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錄勵志 > 語錄勵志 > 《一九四二》電影觀後感推薦

《一九四二》電影觀後感推薦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3K 次

《一九四二》電影觀後感推薦

《一九四二》電影觀後感推薦

導語:這天懷着沉重的情緒觀看了馮導的《1942》,電影情節觸目驚心,催人淚下。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一九四二》電影觀後感,大家快來看看吧。

《一九四二》電影觀後感推薦

篇一:

時代悲歌

今天忍着經濟上極度的拮据,湊出了一張電影票錢,看了馮小剛的新作《1942》。還好,是值得的。

今年龍年照理說,我是用不着犯着太歲的。可事實並非如此,秋天不好過,冬天來了,照樣子是苦逼加悲催。看來,只好祈禱明年饒過我吧。

說起我的不幸,或者說經歷過的痛楚,現在真是提都不能提的,不然怕是晚上又要多吃幾碗米飯來泄恨了。那些天不停地用陳冠希說過的那句話安慰自己,“只要我還沒死,就能再站起來”。道理一般,不過卻實在。電影看完了,我的心就更寬了。

有什麼痛,能比得過親人離世而自己手足無措更難過;有什麼無奈,能比得過打着仗鬧着旱災還跟你要軍糧更殘忍;有什麼堅強,能敵得過沒有糧食爲了活命自賣他賣吃人更木然。。。。。。慶幸,我還生在這個和平年代,外辱不至於炮火連天、粉身碎骨,內患也亂不到雞犬不寧門緊閉、滿城盡帶黃金甲,有饅頭大米麪條任意選擇,不用揹着全部家當四處流亡。我奶奶時常看見我挑食剩飯,便拿出1962年的大饑荒來說事,說怎麼怎麼一家人吃不上窩窩頭連月拿野菜和糠度日,爺爺還因爲家裏人餓到浮腫不得已放棄城裏工作回村。我也總不以爲然,因爲我沒有爲餓恐慌過,偶爾一天跟他們制氣,纔不吃東西的。現在看來,饑荒的威力要遠遠大於想象,奶奶也曾說過,62年有人吃人的現象,估計不假,那賣女人賣孩子差不多也要數不勝數了。

然而更可怕的,是不公,是麻木,狗吃人、人吃人便罷了,在我看來,是階級吃人。片中河南三千萬人餓死三百人,而領導人卻發表聲明爲了賑災每天減倆菜,要殺幾個投機倒把分子治了腐敗,呵呵,誰讓你百姓不去做官呢?誰讓你是我泱泱大中華之子民呢?我們不去說,當時的國民黨怎樣怎樣不作爲、如何如何不理性,即使說了,人家也退據到臺灣去了,你是福是苦,哪裏還管得到呢?!歷史書上說共產黨建立了革命根據地實行土改, 怕是還沒改到河南吧?倒是我們現在,不吃你倒不如吃了來的痛快些,反倒生煎油炸不許你好活啊。小小的孩子,考試來到心慌慌;多努力的學生,一進社會也是急的抓心撓肺;再拼命的打工族,對那居高不下的房價也只能望洋興嘆;熬過反左文革的老人們,卻熬不過老無所依和瘋狂的漲價。還好我們有一點可以驕傲,大抵是不用爲吃的發愁了。

前段時間反日高潮,處處張貼標語“打倒小日本”之類,我總認爲,大張旗鼓地宣傳民族仇恨情緒是不該的。現在想來,自己真是幼稚可笑。看過多少戰爭題材片了,怎麼能不理解這種恨到骨子裏的恨呢?!我也要恨,我以後也要讓我的子孫學生明白這種恨,這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恥辱,更是作爲一個人的反省和覺悟。可能自己確實眼光短淺、思想片面,可我不想以後做“老馬”一樣的人,在變態的日本人面前自己先輸了骨氣。日本大選在即,野田和安倍相繼發出傷害中日友誼的言論,我想這也大抵是你中國人的過錯吧。誰讓你記吃不記打啊,明明人家殺了你那麼多人,你知道它是狼,你還事後跟人做好鄰居,你是腦子有病呢吧?現在好了,指不定什麼時候人家想殺人了,就跑到你土地上撒撒野。作爲一普通老百姓,我還是指望着老天開開眼,仗就不要打了吧。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啊。乾脆再來一場地震或海嘯,打的它不得翻身便罷了。

祖宗們,倘若看到如此忤逆之文,望諒我狂言亂語哉。

謹紀念被吃掉的人和散不去的魂。

篇二:

一部《1942》,一場民族災難,刻骨銘心。70年前,300萬同胞罹難,慘絕人寰。翻開歷史,翔實珍貴的資料刺痛着人們的神經。

老財主的破滅。當時的中原大地,哀鴻遍野,餓殍千里。老東家範殿元一直遊走在故事中[]。曾經倉廩充實、妻兒繞膝,就連逃難也被自己認定爲躲災,逃荒途中還不忘帶着家裏的長工,這是財主骨子裏習慣的養尊處優。認定被欺壓的民衆沒有反抗,吝嗇貪婪的他,最終落得個人財兩空。我一直擔心並希望,延續他家香火的小生命會躲過這場劫難而存活下來。當孩子被他自己親手戕害於襁褓之中時,一個小地主階級就此自我毀滅!“三分天災,七分人禍”,歷史不得不讓大家重新審視這悲天憫人的災難,人們的仇恨瞬間化爲階級矛盾和仇恨。一個財主家尚且如此,何況是普通老百姓呢,最無辜的當屬那些老人和孩子,冰天雪地的日子,苦難深重的人們,只能接受這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現實。這飢餓,看似簡單的生理生存需要,其實折射出對信仰的追求、對文化的渴望、對人性的呼喚、對民族發展的思考。在災難面前,在飢餓面前,沒有什麼比活着更重要。但恰恰相反,與其苟且偷生,還不如坦然從容地接受死亡,死得離家近一些。家的概念,在兵荒馬亂的年代,顯得是那樣的親近,又是那樣的神聖。這場民族的災難,彷彿一部沉重的史詩,記錄着那段慘烈的歷史,那些悲壯的場面。

無冕之王的斡旋。《時代週刊》記者白修德,穿梭在災難現場、斡旋於政府軍隊之間,憑着記者的良知,向世人揭示了河南大饑荒的駭人真相,迫使國民政府開展救災工作。當日本的飛機狂轟濫炸的時候,當淒涼的二胡訴說的時候,當教堂的鐘聲敲響的時候,無不在告誡我們,面對歷史和現實必須進行深深的反思。於是,人們的仇恨,不再是怨天尤人,而是激起對戰爭的仇恨、對日本民族的仇恨。這恨中,既有國民政府置若罔聞,於民族災難不管不顧和對災情的錯誤研判;還有河南省主席李培基的庸碌無能以及政府官員各自爲政,以個人利益爲重勾心鬥角的醜態;也有戰區司令蔣鼎文等軍官不顧災情,愚弄百姓從中漁利。撇開政治,無疑,是無冕之王拯救了災民,更拯救了一個民族,這難道不是人性的覺醒,難道不是偉大的國際人道主義。

篇三:

去年春天,還冷的時候,我的好朋友褲子在三聯書店旁邊的雕刻時光請我喝了一杯咖啡,喝咖啡之前,我終於在三聯買到了苦苦尋覓已久的《劉震雲精選集》,因爲裏面有那篇在當時並不是很著名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

喝完咖啡,後勁很大,回去之後就把這本書看完了,看到凌晨一兩點。坦率的講,這不像是一部小說,更像是一種紀實文學,雖然作者本人並沒有經歷過那慘絕人寰的一九四二年,但裏面寫到的,我相信它們是確確實實存在過的。

後來,聽說馮小剛要把這一年拍成電影,我便開始深深的爲他發愁:這樣一個故事,這樣一種背景,這樣一段歷史,這樣一個總局,這樣一個時代,這樣一部電影——能原原本本的還原出那一年的本來面目嗎?它在殘酷性上堪比餘華寫的《菜人市場》,卻又包含了一些有意思的所謂政治在其中。

所以,今年電影一上映,就去看了。理由很簡單,就是因爲那段歷史值得回顧,跟張國立和陳道明無關,跟鋼琴師和肖申克無關,跟馮小剛也無關。

電影圍繞了一個富裕的河南家庭展開,開頭幾分鐘,有點像《活着》和《白鹿原》的感覺,但緊接着,它就開始成爲了《一九四二》。那是一段多麼慘痛的歷史啊,人命如草菅,那麼一大羣人,走在路上,走着走着就死了!

近年來,幾乎每一部關於近代戰爭的電影都摻雜了對日本侵略者的仇恨,這部電影也不例外。但岡村寧次的一句話卻讓我幾乎感謝日本人,他說,饑民首先是人,其次纔是中國人。他用糧食收買了一些饑民,與中國軍人做鬥爭。在那個場景下,活着,確確實實成爲了最重要的事情。

我在看電影的時候,入戲很深,幾乎融入到了那個世界裏,所以看到紅着眼睛的野狗撕扯着路邊死屍的時候,確實嚇了一跳。小說裏似乎還提到了賣人,但小說裏的賣人和電影裏的賣人是不一樣的。電影裏的人被買走,還能活命,哪怕是受盡恥辱的活着。但小說裏被賣掉的人,幾乎全被吃掉了——沒人願意吃掉自己的家小,只好賣掉自己的家小,換來一丁點錢,去食用別人的妻兒。——感謝馮小剛,沒有拍出這麼殘忍的鏡頭,否則觀衆一定會做噩夢的。

我雖然是個喜歡親近小動物的傢伙,但遠遠沒有苛刻的“動物保護主義者”那樣招人討厭,儘管如此,看到地主的女兒爲了給剛剛生完孩子的嫂子找口吃的,把逃荒路上堅持養下來的黑貓給人宰掉,並且平靜的說“一會煮好了給我喝口湯”的時候,我那不值錢的眼淚還是不知不覺流下來了。

再次流淚,還是關於她,這個曾經的大家閨秀被人賣到妓院,服侍貪官,端着盆爲他洗腳的時候,幾次彎不下腰。貪官說你把盆放下吧,她哭着說“爺,我吃的太飽,實在。是蹲不下”——這個時候,許多觀衆不合時宜的笑了起來,不知道是他們太殘忍,還是我過於入戲了。

而結尾那一段,幾乎沒有任何煽情的場景——除了最後徐帆和張默在茅草叢裏換棉褲的時候響起了音樂——我的心裏卻一直在悲傷。爲那個時代的河南人,以及蔣介石。他太不容易。最後一次不知不覺的流下眼淚,是結尾時的字幕出現了“1949年,蔣介石戰敗,退踞臺灣”。

我們都知道,《少年Pi的奇幻漂流》很好看,不過它和《一九四二》不屬於一種類型。在毫不猶豫的爲前者打滿五顆星的時候,真的有必要狠狠的給後者一個大差評嗎?

固執與偏見是一張需要撕破的蒙臉紙,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細數一下,我們到底有多少次在沒有探究真相的情況下讓一種來源於別處的態度在自己心中先入爲主?這樣不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