間,大量知青到此,後又有農耕民族(漢族和東北務農蒙族)涌入,他們破壞草原規矩,大肆殺狼,殺黃羊,殺旱獺,狼滅則野兔與老鼠繁生,草原被毀。多年後,大量草地沙化,遊牧民族的生活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機,北京的沙塵暴也威脅着人們的生活……

我認爲,關鍵在於二者如何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

遊牧民族是敬天的。他們把天看作自然的化身。他們敬酒時,要首先用手指將酒向上灑幾滴,以表示對天的尊敬。甚至他們死後,也要採取天葬的方法來達到“魂歸騰格里(蒙語:天)”的至高境界。當他們遇到困難時,總是將頭高高仰起,以求長生天賜與力量。

遊牧民族敬天的深層理解是,他們把自然的位置放在人之上,以仰望的姿勢來面對自然。如果人向上看自然,便會覺得自己在自然的下面。這正是遊牧民族順應自然,按自然規律辦事的原因。正是因爲這樣,遊牧民族才曾不惜用外族的鮮血來保護草原。短視地看,這是人的自相殘殺,是不人道的;而長遠的看,這保住了人的生存環境,使全人類不會走向滅絕,這是順應了自然規律的正確之舉。

而用農耕民族自己的話講,他們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他們只盯着腳下的幾寸土地,他們是俯看自然的。他們向下看自然,便會覺得自己在自然的上面,於是就有了“人定勝天”的妄想。他們以能“改造自然”爲榮,鄙視“落後”的遊牧民族。覺得自己的文明才真叫文明。但自然的一再被破壞,人類越來越嚴重的環境危機證明,他們錯了。

真正的文明,不是你史上出了很多名著,建了不少“世界奇蹟”;而是一種氣度,一種尊敬自然的氣度。

以此來看,遊牧民族的“仰望”文明纔是真文明,大文明!

人把自然放在什麼位置,決定了人是否能常存於自然之中。

爲了人類的常存,讓我們學着去仰望長生天!

6.狼圖騰讀後感

=============

蒙古草原狼可以讓我學習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用我稚嫩的文筆來寫《狼圖騰》的讀後感很難寫出草原狼的那種粗獷與滄桑。正如騰格爾說的:“它讓我讀出了深沉、豪放、憂鬱而綿長的蒙古長調與草原蒼狼幽怨、孤獨、固執於情親呼喚的仰天哭嗥。”

這本書花了半個月的時間纔將它讀完,字裏行間都透露出作者對草原,對狼,對遊牧生活的回憶和難忘,開篇首先將觀察狼和蒙古老人給他講狼開始,一步步把讀者帶入那歷史悠久的內蒙草原,使讀者感受到草原的遼闊,草原生活的惡略環境,草原人的勤奮,草原人與動物與大自然的戰鬥中,然後將幾個知青在草原的生活工作,詳細的寫在了裏面,並使人們更清楚的更近距離的瞭解狼,瞭解了狼的團隊精神狼對生活的積極拼搏,及對草原生態平衡的作用,瞭解狼的桀驁不馴,追求自由的精神,並寫出了他們養小狼,觀察小狼,對小狼的感情,草原遊牧民族對狼的崇敬,對狼圖騰的嚮往,最後,講述了草原動物的減少,直至銷聲匿跡,人對草原的過度使用,對動物的過度捕殺,使草原生態環境的惡化,當幾十年後幾個知青再回到草原,草原已經面目全非,沒有了當年的美景,沒有豐美的草場,沒有執掌草原的狼,沒有了旱獺,沒有了天鵝湖,沒有了馬羣,沒有了蒙古包,沒有了遊牧生活;增多的是摩托,汽車,圈起來的草場,固定的住所,人口和過度放養的牛羊,沙化了的草場。作者也在文章中討論了人性,並闡述了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區別,民族的性格特點。書中更多的是寫草原環境的變化,人性的弱點,狼的精神,也將遊牧人民和農耕人民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遊牧人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信仰,他們信仰狼圖騰,更加崇拜騰格里,將騰格里視爲上帝,而狼就是上帝的手下,配合上帝來管理這篇草原,遊牧人名的智慧完全符合生態的發展規律。然而農耕人民只知道掠奪,狼吃羊,就把狼認爲是十惡不赦的,將狼趕盡殺絕,爲了自己的前途與發展不斷的向草原索取,拼命的殺狼取狼皮來討好上司,一副冠冕堂皇的樣子。遊牧人民將狼視爲老師,是狼教會了他們堅強,更教會了他們該如何在生存,逆境才能出人才。

從知青的時代跳轉到現在,現代社會是競爭的社會,只要你有絲毫的放鬆,就可能會被社會淘汰,這很像狼羣生活的大草原,公平而又殘忍。所以我們也得有狼的危機意識,嚴格要求自己時時給自己加壓,正如張瑞敏所言“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往往不利的形勢更能激發一個人的潛能。“背水一戰”,“破釜沉舟”,正是這個道理。社會如戰場,危機四伏,如果沒有應對困難的勇氣,你就很難生存下去。有了勇氣,還要有狼一樣的血性,積極的主動的去迎接挑戰。只有在不斷的面對困難戰勝困難的鬥爭中,人才能進步,才能成長。

說到這裏,我確實佩服姜戎先生,敢與狼搏鬥,同時也敢在衆人的反對下養小狼,對小狼就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的,不斷觀察,不斷學習,來研究小狼的習性。不管如何苦如何累,也從來都不哭喊一句,可是他在看到小狼將死之際,看到草原將毀之時,他哭了,觸摸到真正屬於他自己內心的狼圖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