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勵志書籍 > 關於讀書的25本書推薦

關於讀書的25本書推薦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8W 次

書是怎麼來的,如何發展的,我們應該怎樣去選書、讀書?讀書,是爲了更好地活着。下文是小編整理收集的關於讀書的25本書推薦,供大家參考。

關於讀書的25本書推薦

1.《閱讀史》:閱讀是爲了活着

一整頁的篇幅,以“最後一頁”的名義,只抄錄了福樓拜的一句話:閱讀是爲了活着。這“最後一頁”卻置於卷首的醒目位置,意義不言自明。

我們不得不閱讀。閱讀,幾乎就如呼吸一般,是我們的基本功能。

2.《作爲武器的圖書》:圖書不可能被烈火消滅

關於圖書如何作爲思想戰爭中最有效武器的重要論著

中國的“文學傳統太深厚太悠久,以至於炸彈都無法消滅它”

給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提供極其重要的參考

圖書不可能被烈火消滅。人死了,但圖書永遠不會死去。永遠沒有人也沒有武力能夠將思想關進集中營。沒有人也沒有武力可以從世界奪走圖書,圖書中包含着人類針對暴政永恆的反抗。在這場戰爭中,圖書是武器。——美國總統富蘭克林·D.羅斯福

隨先期物資一同運抵諾曼底海灘的還有不像是用於戰爭的武器:成箱的圖書。這些圖書抵達各銷售點後馬上被搶購一空,顧客們如飢似渴地想要閱讀來自與他們熟悉了很多年的可怕世界完全不同的另一個世界的讀物。

3.《閱讀的歷史》:我即書,書即我

在閱讀中,讀者扮演上帝的角色。 希臘神話裏,一位名叫那喀索斯的英俊少年因迷戀自己在水池中的倒影鬱鬱而終,死後命名爲一種以他名字命名的鮮花。

我們所讀的每一本書、每一部戲劇、每一首詩都是那個水池,我們會在水中發現自己,讚美自己。隨着自身的變化,水池中的形象也會隨之變化。

因此重讀作品就是重新發現自我。沒有一種閱讀是終極的,讀者在每一次閱讀中都會重塑自我。

我即書,書即我。

4.《如何閱讀一本書》:一部永不褪色的閱讀經典

行銷75年,經修訂歷久彌新。一位傳奇的作者,《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指導; 知名出版家郝明義翻譯推薦。

蒙田說:“初學者的無知在於未學,而學者的無知在於學後。”總有一些書呆子讀得太廣,卻讀不通。“讀得太快或太慢,都一無所獲。”

一本書出現在你面前時,肌肉包着骨頭,衣服包着肌肉,盛裝而來。不懂閱讀的人,初探閱讀的人,可以少走冤枉路;對閱讀有體會的人,可以有更多的印證和領悟。

5.《集書人》

曾任法蘭克福書展主席25年之久的彼得·魏特哈斯談讀書、集書的故事

6.《中國和歐洲:印刷術與書籍史》

7.碎金文叢(第一輯,第二輯)

第一輯

不同於正襟危坐寫就的學術經典,“碎金文叢”是這些學術名家隨性揮灑或點滴積累的小品文章,分爲治學隨筆、學林散記、日記書信與口述自傳等形式,多爲後人精心輯錄整理或坊間經年未見的佳作。

第一輯碎金文叢早已成爲書蟲們的案頭心愛之物,現在大家熱望的第二輯也上市了,包括《冰繭庵論學書札》(上下) 繆鉞著 、《困學紀程》 曹道衡著、《趙元任早年自傳》 趙元任著 、《冠英說詩》 餘冠英著、《沈從文晚年口述》(增訂本) 王亞蓉編著,共六種。

8.《詩言志辨 經典常談》

《詩言志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之《經典常談》寫於1942年,六十多年來廣爲流傳,成爲普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啓蒙經典

9.《目錄學發微 古書通例》

10.《做書:感悟和理念》

著名出版人李昕談自己數十年做書的心路歷程

11.《大書特書》:書定義了我們

“從我擁有一本書的那一刻起,哪怕還沒翻開第一頁,我已經覺得它以某種方式改變了我的生活。”

眼看着書店一家家關門,讀者也隨之消失。世界各地的愛書人忍不住焦慮:書將何去何從?美國的幽默大師喬·昆南也在思考這個沉重的話題。書曾支撐他度過毫無樂趣的費城童年,他成了狂熱的讀者,並立志此生爲書辯護。

12.《古今名人讀書法》:不僅是讀書法方法,更是一部中國人閱讀的歷史,一部國學指導教材

本書採集古今三百餘位名人讀書心得,列爲八百餘則,上自孔孟,下至蔡元培、胡適之,以時代爲序,依次羅列,便於檢索。書末附相關書目數十種,並介紹其作者、版本、存佚,乃至內容之優劣,尤便查考。

本書最早於1940年由本館以繁體豎排形式出版,後又多次重印。本次改成簡體橫排形式出版,只做了少量必要的校訂,內容並無增刪。

13.《工具書的誕生》:信息過剩是個老問題

我們認爲自己生活在一個“信息時代”,似乎這是一個全新的時代。我們無時不刻感到信息過剩。但這是個老問題。過去遺留的典籍數量龐大而又彼此牴牾,以至於笛卡爾認爲與其有書,不如無書來得更簡單。

存儲(storing)、分類(sorting)、揀選(selecting)和摘要(summarizing),本書作者哈佛大學教授布萊爾認爲古代信息分類的4S方法與現在並無不同。

本書作者展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另一個歷史場景,那是一個印刷術改變信息生態的時代。她試圖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找尋工具書誕生髮展的肌理與脈絡,探索工具書的產生過程中學者、作者、出版者、使用者的交互作用,並討論工具書的編撰與出版對那個時代的閱讀史、學術研究、信息處理方式等文化實踐方面的影響。

14.《書籍的秩序》:如何定位日新月異的變革?

“書籍已不再擁有昔日的威望,已不再是我們理智與情感的主宰,因爲我們今天面對的,是人類所擁有的全新的交流和資訊工具。”革命已經宣告或實際上已經開始,我們將從紙質書過渡到電子文本和視頻讀物。如何定位這場革命?

本書從作者、文本、書籍、讀者四個方面入手,介紹了14到18世紀之間書寫文字如何分門別類、編目歸檔,以及所有與之相關的人員和機構對文字和印刷品的領會和感受。本書無論是在文化史上還是在文化史相關的理論上都堪稱力作。

15.《莎士比亞與書》:從大衆娛樂到文學經典

莎士比亞喜劇起初是用於表演的手抄本,而後成爲可以閱讀的書,最終從一種大衆娛樂變爲英國的文學經典。本書對這一過程進行了權威性敘述。作者卡斯頓現爲美國耶魯大學教授,是當代受到廣泛閱讀的文學學者之一。

作者在本書中考察了我們邂逅莎士比亞的種種物質形式,以非同尋常的廣度和優雅探討了莎士比亞早期出版者的動機和活動,以及存在於18世紀的一種古怪的分裂症:一方面,莎士比亞在戲臺上被瘋狂地修正,以遷就當時觀衆的趣味;另一方面,學者們則一直致力於確立和恢復莎士比亞戲劇的“真實”文本,以及電子媒介向新一代讀者展示莎士比亞的激動人心的可能性。

16.《書史導論》:書籍的過去與未來

與書籍必然消亡的斷言相反,無論是種數還是印數上,書籍都越來越多地被生產出來。但越來越多消費者正在選擇其他的替代方式,無論是爲了查找信息還是爲了娛樂。但這種閱讀的性質可能會強化全球文化同質化的發展。

該書全面介紹了一個世紀以來西方書史研究的發展歷程、變化趨勢、學術理論方法,是一本從多個層面、多個角度全面回顧西方書史研究的精彩之作。在西方學術界、知識界,它既是初涉書史的入門讀物,也是讀者掌握書史理論發展脈絡和趨勢的案頭必備。

17.《坎坷半生惟嗜書》

這本書話,可分爲三大類:一是寫作者過去讀書生活的;二是評史的文章;三是書評。文章共36篇,計200千字左右。這本書話思想性、學術性較強,其文章篇幅長,敘事詳細,分析透徹。在寫讀書生活中,透過個人的讀書經歷,展現了時代的大場景,呈現給讀者的歷史畫面,真實感人。諸如琉璃廠尋書、在監獄中與管教人員鬥智的小故事等,描繪了嗜書人無論生活在什麼環境下都要讀書的樂趣,苦難中的歡樂,輕鬆而沉重。在評史和評書的文章中,視野廣闊,分析透徹,評論客觀,語氣平和而具有說服力。

18.《書墨》

本書分爲三卷。卷一《墨葬》含24篇文章,這一卷裏作者用多篇文章分析批判歷史上對文化的踐踏。如:歷數了從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到清乾隆修《四庫全書》時,按統治需要對天下圖書大加刪篡、毀損,以及文革期間竟使世間無書(僅毛選等少量的書)的古今怪現象,指出專制者爲了強化其統治竭力刪燒不同政見者的書籍,遏制言論,大興文字獄,且代不乏人,致使中華民族文化受到了重大損失;斥責古今學術剽竊者醜行的也有多篇。作者引述歷史掌故,評論歷史得失,其落腳點在於當代,揭露批評當下不利於文化建設的現象,言辭深刻犀利,發人深省。卷二《居高聲自遠》,計45篇,着重品評所讀之書,包括古書、今專家及友人之作;集合了以往發表的序跋;介紹自己的讀書生活等。這些文章不僅僅是介紹別人怎麼說,往往融入了鮮明的個人觀點,可以說這些多是作者奉獻給讀者給社會的不錯的`精神食糧。卷三《如沐春風遇先賢》共18篇。鉤沉早年文人往事,敘寫交往的當代大家、文人朋友。如丁聰、方成等。這些故事寫得生動可讀,通過文章可以看出作者出對他們的敬重與熱愛。文如其人,作者愛憎分明的性格躍然紙上。

19.《書邊上的圈點》

結集了78篇書話文章,分爲三卷。這些文章涉獵廣博,延古及今,內容包括:書人寫事、民主政治、民國見聞、書法繪畫以及花草醫藥等,許多已在網上發表。對於他的筆法讀書界給與了相當高的評價,認同他是“決計只住在第一流的文字裏”的人。他寫歷史、寫政治筆觸率直、犀利尖銳,心繫自由,指斥專制,文章多潛藏着對當代歷史與現實的批判;品人論事視角新奇獨到,褒貶揚抑態度鮮明;他寫古代文學、典籍詼諧幽默,思緒靈動,極有情趣,濃郁的人文情懷飽滿筆端。

20.《書旅》

全書180千字,共輯讀書隨筆50篇,多爲已發表作品。按所讀之書的內容分爲七目編排,包括:人物、羣體、文學作品、風俗文化、鬼神、序跋等。

文風穩當妥切,品人論事言必有據,體現了史家的嚴謹;感悟學術研究方法,敘述歷史研究心得,表現出對學術的熱愛(取名爲“書種”既是愛書的體現)。作者學養深厚,書中多有真知實見,是一本好看的學術普及讀物。

21.《綠窗書影》

此書以其女性的視角、詩性的語言、散文的筆調抒寫人與書的故事,別緻,有趣,充滿故事性。此書與一般的書話作品不同,除了論及圖書的相關掌故、因緣、書事外,更多的是將筆力放在書的情趣上,比如個人品味、審美意致、情感交流等,以及人書相遇後發生的故事。全書八十篇文章分爲四卷。卷一“書人寫意”, 摹寫書中人物、書籍作者,具有古典氣質和中國畫式的意趣;卷二 “書影斑斕”,描寫作者個人閱讀史上佔有一席之位的書,包括古今中外,還包括廣義上的書,比如畫冊、音樂;第三輯“書情婉約”,是比較別緻的一輯,有別於其他書話體裁,融入了更多的個人閱讀經驗和私人情感,普洱茶、月光光、蘭花花、爵士樂、玉石、陶瓷……一旦和書相遇,便是一個個美麗故事;第四輯“書色可餐”,來源於“秀色可餐”,顧名思義,這一輯跟飲食有關,關於飲食的書、商店的匾額,甚至飯館的水牌上的文字都可引出一段故事,寫就一篇小文。全書文筆嫺雅飄逸,體裁新穎獨特,情感真摯感人,富情趣性、文學性,讀來溫馨,熨帖。

22.《中國書籍編纂史稿》

書籍編纂在我國有古老的歷史,但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國內纔有論述古代書籍編纂的專著,即本書《中國書籍編纂史稿》。作爲書籍編纂史學科領域的奠基之作,本書側重古代史料,較詳細地介紹了從遠古傳說時代到清末期間,我國各種書籍的編纂過程及編纂者,同時也介紹了各種學術流派、思想觀點和重大事件。本書多次被國家相關部門評爲優秀圖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