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給孩子愛的教育:讓孩子做個心中有愛的人

給孩子愛的教育:讓孩子做個心中有愛的人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5W 次

給孩子愛的教育:讓孩子做個心中有愛的人

給孩子愛的教育:讓孩子做個心中有愛的人

我們鼓勵孩子自信、勇敢、大方,也要教孩子學做一個心中有愛的人。心中裝有愛的孩子,重感情,不會冷漠地對人,當得到別人的幫助時,他們懂得感恩。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如果父母能儘早地讓孩子明白這個道理,那麼孩子就會懂得人生的意義。心中有愛的孩子擁有一顆純潔的赤子之心,會更懂得照顧別人的感受,設想到自己的行爲可能引發的後果等。

讓孩子做個心中有愛的人,其豐富的情感世界可以幫助孩子注意到別人對他的愛和關心,讓他常有一顆感恩的心,而不是世界裏面只有自己。當孩子注意到別人在爲自己付出的時候,他們就會懂得要報以同樣的回報,這樣才能更多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體會到人生的精彩。

1.讓孩子學會感恩

一位年輕的父母給她的寶貝兒子買了一支冰棍兒,或許是想讓兒子拿着方便,未經兒子允許,先在冰棍兒下部咬了一口。這可惹怒了寶貝兒子,只見他接過冰棍兒便一下摔在了地上。接下來便是一陣哭鬧,結果父母順從了兒子的要求,又買了一支,才平息了這場風波。

這種情形的出現,多是孩子在家庭中受幾代人的寵愛、保護的結果。家庭中長輩關心孩子,人人服從孩子,於是,孩子便產生一種理所當然的至高無上的優越感。

父母要讓孩子感到自己生活在母愛、父愛或其他人的關愛之中,並應該對親人有所“回報”。每一個孩子都應主動回報愛他的人,孩子在幫助他人時,父母要珍惜孩子這份可貴的情感。有些父母出於好心,不忍心要孩子的心愛之物,或不捨得讓孩子做事。久而久之,孩子這份可貴的情感就會被磨滅,到時再說“這孩子真沒心,真無情”就已經晚了。

【正面管教祕訣】

父母及長輩們的讓步,是孩子產生利己主義的一個根源。例如,爺爺要睡覺,孩子要看電視,只能爺爺讓步;女兒要吃冰淇淋,不管路多遠,爸爸也得去買;兒子要媽媽在家,一哭鬧,媽媽便不去上班了……

給孩子愛的教育:讓孩子做個心中有愛的人

2.給孩子愛心教育

有些父母會教育孩子從小關心家人,愛護自己,但是對於家人以外的人卻很少讓孩子去關心。

孩子既然學會關心自己,關心父母,爲什麼不能學會關心他人呢?父母要教育孩子有愛心和同情心。當別人有困難時,要熱情相助。比如,在公共汽車上,要主動讓座;到鄰居家中和小妹妹一起玩時,把自己的玩具和學習用具送給她;要積極參加社會上的助殘活動,如爲盲童收集掛曆做盲文書寫紙;節省買冰棍兒的錢爲殘疾人捐款;主動幫助樓內的保潔員搞衛生等。

【正面管教祕訣】

能夠關心和幫助別人,不僅是一種美德,也是重要的社會適應能力。因此,父母應當有意識地教孩子把關心他人引向關心集體。

3.注意保護孩子的同情心

孩子具有天生的同情心,父母應該注意保護、培育,不要輕易扼殺。當孩子做了好事時,父母要多加鼓勵,因爲父母的信任感、外界的反饋會促進孩子有更多的行動,孩子與父母的互動會形成良性的循環。

孩子在1~3歲時,已經能分辨出自己和他人,同時也能分辨出自己的痛苦與他人的痛苦。在1歲之前的孩子是分不清自我和他人、分不清自己和世界的。自己的痛苦和世界之間有什麼關係,他人的痛苦和自己有什麼樣的關係,對這個時期的孩子來說是混混沌沌的。所以我們看到,當他看到別的孩子哭泣時,自己也會跟着哭。

孩子到了3歲左右時,就會對他人的痛苦表示出本能的同情了,如表露出關心的表情,同情的關注,甚至用充滿同情的肢體語言接觸、撫摸、輕拍,以示安慰。然而,在此階段,孩子仍然不具備語言的安慰和更爲高級的同情、關心行爲。

孩子到了5~7歲時,就已經具有了對他人的同情認知的反饋能力。也就是說,已經超越了他人哭而我哭,或者說是他人哭我立即跑過去表示“安慰”的階段,而是能夠根據別人的痛苦的情況,決定安慰的時間和關心的形式:是陪別人哭,還是語言安慰,或者說是去叫大人來處理等。

許多孩子到10歲左右時,已經能夠用理智的態度來對待弱勢或者是劣勢的人和事,表現出恰當的同情心和關心。這個時期孩子的同情心已不再侷限於家庭或者是認識的人身上,他們已經把同情心擴散到任何一個弱勢或者是劣勢的陌生人和事件上。

從上面這些孩子的年齡段來分析,培養孩子富有同情心的最佳時機是幼兒時期。此時一方面孩子已經具備了形成同情心的心理基礎,另一方面是孩子的模仿能力強,父母通過言傳身教,就能增強孩子的同情心。

【正面管教祕訣】

一個人能否成爲受別人歡迎的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是否具有同情心,是否關心別人。

父母應該從小就讓孩子參與撫養小動物,通過這些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和責任感。從關心小動物到關心他人,孩子的同情心可以在此過程中一點點積累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