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語句 > 經典的句子 > 教育,就是幫孩子找到適合他自己的“生命方式”

教育,就是幫孩子找到適合他自己的“生命方式”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4K 次

教育,就是幫孩子找到適合他自己的“生命方式”


教育,就是幫孩子找到適合他自己的“生命方式”

我所理解的最好的教育,就是幫助每一個孩子,去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從事着自己喜歡的事情,過着自己想要的生活,這就足夠了。對於生命,每個人,只有他自己,才能對它負責。這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無論你是他的親爹,還是親媽。

家長給予孩子哪種教育,其實是家長期待孩子成爲什麼樣的人,度過怎樣的人生。作爲家長,你所給予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你對生命的理解體現。說的通俗一點,就是你覺得一個人最寶貴的是什麼,你就會不由自主地期望孩子得到。

教育,就是找到一個人的“生命方式”

經常有家長說,“我要好好教育教育孩子”;也有家長會討論,“到底哪種教育適合我們家孩子”;更有專家學者說,“教育是開啓每個人生命的鑰匙”。那麼,到底什麼是教育呢?教育,到底是讓孩子怎樣更好的學習到知識,還是更好地成長呢?

我認爲,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以哪種方式,去活着,就是我們常說的,生活的方式。但是,我又覺得,生活方式,在這裏,其實是輕了。我所理解的教育,應該稱之爲:生命方式。就是選擇哪一種方式,度過自己的生命。

生命最可貴的,不在於結果,而在於過程。而生命最精彩的,就在於每個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度過自己的一生。

當這種方式適合這個生命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這個生命充滿着活力和激情——和外在的評判標準不一樣,這種感受,只有生命的主體,也就是這個人才會知曉。

譬如有一種人,天性就是善良悲憫,他們覺得能夠幫助到別人,就是自己人生價值的最大體現,譬如特蕾莎修女、聖雄甘地;也有另一種人,熱衷於開創和創意,熱愛用商業的創新,去影響和改變社會進程和生活方式,譬如蘋果的喬布斯和維珍的布蘭森;當然也有熱愛思考,成爲學者,熱愛冒險,成爲探險家,熱愛鑽研,成爲發明家……

而這個地球上,有多少個人,其實就有多少種生命的方式。有的機緣巧合,表現的充分,就成爲大家矚目的對象,更多的,則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一生。

但,就本質上,其實沒有任何的不同。我所理解的最好的教育,就是幫助每一個孩子,去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從事着自己喜歡的事情,過着自己想要的生活,這就足夠了。

如果他所做的事情,還對社會有一些幫助,那就太好了,就算沒有,也沒有什麼關係;他所過的生活,如果是健康幸福的,那就很完美了,如果不是,只要不影響他人,也沒有什麼關係。

因爲,對於生命,每個人,只有他自己,才能對它負責。這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無論你是他的親爹,還是親媽。

孩子渴了,餓了,悲傷了,快樂了,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同樣的,孩子的生命裏,最需要什麼,也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哪一種生命的方式,最適合自己,也只有他才知道。

家長選取哪種教育,其實是來源於自己的價值觀

家長給予孩子哪種教育,其實是家長期待孩子成爲什麼樣的人,度過怎樣的人生。

作爲家長,你所給予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你對生命的理解體現。說的通俗一點,就是你覺得一個人最寶貴的是什麼,你就會不由自主地期望孩子得到。

譬如,你覺得一個人最寶貴的是平安和順遂,你就會讓孩子不要去冒險、拼搏,只要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就好;如果你覺得一個人最寶貴的是個性和自由,你就會鼓勵孩子做自己內心想做的事情,不要受到任何規則和制度的限制,追求自己的人生。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有兩種比較的方式。一種,是我是曾經這麼度過人生的,並且我對自己很滿意,那麼,我就要把這麼寶貴的人生體驗,都教給你。另一種,是我曾經沒有度過的人生,我現在很後悔遺憾,覺得如果那樣的話我會很幸福,那麼,我就要告訴你,你應該學習我沒有學到的,過着和我不一樣的人生。

這本身,都沒有錯,都是愛的體現,也都是生命延續過程中最樸實和最基本的體現。但是,這種方式不能做得過於極端。一旦極端了,違背了孩子本身的發展訴求了,就是不好的教育了。

我們就拿商人的角色來說吧。很多商人自己做事業,做的很好,既有成就感,也過着自己認可的生活方式。於是,就像自己的孩子,也要和自己一樣,不僅從小就給孩子進行各種相關的知識、技能、禮儀等的培訓,甚至每天早餐的時候,讓孩子看公司的財務報表。這就是典型的第一種類型。

我們再來看看第二種。也是商人,事業也做的很好,但一點也不喜歡劇烈的競爭,揹負的巨大責任,更不享受繁重的會務和頻繁的外出。那麼,他就會告誡孩子,幹什麼都行,就是別做商人。然後,不僅不讓孩子接觸任何和商業有關的信息、知識,還會專門注意孩子的藝術、文學等等的培養。

可是,神奇的是,很多刻意培養下一代商業經營的家庭,孩子成爲了藝術家;而刻意不想讓孩子從商的,孩子卻無比熱衷於商業事業。

在現實生活中,這一點也不奇怪,幾乎發生在每一個家庭裏。說到這裏,我是多麼慶幸我們所生活的時代,已經沒有了“接班”這種制度。這幾乎是從一出生就決定每個孩子生命方式的,不知有多少孩子,成年後做着自己不喜歡的事情,而同樣也有多少個孩子,渴望做他厭惡的事業。

但是,我又有很多的遺憾,就是現在還有很多的家長,在考慮給孩子哪種教育方式的時候,在犯着同樣的錯誤。

在這裏,我想說的是,無論那種教育方式,都沒有對錯之分,只有適合孩子與否。在選擇哪種教育方式之前,一定要依據每個孩子的特性,而不是自己的人生經驗。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無論哪種方式,請尊重每個孩子的內在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與生俱來的某種東西,科學家叫它基因,哲學家叫它天分,宗教家叫它命運。我也說不清楚,這究竟應該叫做什麼,不妨就籠統地稱之爲“內在”。

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內在。而且,每個孩子的內在,都是不一樣的。這種內在,又分爲兩種,一種是性格品質,一種是才華技能。

於性格品質來說,大多是一誕生就體現出來的。養育過孩子的人都知道,就算剛剛出生的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個性脾氣都會不同。最明顯的就是一個家庭裏的兄弟姐妹,同樣的父母,一出生就可以感覺到,有的孩子很乖巧,有的孩子很霸道,有的孩子很敏感,有的孩子很任性。這些,真的就是我們常說的“上天註定”,而且,很難改變和扭轉的。

而且,我們所說的,“性格決定命運”,其實就是指的這一部分。家長無論要給予孩子怎樣的教育,都要首先考慮到這個因素。否則的話,就會遇到很多的衝突和矛盾。

這部分,是孩子的根基,那麼,才華和技能,則是生長在其上的枝條。這一部分,是隨着孩子的身體成長,以及認知程度,還有知識學習的變化,逐漸呈現出來的。譬如,有的孩子性格活潑,隨着開始掌握語言技能,就變成了一個小演員,能說會道愛表演。有的孩子生性沉穩,剛開始能夠拿到東西,就會一個人琢磨很久,再大一點,還要研究內部的結構。

同樣的,我們所說的,“知識改變命運”,指的大多是這一部分。家長無論想要孩子在哪些方面有很好的發展,也要考慮到這個因素,就是和孩子品行所一致的“天分”,順應、鼓勵,並發展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