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錄勵志 > 語錄勵志 > 《一九四二》觀後感三篇

《一九四二》觀後感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K 次

《一九四二》觀後感三篇

《一九四二》觀後感三篇

導語:因爲觀影無數,我對看過的大部分電影早已印象模糊,但是有一部電影卻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那就是《1942》。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三篇《一九四二》觀後感,歡迎閱讀。

《一九四二》觀後感三篇

篇一:

看馮導的《一九四二》之前,我是有點期待的。原因有三:

1、 我出生於湖北丹江口,和河南南陽交界;

2、 我的方言就是不地道的河南話(十堰襄樊方言和河南話差不多,《少林寺》中成龍說的那樣);

3、 在我小時候確實聽到過許多關於饑荒的故事,隨後,讀書時也留意了這方面的書。

看過《一九四二》,竊以爲可以一句話概括,即“一家人的奇幻逃荒”,如果爲了宣傳,還可以做個宣傳海報,海報上畫一團團的饑民,幾個殺馬特樣的屌絲青年一臉絕望,45度角仰望太陽,高喊道:太囧嘞,太囧嘞,俺村裏滴那人撒,都餓得不行了,出來逃荒咧,統統餓死俅嘞。

《一九四二》給我最大的驚喜,莫過於張國立父子、馮小剛夫妻同臺飈戲了。自看《紀曉嵐》《我這一輩子》以來,張國立的形象就已經根深蒂固了,就像《笑傲江湖》飾演嶽不羣的魏子,直到現在我對他都沒什麼好感。至於張默,在老父的光輝之下,亮點被掩蓋,不足被誇大,而且,最最苦逼的是,一個屬於自己的妹子不得不拉去賣了,一個送上門來的寡婦,也只是在他家門口探了探頭,才搞清楚,原來入錯洞房了。你說苦逼不苦逼?

馮小剛演的痞子,演的夠絕,拌的夠醜,死的也夠快,無論是《功夫》《建國大業》,還是《一九四二》,我想說,馮導,你可算是痞子專業戶了。徐帆一如既往的悲情,剛剛告別了《唐山大地震》中一言十行淚的慈母,又演了一個讓人扼腕嘆息的悲情寡婦。不過,你這兩塊餅乾就能跟人好的要求,也忒低了吧,要不再多加一塊馬鈴薯。

總的來說《一九四二》絕對值了那張票——雖然我也是網上下載的盜版——無論是場景、劇情還是演員陣容,絕對的國際標準的範兒。不同於《鋼鐵俠3》請來了范冰冰來接接地氣,《一九四二》可是請了阿德里安·布洛迪飾演主角之一記者白修德,雖然我不怎麼記得住外國人名字,但這瀟灑英俊的外貌還是比較好認的。還有一個神父據說是演過《肖申克的救贖》,這還是算了吧,多少年了,我估計是認不出來了。

相對於同時期大賣的《泰囧》,我倒是更喜歡《一九四二》,不是說馮小剛拍的比徐崢好多少,而僅僅是因爲馮導敢花錢,敢花錢的爺們誰不喜歡。而且,還是花錢拍電影,搞藝術,搞得還那麼不錯。試問,你要是花錢買張票去看電影,你希望聽到說這部電影投資300萬,還是3000萬?打個比方,一男的給他媳婦兒送了一LV包包,趁他老婆開心的時候偷偷告訴她,這是打折處理的,原價3萬,現在呢,你猜猜多少,1萬?不對,5000?不對……猜不到吧,只要9塊8,你說,便宜不便宜啊!結局你猜的到,他媳婦可定一巴掌送他一個原地360度小太空遊,外加一整夜的搓衣板和膝蓋共度良宵的福利。

我們不能說這個媳婦勢力,要是真勢力也不會等到現在才送LV,只是,她可以不問你要錢,你要是真想送的話,你最好把數字寫的好看一點!

聽說《一九四二》還有一場北大研討會,研討出了個結果說是:“哀而不傷給人溫暖”。哀而不傷,確實有,給人溫暖,估計是人口太多了,我那份還沒到身上。這讓我想到了“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詩經,不過,還是不要這麼詩意勵志了吧,生存是人的一切,管你哀不哀,溫暖不溫暖,如果人真的餓的受不了了,“吃日本人的飯,幫日本人打仗”的事兒,也未必不會發生。

人第一就是爲了活着而活着。吃飽了,纔有然後。

轉述一段話:大家看過電影《黃河絕戀》吧,主角是寧靜和那個叫什麼來着的美國佬——後來成爲了她丈夫,是不是啊?女主角爲了保護自己免於陷入日敵,不是隨時彆着一顆手雷嘛,作爲中國女子,電影中寧靜的意思是:正是爲了愛,所以要準備隨時死。而那個美國人卻說:“生命都沒有,哪有愛?又去愛什麼?”意思是他寧可選擇投降保存自己也不輕易選擇死(自殺)。也許中國人和美國人的價值立場不一樣,比如中國人講究“捨生取義”、“殺身成仁”之類,但那個美國男主角的話,我認爲也道出了一種真諦:正是爲了愛,爲了高尚的愛,所以要頑強活着,乃至要屈辱活着——活着,是爲愛去開闢道路的前提;活着,是生命或生活或生存的第一要義。

當然,我很少見過有人不是爲了活着而活着,對於大多數生存還艱難的人來說,這樣的道理,要搬出來說道,也許只是缺了一點點努力的動力……

我一直注意到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去過的地方几乎都有地域歧視,比如廈門那邊不待見江西人和貴州人——其實我就認識一個江西小夥兒,他能夠說出讓我憋到內傷的話,比如,他是這麼當面這麼說她女上司的:“哎喲,你真的才25嗎?我看你都30多了呢!”再比如,廣東人不喜歡廣西人和湖南人,甚至於,武漢的許多外地人都討厭武漢人,天天把“九頭鳥”“武漢佬”掛在嘴邊。這種歧視,發展到比較高的級別,就是血統論,有些讀書人會拿劉邦,李世民,趙匡胤,朱重八,甚至我朝太祖來比較,然後得出血統論的重要性

我對此,無話可說。

你敬人一尺,人便讓你一丈。縱使不讓,你再退一丈好了。值得去蔑視別人的理由,不是沒有,而是很少。

說說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吧:一九四二年,因爲一場旱災,我的故鄉河南,發生了吃的問題。與此同時,世界上還發生着這樣一些事:斯大林格勒戰役、甘地絕食、宋美齡訪美和丘吉爾感冒。

這句話還可以這麼說:二零一三年,因爲畢業了,我出去工作了,又因爲人生地不熟的關係,這裏的蚊子都咬我。與此同時,世界上還發生着這樣的一些事兒:斯諾登泄密、中歐光伏貿易戰發酵,巴基斯坦新總理在北京坐地鐵,金正恩宣佈裁軍30萬。

我沒有李雪健那麼開明,覺得總裁的事兒都比自己的大,我現在的首要任務就是:把這些蚊子都抓住,默默的弄死他們!

在一個比較陰沉的日子裏,我看到這樣一部大片,裏面有中國人,有美國人,還有日本人,他們互相打架,然後自己人跟自己人也打架,最後連狗也出來吃人肉了。一大批的中國人,從河南開始逃荒,直到陝西,餓死了一大片一大片,還有一片片一片片的。在電影中,你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象,祕密的人羣,都破絮棉衣,昏黃的土地,禿禿的只剩下些許枝椏(這場景華中非平原地區很常見),突然間,天空還會飛來幾十家日製的戰機,精準的投下一枚枚炸彈……看到這樣的景象,我被震撼了,我感覺自己得到了進化,思考的角度也有了更高的視野,而我最最不解的非常具有探討價值的問題是:

最後的那個老頭,張國立演的,就是他,他還救了個小女孩兒,他倆是怎麼活下來的。都那點血量值了,怎麼走回去的呀?這不科學啊。

《一九四二》是值得看的一部電影,特別是對於愛好歷史,好奇歷史真相,對過去有着深深眷戀的人。就像《活着》《紅高粱》《霸王別姬》一樣,他們說的未必真是歷史,但是,他們肯定提供了一個更接近過去日子的印象。我們可以撫着胸口說:哈,這可是我沒曾想到過的。

小時候,我曾聽我奶奶和我的歷史老師提到過河南人逃荒的事兒。我奶奶說:那時候(具體時間我也推不出來,可能是解放前,也可能三年自然災害),人都把樹葉吃光了。我歷史老師是個喜歡拿個小冊子給我們讀歷史故事的老頭(有時候也讓我們自己讀),他說:那時候,河南人逃荒還逃過來了,連娃兒都賣,姑娘家家,給碗飯就跟你了[]。我一直好奇的臆想這是怎樣的一種情景,卻沒想到,它會怎樣的以另一種更真實的景象出現在我面前……

我對過去的事物總有一種特別的眷戀,我說那是“生活在過去的情愫裏”(不是常見的念舊),很巧的是我發現身邊有不少這樣的人。

他們留戀過去的事物,過去的歲月,甚至過去的情感,他們可以爲了一刻昨天,或者去年的欣喜感而思索良久,只爲了把它的前因後果都弄清楚(臆造的不行),慢慢品味,只到完全變質。

他們總是覺得自己忘了不該忘的東西,而一些不想記住的怎麼也忘不掉。他們過去的照片一張也不願意刪,最後卻發現有些搬不動了,他會格外滿足,過去的日子真是豐滿,而又會莫名其妙的丟掉了許多,這種遺憾,簡直歇斯底里。

他們總是想給別人安全感,有時候卻特別渴望有人陪伴。(我就是樂意陪伴的後者,嗯,哈哈。)

正因爲留戀過去,知道逝去的珍貴,他們生活也格外認真而謙遜,他們深刻的相信“相遇就是緣分”這句話。即使不喜歡,他們也能夠忍耐,儘量不直接打擊旁人。(淚奔啊,身邊這樣的人多了,如果有一天吵架了,那要揭我多少老底啊……)

我不是性格大師,也不知道怎麼描述這類人,但是我確實知道他們的存在,並且很樂意和他們相處。我知道他們有個共同點,就是對過去的記憶、歷史,曾有過的愛好、認識的朋友都有一種特別的眷戀。

所以,我寫了這篇文字。

卻不知道爲什麼這麼做。

篇二:

這天懷着沉重的情緒觀看了馮導的《1942》,電影情節觸目驚心,催人淚下。個性是那熟悉的口音和方言更是將我深深的帶入電影情節中去……

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河南人,雖然如今離《1942》那個年代已經很久遠,但那個年代的苦1942》中的場景讓我更深刻的領悟到了老一輩們當年深情的講述。

1942年河南大旱,螞蚱氾濫成災,糧食顆粒無收,再加之戰爭逼近,千百萬民衆離鄉背井,外出逃荒,餓殍遍野,路途中還有日軍的轟炸,這是怎樣的一幕悲涼?百姓們帶着飢餓和寒冷、掙扎和痛苦、希冀和憤怒走在逃難的慢慢長路上,在這段艱難的路途中有人心的冷漠、絕望,但同時也洋溢着人性的善良、親情的溫暖,更有對家鄉的難以割捨。範老東家帶一家人出來逃荒是爲了讓人活,爲什麼到了陝西,人全沒了?於是他決定不逃荒了,開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人流中喊:“大哥,怎樣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個死。”老東家:“沒想活着,就想死得離家近些。”飢餓、寒冷、戰爭,老東家未曾想是否能再走幾百公里活着回到故鄉-延津,然而他依舊堅定不移的走着,走着……落葉歸根,狐死首丘,家鄉的黃土和一草一木永遠是離鄉人不變的眷戀。範老東家在回鄉途中碰到一個同樣失去親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娘身上哭。老東家上去勸小姑娘:“妮兒,別哭了,身子都涼了。”小姑娘說,她並不是哭她娘死,而是她認識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認識了。茫茫的白雪、泥濘的泥巴路、錯亂疊嶂的黃土坡,這是何等的淒涼,何等的讓人百感交集。親人一個個離去,小姑娘幼小的心靈除了悲傷只有絕望,此時她更需要的是親人的依靠。“妮兒叫我一聲爺,咱爺倆就算認識了。”範老東家的善良再一次流露出了人性的光芒。(優美的散文)

歷史災難在影片中的重現,不僅僅僅是讓當今的咱們深刻的浮想到那個時代,同時也是對咱們心靈的一次洗禮。不管是災難、戰爭、飢餓、寒冷……人性的光芒、故鄉的深情都將是不可磨滅的!

篇三:

你觀看過《1942》這部影片了嗎?《1942》是一部歷史劇作,今天看了《1942》這部影片,內心無比震撼,有太多的感觸,影片講述了戰爭和天災交織在一起的時候,百姓們背井離鄉的痛苦與無奈。

1942年,河南百分之九十以上已淪爲戰區。那個時候的人們在國軍、日軍、土匪之間尋求生存。民以食爲天,在沒有糧食的日子裏,農民手中僅有的餘糧也被搜刮殆盡,軍糧供給亦不可少。當時的國民政府,從介石開始,對於這場饑荒帶來的災難就處於“甩包袱”的態度。他假裝不相信的態度也並未避過《時代週刊》記者白修德當面遞上的血淋淋的災情照片,中國人向來就是樂忠於報喜不報憂的。即便是最後撥下的救災糧食,要支付軍糧開始,打點上下級關係,最後到達災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1942》擺出的是一盤沒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幾乎動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災的外在手段:政府動用軍糧的援助、宗教團體和國際社會的努力、民間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敗而告終。劉震雲和馮小剛是智慧而充滿靈性的,在片尾出現了這樣一幕,大當家收養了一個剛剛失去母親的小姑娘。這就是他們給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類最終開始明白人與自然其實是一個整體,只有人內在和諧了,纔能有風調雨順;只有當人類之間做到不分彼此的去愛時,XX才能最終避免。

《1942》這部片子表達了很多,人在極端情況下的抉擇。在思考活下去的意義,爲了什麼活?天災是所有人的災難,不管財主還是窮人,都得遭罪。這種時候,人性的弱點便毫無遮攔,一覽無遺。生命到底是有多可貴、是有多卑賤。也在提醒政府存在的意義、政府之應所爲。家庭的意義,家庭之可貴。承諾的意義,承諾之重遠高於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