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言 > 讀書名言 > 2020時代楷模孫景坤事蹟觀後感學習心得大全

2020時代楷模孫景坤事蹟觀後感學習心得大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7.61K 次

2020時代楷模孫景坤事蹟觀後感學習心得大全

2020時代楷模孫景坤事蹟觀後感學習心得大全

導語:看完時代楷模孫景坤的事蹟,讓人印象深刻,對於英雄人物和英雄精神,最好的學習是踐行。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2020時代楷模孫景坤事蹟觀後感學習心得,歡迎閱讀。

2020時代楷模孫景坤事蹟觀後感學習心得大全

篇一:

今天的中國已經是一個強大而不可侵犯的國家了。這些都是建立在先輩們拋頭顱、灑熱血,爲了祖國,不怕犧牲、英勇向前,保家衛國才換來的。抗美援朝是一次正義之戰,我們爲了維護和平,保家衛國而戰。這次的戰爭,讓世界看到了我們國家的力量和凝聚力,也向世界展示了我們維護世界和平的決心,彰顯了我們的國際地位。

這次的戰爭犧牲了非常多的志願軍,十九萬七千多人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他們用鮮血鑄就了我們今日的安定,爲我們帶來了良好的國際環境,讓當時的中國有了飛速發展的內在和外在條件。感謝這些烈士們,也深切的懷念他們,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這些革命家爲我們所付出的一切。

七十年過去了,我們也應該要學習這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這是先輩們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文明財富,我們不能辜負,要好好珍惜。

篇二:

時刻以軍人標準要求自己

1955年,孫景坤回到老家安東市蛤蟆塘鎮山城村(現丹東市元寶區金山鎮山城村),成爲一名複員軍人。

沒多久,山城村成立生產隊,他擔任起第一生產隊隊長。在辦理黨組織關係時,他塵封了自己所有的戰功和榮譽,一心一意建設家鄉,連妻子兒女都不知道他立下這麼多戰功。

孫景坤回村辦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他帶着全隊社員一段一段地修,一家一家地鋪,一直鋪到村外,通向鎮裏。

當年,村旁有條小河,常常引發水災,淹沒莊稼。孫景坤帶頭用籃子挑土,用肩膀扛石頭,領着鄉親修了一座簡易堤壩,護住了農田。

在孫景坤大女兒孫美麗的記憶中,父親當了生產隊長後,每天都忙得不着家,吃完飯就帶上一把鋤頭或鐵鍬出門,走到哪幹到哪。

爲了增加社員收入,孫景坤帶領大家種植板栗樹。一棵樹就能給山城一隊帶來一百多元的收入,相當於城裏一個工人4個月工資。

他用幾年時間,在家鄉滾兔嶺栽種下13萬棵松樹和板栗樹。

如今,蛤蟆塘已更名爲丹東市元寶區金山鎮。之所以改名金山,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那個沼澤成片的蛤蟆塘不見了,遍佈鎮裏的是沃野良田、綠水青山,這裏有孫景坤的功勞。

當生產隊長26年,孫景坤始終保持部隊的作風,做事情雷厲風行,髒活累活親歷親爲。村裏人都說,山城一隊民風正、幹勁足,是老隊長言傳身教帶出來的。

回鄉務農60餘載,孫景坤始終甘受清貧,一家人在山城村始終過着中等偏下的生活[]。

孫美麗身患小兒麻痹症,腿腳不便。到了上學年齡,家裏連4元錢的學費都拿不出來,她僅上了半年學就退學回家務農,“俺爸是生產隊長,只要寫個介紹信,學費就能免,可他就是沒給開”。

他幾十年如一日,時時以革命軍人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活一天就是白揀來的一天,躺着享受,我死去的那些戰友能安生嗎?”孫景坤說。

前不久,爲了更好地照料他,丹東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安排他住進丹東市光榮院。孫景坤唯一的要求,就是把那身志願軍老軍裝掛在牀前。

堅守初心永葆軍人本色

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孫景坤榮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兩次、三等功兩次,被授予解放東北紀念章、解放華北紀念章、解放華中南紀念章、解放海南島紀念章和抗美援朝一級戰士榮譽勳章。

在革命戰爭時期,孫景坤衝鋒在前,英勇殺敵,榮立赫赫戰功。在和平建設時期,他主動要求回鄉務農,紮根基層,帶領鄉親發展生產。在艱苦歲月裏,他藏起戰功、甘守清苦,即使在家庭遭遇困難時,他也不向組織提要求、要待遇,艱苦樸素、無私奉獻。他對黨忠誠、信仰堅定,不怕犧牲、一心爲民,始終堅守革命理想,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這既是一名革命軍人、共產黨員的本色,更是一筆啓迪後人、催人奮進的精神財富。

對於英雄人物和英雄精神,最好的學習是踐行,最好的致敬是傳承。我們要以志願軍老戰士孫景坤爲標杆,大力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永葆軍人本色,敢於攻堅克難,勇於擔當作爲。

篇三:

28年的村幹部生涯,吃苦在前,不計回報,這是一名共產黨員在和平時期對人民的致禮。

在村民心中,孫景坤德高望重,但是在家裏,他卻不是一個被子女理解的父親。因爲沒錢交學費,有的孩子早早輟學;大女兒孫美麗在生產隊時,手腳麻利,組長想給她漲工分,孫景坤卻認爲組長是看了自己的面子,是一種變相的不公平,因此嚴厲地批評了組長,嚴詞拒絕漲工分;每逢有單位佔地招工,即使選上了他的子女,孫景坤也會毫不猶豫地要求他們把機會讓給別人。

這麼多年,家裏一直過着清貧的日子。親朋好友有時候也會勸他“去上面找一找”,每每這時,孫景坤總會堅決地表示自己幹革命不是爲了回報,他還經常提起死去的戰友,“他們纔是真的英雄,與他們相比,我還活着,就已經很幸福了。”

不計付出,不求回報。但每當社會需要他時,他又總是有求必應。上世紀90年代,各地相繼開展關心下一代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孫景坤作爲複員軍人欣然受邀,爲青少年講戰鬥故事。

2016年5月,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徵集歷史文物資料,孫景坤心中不捨,但還是毅然捐獻了自己的立功證書、立功喜報和部分珍貴的老照片……

甘於清貧,無私奉獻,這是一名共產黨員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永恆的致禮。

如今的丹東,鴨綠江風微浪穩,鳳凰山鬱鬱蔥蔥,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戰火不斷、滿目瘡痍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光榮院裏,工作人員給予孫景坤老人悉心的照顧,子女也在牀邊盡心陪護,但老人每次醒來都要尋找的,卻是一位無言的“夥伴”——軍裝。這件掛滿了獎章的軍裝,現在就掛在老人的牀邊,護理員曾數次看見,老人用顫抖的手輕輕撫摸它、撫摸獎章、撫摸那一段出生入死的崢嶸歲月、撫摸這一生的付出與奉獻……

接受了採訪後,老人有些倦了,工作人員幫助老人躺下,半夢半醒間,老人又將右手舉到了耳邊,從姿勢上來說,這一個躺着的軍禮遠遠稱不上標準,可在內涵上來說,這又是一位軍人,用72年的漫漫歲月,敬出的最標準的軍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