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言 > 讀書名言 > 時代楷模孫景坤徐振明先進事蹟心得體會推薦

時代楷模孫景坤徐振明先進事蹟心得體會推薦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2W 次

時代楷模孫景坤徐振明先進事蹟心得體會推薦

時代楷模孫景坤徐振明先進事蹟心得體會推薦

導語:靠着孫景坤的帶動引領,山城村把上百畝爛泥灘改造成良田,在數百畝荒山上種植板栗、落葉松等經濟林,一躍成爲十里八鄉有名的富裕村。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時代楷模孫景坤徐振明先進事蹟心得體會,希望大家喜歡

時代楷模孫景坤徐振明先進事蹟心得體會推薦

篇一: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七十週年。七十年前這場戰爭被稱爲“新中國的立國之戰”

熒屏上的畫面,網絡上的資料,還有那銘刻的石碑無不讓我驚訝!這樣一場國與國之間的戰役,傷亡慘重,戰場上灑滿了來自將士們的血液。他們身處惡劣而殘酷的戰場環境,拋頭顱、灑熱血,以“鋼少氣多”力克“鋼多氣少”,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雄壯史詩。

驚訝之餘,我也爲中國驕傲着自豪着,沒有他們就沒有今天在校讀書的我們。抗美援朝的英雄們也都讓我一一敬佩和尊重。

有多久,看見關於中國的字眼我都會不自覺的微笑;有多久,體味祖國千瘡百孔,會淚眼朦朧;有多久,看見中國作爲禮儀之邦,在國際伸出救援之手,會心生感觸;有多久,看見那飄揚在世界還有那宇宙中的紅旗而驕傲。自豪?這個數字沒有界限,因爲我是中國人,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就履行着作爲國人的義務,領略着作爲國人的祖國山川美好!

這一刻,有多想讚美祖國——讚美您的博愛:在中國復甦還沒有多久時,便站在了正義的角度,去幫助我們華夏兒女:這一刻,有多想緬懷先烈——正是因爲那灑在異鄉的紅色血液,輝映着故國美好的前程!

惟願山河無恙,國富強兵,你我皆不辱使命。仰望長空歷史的星光依然燦爛,乘白舸爭流之勢,續中華民族之魂。願歲月靜好,山河無恙,此生不悔入華夏,來世還做中國人。

篇二:

堅決執行命令,與敵人血戰到底,頑強拼搏直到勝利,這是戰時一名軍人對祖國、對人民的致禮。

1953年,孫景坤榮獲一級戰士榮譽勳章,並受到金日成將軍的接見。同年,作爲中國人民志願軍回國英雄報告團成員,孫景坤受到了_。

這樣一位英雄,本可以留在城市,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享受優渥的待遇,過安逸的生活,但想到家中父母年邁,當兵7年只與父母和妻子見過寥寥幾面,1955年復員後,孫景坤選擇回到家鄉山城村務農。

村民們當時並不知道眼前的孫景坤是戰功赫赫的英雄,但他們覺得,他上過戰場,又是黨員,一定能帶領大家過上好日子。在這樣的期許下,孫景坤當了村裏的生產隊隊長,在這個崗位上,孫景坤要爲全村謀劃,據他的大兒子孫福貴回憶,小時候他們很少能夠見到父親,他總是早出晚歸,奔波忙碌,很少有閒下來的時候。

子女們幼時覺得有些陌生的父親,卻是村民們的“老熟人”,每一戶貧困戶的冷暖他都牽掛在心。那些年,他帶領村民們大力發展糧菜生產,還種下了數萬棵松樹和板栗樹;洪水侵蝕農田,他就帶領村民建起簡易大壩,擋水造田。那時,機械化還遠遠沒有普及,這些工作,都是用着極其簡陋的設備,靠着孫景坤和村民們的雙手一點一點幹出來的!如果說,村民們一開始相信他是因爲他政治過硬,那麼後來村民們愛他敬他,是因爲他真的給大家帶來了紮紮實實的好日子!1983年不再擔任村幹部後,他仍然是村裏最受敬重的老人之一。

篇三:

96歲的孫景坤老人是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戰士,一生榮獲一次一等功,兩次二等功,兩次三等功。他的一生,每一個印記都在書寫着愛國愛黨的故事,讓後人景仰。

1948年1月,新婚僅5天的孫景坤參軍入伍,成爲東北人民解放軍的一名戰士。臨走前,他留給妻子一句話:“只有打了勝仗,咱老百姓才能過上好日子!”

我們很難想象,在一個充斥硝煙與戰火的年代,一個人要憑藉怎樣的信念,依靠多大的勇氣,才能選擇離開家人,保家衛國,奔赴戰場,那一個隨時可能灰飛煙滅的地方。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40軍119師357團3營7連戰士孫景坤隨部隊從海南戰場撤回後,集結安東,待命過江。老家山城村就在眼前,營長勸他回家看看,他總是拒絕:“在外邊打了3年仗,咋能不想家?都有家,都想家,我不能回。”

轉眼間,竟也過去3年了,3年間孫景坤參加了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和解放長沙、解放海南島戰役……我們自古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孫景坤也是如此。也許,3年裏,他也會在無數個漆黑夜晚,偷偷揣着兜裏的照片,擡頭望月,想念遠方的家人。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孫景坤參加多少次戰役已經記不清了,但他永遠也不會忘記的是,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中守衛上甘嶺161高地的戰鬥。

10月27日,擔任副排長的孫景坤接到營長命令,帶領9名戰士增援161高地。此時在161高地上的戰友,已死死駐守了超過12個小時。

161高地三面處於敵人的火力控制之下,火力密度前所未見,天上飛機轟炸,地上衆炮齊發,增援部隊想要登上高地補給彈藥和兵力,必須衝破敵人10幾條道封鎖線,簡直難如上青天。

當時的孫景坤就想,8批人上去都沒上去,全犧牲了,今天中午我能上去嗎?“那不管怎麼樣,當戰士的哪能討價還價?讓上咱就必須得上!”破釜沉舟的孫景坤一行人就這樣出發了[]。

孫景坤利用敵人的火力盲區,扛起90斤重的彈藥箱,以敵軍飛機轟炸升騰起的煙霧做掩護,瞅準機會就帶領戰士們衝上161高地。當時,高地上只剩幾名戰士活着了。

副連長支全勝在兩寸粗的長長的爆破筒裏裝滿炸藥,準備與敵人同歸於盡。看到孫景坤一行人到來,他精神爲之一振:“老孫,你來啦!我們一定要守住陣地!”

孫景坤帶領戰士們立即投入戰鬥,敵人瘋狂反撲,看着戰友一個個倒下,孫景坤奮力反擊,將一顆顆手榴彈不斷擲向敵人,“二百五六十發(顆)吧,離我一米多遠的地方,崩死敵人20多個”。

“我就把敵人的屍體都拉過來,擺在自己周圍,飛機貼地上飛,看到的都是屍體,就不會再轟炸了”。

從中午12點到深夜12點,他們打退敵人6次進攻。陣地最終守住了,但傷亡慘重。“陣地上算上我,只剩下4個戰士,其他人都犧牲了。”老人回憶着,兩行清淚無聲滑落。

也許,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孫景坤感覺自己身上多了一些擔子,他的“活着”,不再是一個人的“活着”,他是要替戰友們活着,“我要把他們想幹又來不及乾的工作做好,纔對得起他們”。

這次戰役中,孫景坤斃敵21人,榮立一等功。後來,他被朝鮮授予一級戰士榮譽勳章,隨中國人民志願軍英雄報告團回國。

溫煦的秋陽照在老人珍藏多年的泛黃的報功書上:“孫景坤同志在朝鮮守備戰鬥中,創立功績,業經批准記一等功一次,這不僅是個人的光榮,全軍的光榮,也是人民的光榮,祖國的光榮……”光線明麗而柔和,爲這張歷久彌新的報功書鑲上了一層金邊。

連年征戰,孫景坤身上留下20多處傷疤,“現在腿上還有一顆子彈沒取出來。”他指着腿上一塊已經變黑的皮膚說,“有一次戰鬥,我中了兩槍,一槍打在手上,一槍打在腿上。子彈有毒,後來腿上、腳上的肉都爛了”。

1955年解甲歸田的孫景坤把榮譽證書塵封起來,隻字不提戰爭年代的事蹟。也許這就是真正的英雄吧,在硝煙炮火中以血肉之軀與敵人拼殺,一切歸於平靜後,也能夠在和平年代甘於清貧,只顧建設家鄉。

村裏有條河,經常氾濫引發水災。孫景坤的倔勁上來了:“還能讓條小河欺負了?”他帶領村民開山碎石、肩扛手提,築起一座堤壩,自此河水安瀾。

“他是軍人出身,身上有一股威嚴勁兒,從不強迫鄉親們幹這幹那。”86歲的村民劉振山回憶,“他在前邊幹,我們在後邊學,大家心服口服。”

靠着孫景坤的帶動引領,山城村上百畝爛泥灘變良田,數百畝荒山上種滿板栗、落葉松,幾十年如一日,村子終於成爲十里八鄉有名的富裕村。

20世紀90年代,抗美援朝紀念館移地改建,向社會徵集文物,孫景坤這才決定將自己的立功證書等紀念物品捐獻出來,人們至此才知道他是一名戰鬥英雄。

孫景坤爲什麼這幾十年都不願提及那段崢嶸歲月?他從來不看戰爭片,真正的戰爭遠非影視劇所能描述,過往的經歷每每憶起,總會讓老人潸然淚下,“實在太難過了”。

這些年,孫景坤也沒向組織提出過任何應得的待遇要求,勤勤懇懇65載,堅守初心建設家鄉。

“當年村裏10個年輕人一起參軍入伍,回鄉的只有3個。和犧牲的戰友比,我做這點事算得了啥?條件再艱苦,能比戰場上苦?我活着,是替戰友們活,我要把他們想幹卻來不及乾的工作幹好,纔對得起他們。”

“我比他們幸運,我能看到世界是什麼樣子。他們什麼也看不到,什麼也得不到。”是啊,懷揣着“替戰友們活着”的信念,一輩子爲國,爲黨,爲村民,孫景坤的人生是熠熠生輝的。

馬克思在17歲寫過一篇文章:“如果一個人只爲自己勞動,他也許能夠成爲著名的學者、偉大的哲人、卓越的詩人,然而他永遠不能成爲完美的、真正偉大的人物。”回顧孫景坤的一生,他是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