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勵志書籍 > 勵志書籍《百年孤獨》簡介

勵志書籍《百年孤獨》簡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2W 次

勵志書籍《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爲“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具體跟本站小編來了解一下!

勵志書籍《百年孤獨》簡介

馬爾克斯簡介: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Gabriel José de la Concordia García Márquez,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是哥倫比亞作家、記者和社會活動家,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爲一個天才的、贏得廣泛讚譽的小說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將現實主義與幻想結合起來,創造了一部風雲變幻的哥倫比亞和整個南美大陸的神話般的歷史。代表作有《百年孤獨》(1967年)《霍亂時期的愛情》(1985年)

《百年孤獨》簡介: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爲“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作品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祕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爲20世紀最重要的經典文學鉅著之一。

《百年孤獨》書評:開始很吃力,越讀越上癮

《百年孤獨》這部書是去年十月買的。買來以後一直放在哪裏沒有細看。我從來不把看書和讀書混爲一談,看,是隨隨便便的一目十行的走馬觀花。而讀,是認認真真的仔細研究。從陌生到熟悉,從瞭解到理解。瞭解是內容,理解是作者的寫作心態和社會環境。

面對這樣的作品,當你沒有能力讀它的時候,千萬不要試圖去讀懂。不要逼自己去面對那些看似紛亂的情節,不要強迫自己搞清楚那一代又一代的人物關係,不要翻來覆去的理清某些相似的名字不同的人物。這些屏障存在於那裏,已經說明你無須去讀它,起碼是當下,無須去讀。

就像我們在高中的時候,因爲好奇買下來很多書,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孩子,爲了所謂的一點點虛榮心去閱讀作品,很認真地讀,它卻讓我們恐懼。翻了兩章,便不敢再拿起來看。

和很多人的經歷相同,我把它放在書架的最頂層,記憶裏告訴自己,我讀過它,然而不過如此,因爲我沒有看下去。

多年以後,經歷了許多不想經歷的事情,從一個故作孤獨的人變成了一個真正開始明白孤獨的人。卻沒有了過往的.浮躁,在一個清冷的午後重新去閱讀它。

你彷彿重新發現了一個被廢棄已久的寶藏。曾經晦澀難懂的文字如今卻像滔滔江水一樣一波一波的撞擊你的心靈。睡夢中還會讚歎怎麼會有這樣環環相扣精彩絕倫的敘事方式。冷靜旁觀的口吻,讀罷卻激起心底最深處的蒼涼。

因爲年少的無知與浮躁,我們錯過很多很多經典的故事和作品,那些,其實是能夠幫助我們成長的故事和作品。所以當你還未嘗過痛苦,當你還未開始嘗試看透生命,請好好的收着它,不要讀它。

《百年孤獨》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祕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爲20世紀最重要的經典文學鉅著之一。1982年加西亞•馬爾克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奠定世界級文學大師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乃是憑藉《百年孤獨》的巨大影響。

加西亞•馬爾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1927年出生於哥倫比亞馬格達萊納海濱小鎮阿拉卡塔卡。童年與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隨父母遷居蘇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國立大學。1948年因內戰輟學,進入報界。五十年代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出版《百年孤獨》。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有人說,這是一部令人恐懼的偉大小說。無法擺脫的孤獨與無力,夢想與激情皆成泡影,暴風之中,只剩回憶

開始很吃力,越讀越上癮。 驚人得敘事與潮水版的敘事,野獸般撕開真理得外衣。 原來那句經典的開場白,源自這本書。偉大的小說便是這樣,傾注了作者全部的精神和價值重塑一個世界。而人物、情節、文筆、風格不過是幫助組織架構這偉大工程的工具。

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使他成爲拉丁美洲的驕傲。也讓他獲得了世界級的聲望。《霍亂時期的愛情》使他得到了198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在他沉着冷靜地講着一些令人毛骨悚然或者幽默荒謬的故事的時候,他的背後也有一個人,一個如他筆下所寫的那個魔幻現實主義世界中,堅定地站穩現實主義大地的烏蘇拉,她永遠不會像她瘋狂的丈夫奧雷良諾•布恩地亞那樣想:“咱們很快就會有足夠的金子,用來鋪家裏的地都有餘啦。”——對烏蘇拉來說,地就是土地,不是金子鋪成的。正是這個樸素的理念支撐着魔幻現實主義世界的天空。馬爾克斯的妻子也是這樣一個女人,可以說,是她,爲馬爾克斯魔幻現實主義之筆注入了墨。正如作者所說:沒有梅塞德斯,我永遠也寫不成這本書。

梅塞德斯是馬爾克斯的妻子。

那可能是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馬爾克斯帶着一家人準備去旅行,就在旅行的路上,他突然恍然大悟,他應該像他的外祖母講故事那樣寫一本書,寫一部拉丁美洲百年孤獨的歷史,跟着他這個想法而來的就是《百年孤獨》著名的開頭: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然後,他們放棄旅行,一家人的車停在馬爾克斯寫字檯上。

馬爾克斯爲了寫《百年孤獨》,把幾個月前買的一輛小車抵押了出去,把錢如數交給了妻子梅塞德斯,心裏想着還夠六個多月的——他認爲他六個月時間能寫完這本書。結果,馬爾克斯用了一年半時間才寫完這本書。錢用完了,梅塞德斯一聲沒吭。馬爾克斯不知道妻子是怎麼讓肉店老闆賒給她肉、麪包師賒給她麪包、房東答應她晚交九個月房租的——梅塞德斯瞞着丈夫把所有事情都承擔下來了,每隔一段時間還給丈夫送來500張稿紙。——少了什麼也不能少這500張稿紙。

梅塞德斯當然沒有親筆寫《百年孤獨》,但她和丈夫一起經歷了寫作的過程,馬爾克斯寫完讓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死掉的那章,渾身哆哆嗦嗦地走上三樓,梅塞德斯正在那兒。她一看作家的臉色就明白髮生了什麼事情。

“上校死了”她說。

馬爾克斯一頭倒在牀上,整整哭了兩個鐘頭。

也是她親自到郵局去把這篇她沒看過的《百年孤獨》手稿寄出去的——她拒絕看手稿,我懷疑她多少也有些膽怯。她邊走邊想:要是到頭來這部小說被認爲很糟糕可怎麼辦?那時候,她腦子的庫房裏是否堆滿了欠下的麪包肉和稿紙?

正如人們評價《百年孤獨》中那些拉丁美洲的婦女們一樣:婦女們不僅保證了這個家庭的不斷香火,還保證了這部長篇小說的連貫性。面對《百年孤獨》,梅塞德斯也應該得到這句話。

我對所有事情都有興趣,所以我經常上當,在一個冷漠的社會裏,你的熱情在他們眼睛裏就是不成熟。他們爲面子活,你爲興趣活,你覺得你這樣很開心,他們覺得你很無聊;你覺得你很真誠,他們覺得你在標榜自己。所以,我現在即使有興趣也會裝做“平常心”的樣子,只是爲了滿足大多數人的思維方式,因爲只有這樣,他們才覺得我這個人比較可靠。激情永遠不能放在口頭上,你必須“一個巴掌上去,給人看到五根手指頭”,他們才覺得你和他們一樣。一樣了,接下去纔可以交流。不一樣就要培養,培養不出,就是你柃不清——人生除了物慾和強迫之外,幾乎一無所有。即便如此,還要相互誤讀、有時夾帶了各種自嘲與挖苦。難怪當我讀過《百年孤獨》這樣的小說之後,竟會流淚。

這本書有些章節很變態。比如豬尾巴、便盆房、“失眠熱”等等,但語言卻很質樸,而且直接涉及到了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所以,它纔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人,這種卑劣的東西大多數情況下就是這樣的。他們除了孤獨,一無所有。甚至連哭泣的時候,也沒有眼淚。心裏想的還是最實際、最可靠、也最無聊的雞零狗碎。能在馬爾克斯字裏行間中讀到乖戾、憤怒(而不是魔幻)的人才是真正讀懂了這本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