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勵志電影 > 2016古裝動漫《鄭義門》觀後感

2016古裝動漫《鄭義門》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8W 次

《鄭義門》通過動畫的形式,引導黨員幹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汲取家規家風中的精華,自覺帶頭樹立良好家風,引領社會風尚,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精選了3篇2016古裝動漫《鄭義門》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欣賞。

2016古裝動漫《鄭義門》觀後感

  2016古裝動漫《鄭義門》觀後感一

《鄭義門》是一部以《鄭氏規範》爲主題的廉政教育片。劇中對浙江鄭氏家族恪守祖訓、守德明理的故事進行了形象系統的闡釋。其採用的動漫形式也將儒家艱深抽象的道德哲學以最平實的方式介紹給了觀衆。總體來說,《鄭義門》對中國傳統家訓文化中孝悌、廉敬觀念的再普及和再發展有其積極意義,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孝廉文化也對中共中央大力反腐敗的壯舉有積極的借鑑意義。

中華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素以道德教化見長於世。自孔子“仁”觀念的提出,至於孟子“義”觀念的發展,中華民族即形成了以“仁義”爲本的道德傳統。雖歷經千年,雖歷盡坎坷,但“仁義”始終是中華民族的道德代言,緊持“仁義”信念的人始終是中華民族的脊樑。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家訓家規作爲重要的道德教化手段得到了極大發展,比如最著名的《顏氏家訓》,乃至於我們談到的《鄭氏規範》。中國儒家文化認同“修齊治平”之道,認爲“國”由一個個“家”組成,並且認爲“家齊而後國治”,相對於愛國,愛家是更爲基本的要求。從漢代“舉孝廉”之制到明清“忠臣求於孝子家”,無不體現這種思想,即是:愛有差等,身之不修不可齊其家,家之不齊不可使國治,國之不治不可平天下。這種思想體現儒家對於人性的特殊理解,其後續發掘對於反腐倡廉偉大事業必將有極大助益。

反腐倡廉偉大事業是一項長期工作,很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才能達到理想的結局,在這個過程中,既需要制度法律這樣的硬手段,也需要道德教化這樣的軟手段,並且最理想的結局應該是軟手段的勝利。孔子曾講過:“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所以,對於《鄭義門》所體現道德教化的學習和宣傳必將是長期的,其收效必將是緩慢的,但其最終結果也必將是最光明的。

當然,對於《鄭義門》中體現的“廉敬”文化的學習也不能生搬硬套。孔子曰“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當今社會是現代社會,而“現代”所蘊含的最重要的意義是對人的尊重。所以,“道德強權”、“以禮殺人”這樣的極端現象也該引起高度重視,道德教化應永遠立足於尊重人的尊嚴,尊重人格獨立的底線上。

  2016古裝動漫《鄭義門》觀後感二

這是中華5000年文明史上的一則大同神話。15世同居,歷經3個王朝,長達330多年,最盛時3000多人同鍋吃飯。明太祖朱元璋敕封其爲“江南第一家”, 宋、元、明正史爲其列傳,三朝傳頌不息。

這個龐大的家族就是浦江“鄭義門”,它不僅是一片綿延在白鱗溪畔的建築羣,更是中國家族史上獨一無二的標本。就是這樣一個家族,才讓理想之中的“烏托邦”得以真實地展現人類發展的歷史上。

一、嚴規

這是一個有着嚴密規矩的家族。

南宋紹熙四年,也就是公元1193年,75歲的鄭綺自感不久於人世,召子孫來到鄭家祠堂,刺指出血,滴入酒杯,命大家共飲,並立下遺囑:“吾子孫有不孝、不悌、不共財聚食者,天實殛罰之”。這是鄭老先生的“死命令”,也是鄭氏家族最原始、最粗線條的硬規矩。這些家規逐代嚴密規範,傳至他的六世孫演變到58條,最終發展成168條《鄭氏規範》,成爲 “鄭義門”的治家寶典和支撐其家族的精神支柱。

今天走進“鄭義門”,隨處都可以感受到這裏的規矩森嚴。大門入口處有一個玄關,木板上赫然刻着:“毋徇私以妨大義,毋怠惰怡荒厥事,毋縱奢侈以幹天刑,毋用婦言以間和氣,毋以橫非而擾門庭,毋耽麴櫱以亂厥性。”穿過師儉堂,有一條並不敞亮的過廳,兩側立着十多塊一人高的木牌,上面刻有168條完整的《鄭氏規範》。

當身處於這些法令莊嚴的條規當中,就會憋着一股無法排遣的情緒,彷彿鄭綺那雙幽暗的眼光從廊柱、檐瓦處咄咄逼視過來,讓人覺得異常壓抑。每當鄭氏子孫經過此處,必須將內心的雜念一一卸下,讓自己的身體和思想都接受家規的檢驗,然後才邁開方正的步子挺身而過。

這是一個堅守規矩的家族,一代代子孫始終恪守着家規祖訓。他們就像是一羣高空穿越的行者,堅持以嚴密的家規爲鋼索,以忠孝仁義爲平衡,以一種訓練有素的姿態,嚴謹而又從容地穿越了330年的跨度。雖然這三百餘年間,有硝煙與戰火,也有災難與浩劫,“鄭義門”都得以安然度過。因此,《鄭氏規範》對於這個龐大的家族來說,就是一種長效的黏合劑,有股神祕而又無比強大的力量,將一代又一代的鄭氏族人嚴絲合縫地組建在一起。

假如沒有天順三年的那一場大火,這個家族會怎樣延續?這是一場滔天的大火,燃燒了幾天幾夜,族人眼睜睜看着經營了300多年、耗盡家族資本的宏偉祠堂變成滿地的焦炭,化作了天空中的一縷青煙。經此天劫,這個“家”纔不得不分開來。

二、有序

“有序堂”是“鄭義門”宗祠的主體建築,可容納千餘人活動,鄭氏族人們的重要活動都在這裏舉行。在後堂的走廊下懸掛着一口大銅鐘,透過大鐘上鏽跡斑斑的銘文,可以讀出此鍾名曰“會膳”。對於這個鼎盛時有3000多人同鍋吃飯的家族來說,開飯時自然是少不了這樣一口大鐘的。然而,此鍾卻不僅僅用於會膳,它還和另一旁架子上的“聽訓”鼓一起構成鄭氏家族的指揮中樞。大鐘總是以一種特有威嚴的發聲,一聲聲都是不可違抗的命令,所有人一切行動都得聽從它的調遣,且須令行禁止。

“當——”一記沉悶的.鐘聲響起,不知是誰敲響那一口大鐘,隨着這一記鐘聲在莊嚴的祠堂中慢慢擴散,那些遙遠的歷史和故人的音貌悄然在腦海裏漸漸清晰……

曾經無數個這樣的凌晨,晨曦微露中“當——”的一聲,鄭義門上空忽然傳來一記洪量的鐘聲,正當它的餘音還在整個小鎮裏隱約迴盪的時候,又是“當——”的一聲……鐘聲連續敲響二十四聲之後,一扇扇大門“啪啪”地打開了,鄭義門在鐘聲的催促中清醒過來。片刻後,又響起了四下鐘聲,族人端着臉盆紛紛走向了水井、溪邊,蹲下身子開始汲水洗漱。

不多時,銅鐘再次擊起。八響之後,千百人迎着鐘聲,按着長幼男女,排隊進入了村子的最中心有序堂。家長早已正襟危坐,族人們男左女右,分別佇立堂下。這時,座中站起一個十多歲的童子,出列來到堂上,朗聲背誦族中世代相傳的祖訓。其他族人只是靜默着,當時陽光透過窗櫺將影子斑駁地照在他們身上的時候,家規的字字句句也散發出異樣的光芒,把他們的內心都照亮了。待童子誦畢訓誡,家長略略環視人羣,他的臉色有着鄭綺一般的凝重,聲色低沉地作出重要訓示,佈置完一天的重要工作,起身退出大堂。族人向家長作一長揖,自然分成兩列退出祠堂。

最後一次鐘聲連續九響,男女分堂用早膳。用完早膳的族人開始了一天的勞作,後生耕種,年長者畜牧,女人織布,少兒讀書。

鄭氏家族,就在這井然的鐘聲裏有序地生活了幾百年,一切都是中規中矩的,就像他們中庭的那幅楹聯所描述的那樣:“翼子貽孫,濟濟居同九世;規曾矩祖,綿綿義尚一門。”

三、清廉

“師儉堂”在“江南第一家”裏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堂上還掛着一塊明太祖朱元璋手書的牌匾“孝義家”。“師儉”,就是崇尚節儉之意,也就是指低調做人、潔身自好、清廉淡泊,自覺抵禦金錢和富貴的誘惑。

在168條家規中,表達“師儉、戒奢”之意的就有17條之多。它諄諄告誡子孫:家業之成,難如昇天,當以勤儉樸素爲準繩;處事接物,當務誠樸,不可購置豪華之物,以長奢華之風;不得畜養飛鷹犬馬,專求安樂遊玩;不得無故擺設宴席,就是壽辰也不設筵席……

朱明王朝有感於“鄭義門”的優良家風,給予了鄭氏家族一項特殊的恩遇,那就是每年可派代表與孔孟後人同時入朝參拜,且品學兼優者可繞過科舉直接入仕。因此,鄭氏子孫中做官的有很多。翻開族譜可以看到,僅在明代以德行舉薦入朝的鄭氏官員多達47人。同居15世期間,七品以上的官員多達173人。這些官員職位差距巨大,他們任職的地域跨度數千裏之遙,這些官員的經歷也相當駁雜,從七品到二品,從袞袞大員到閒職小吏,涉及到多個時代,卻無一有貪瀆記錄。

明朝以來,“鄭義門”的子弟在外做官只由家族俸養,不領取朝廷俸祿。《鄭氏規範》對從政族人勤勉廉潔作出了嚴格要求,86條規定:子孫器識可以出仕者,頗資勉之。既仕,須奉公勤政,毋踏貪黷,以忝家法。任滿交代,不可過於留戀;亦不宜恃貴自尊,以驕宗族。仍用一遵家範,違者以不孝論。87條規定:子孫倘有出仕者,當早夜切切以報國爲務,撫卹下民,實如慈母之保赤子,有申理者,哀矜肯惻,務得其情,毋行苟虛。又不可一毫妄取於民,違者天實臨之。88條規定:子孫出仕,有以贓墨聞者,生則削譜除族籍,死則牌位不許入祠堂。開除族籍,死後牌位不準放入宗祠,在以血緣爲紐帶的宗法制度家庭中,這是極爲嚴厲的處罰,這意味着被整個家族拋棄。

當禮義廉恥都融入到他們血液的時候,任何法律條文都不再是框框和束縛,講規矩、守紀律只僅僅是一種內在的需要罷了。正因如此,鄭氏家族才產生了鄭銖、鄭機、鄭祖琛等一批人,或嚴於律己,或嚴懲貪官,他們的品德就如同白麟溪一般清澈高潔。“鄭義門”,它爲後世樹起了一個廉潔德治的良好典範!

  2016古裝動漫《鄭義門》觀後感三

家是社會最基本的單位,一個國家中若是大部門的家庭家風良好,那麼這個國家也必定是個安定和諧的國家。現在有很多學者研究中國的社會分層和社會變遷理論,我覺得要真正深層次的剖析中國的社會分層和社會變遷必須從家這個單位出發,看看家這個社會體細胞經歷了哪些變遷。

我國曆史上有許多名門望族,其血脈延續久遠,見證了無數次“城頭變換大王旗”,經歷了數百年物是人非的變遷。其中大部分既富且貴,但也不乏有些小康之家家風醇良,歷史悠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鄭氏義門。

鄭氏義門——今天更多的人是稱呼它“江南第一家”,位於浙江省浦江縣鄭宅鎮,居住於此的鄭氏家族,以孝義治家名冠天下。自南宋建炎年間始,歷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達三百六十餘年,鼎盛時有三千多人同吃一鍋飯。其孝義家風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明太祖朱元璋曾親賜“江南第一家”。但在這之前的元朝,已經有過兩次旌表“義門”的盛典。元至大四年二月(公元1311年)首次旌表爲“孝義門”;元重紀至元元年冬十二月(1335)再次旌表爲“孝義鄭氏之門”。對此,宮廷上下,認識一致,頌聲如沸,自皇太子至丞相諸公卿多作大書及賦詩以美其行。有史載日:“部使者餘闕行縣,以其孝友七郡或莫之先復篆‘浙東第一家’以褒之”。一代賢相脫脫有“白麟溪”三大字題贈。翰林學士承旨月魯帖木耳爲中書平章政事時,於至正十二年(1352)行省浙江,書贈“一門尚義,九世同居”八大字。元至正十三年(1353)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兩次賜書“麟鳳”、“眉壽”。其他王公大臣以及翰林國史院的儒學名家如虞集、揭徯斯、危素、歐陽玄、李好文、陳繹曾、陳旅,以及與鄭氏有同裏與世交關係的黃溍、柳貫、吳直方等京都名士,也都加入了吟詩作文讚美的行列,掀起了一個強大的輿論熱潮。這些題贈和詩文,後來均被製成匾額懸掛廳堂,收入《麟溪集》中,載入史冊,成爲鄭氏家族一代光輝的象徵。那末元朝統治者——草原裏打過來的蒙古人,爲什麼如此重視一個家族的治家經驗呢?

元朝統治者,雖爲蒙古貴族卻不通漢族文化。但是它們在長期的征戰中,認識到漢文化對於奪取和鞏固政權的重要作用。元始祖忽必烈登上皇位以後,在他的即位詔書中就指出:“惟祖宗肇造區宇、奄有四方、武功迭興、文治多缺……”,“先皇帝即位之初,風飛雷厲,將大有爲、憂國憂民之心雖切於己,尊賢使能之道未得其人。”因此,他就位伊始,即詔十路宣撫使,舉文學才識,可以從政及茂材異等,列名上聞;並詔立國史翰林院,招攬儒學人才。一代大儒姚樞、許衡、竇默等都成了元始祖的重要謀臣,又在各地又詔立諸路學校提舉官,一些博學老儒得到了擢用,爲元朝初期施仁發政,立綱陳紀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家庭政治、家庭倫理建設,一開始就受到元朝統治者的重視,封建社會長期形成的宗法制度和思想體系,得到了繼承和發揚。“隆古之治在鄉族,固國之本在巨室”,“平天下必從齊家始”,形成了朝廷上下的共識,旌賞孝義力田是他們施仁政的重要內容。元朝宮廷規定“民有同居五世者,輒下令旌表其門”。可惜當時這樣的“門”不多,而浦江鄭氏家庭,卻脫穎而出,首開元代風俗之先,實現了“九世同居”的振興局面,自然受到朝廷的重視和表彰。

鄭氏家族的同居義舉,所以受到當時朝廷的重視。還出於統治者的自身的需要。元朝當局有個致命的缺陷,皇位的繼承法沒有規定,只是依仗貴族大會(忽裏臺)來公選,每次皇位交替,都存在着一些不確定因素,給後宮、重臣及諸王之間的競爭留下了隱患。元始祖忽必烈,平定天下,以文德洽海內,定一代之制,使典章文物大備,可謂功勳卓著。但在他去世以後,由誰來繼承皇位就成了問題。他有十個兒子,二兒子裕宗真金,被封爲太子,不幸比始祖早九年而薨,不得已只得把皇位傳給裕宗的第三個兒子鐵木耳,但裕宗還有第一個兒子甘麻剌,他也不甘心將王位拱手他人?就這樣忽裏臺大會開了一百二十多天,爲立儲爭論不休,直至甘麻剌受到衆人責備而退讓,鐵木耳方當選。不過自此以後,兩派勢力圍繞皇權之爭,從來沒有停止過。自忽必烈去世至最後一個元順帝登位的三十九年間,皇帝換了九個,最短的只有兩個月。英宗、明宗均在位被謀殺身亡。而一個成功登位的皇帝,也無不以反對者的鮮血生命爲代價。而鄭氏家族孝義同居的事蹟,同皇族內部的爭鬥,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家和萬事興”,元朝宮廷有識之士都意識到這一點,拼命宣傳鄭氏同居的意義和好處,可惜元朝統治者無法學到手,在一片表彰鄭氏義門的聲浪中,繼續殺來殺去,內外交困,終於走向了元歷史的盡頭。

元朝統治,自元始祖定國號“大元”的1271年算起,到元順帝退出大都止,前後共九十七年,這是鄭氏家族同居共財發展最順利、成就最突出時期。這段時間,不僅達到了“九世同居”的高峯,而且家庭治理方面,更趨成熟和制度化,創造了一些別人所難做到的事績,倍受朝廷關注。

元朝一開始,鄭氏家庭內部發生了一件大事。那是元始祖十五年(公元1278),宋朝投降的第二年,地方上還比較混亂。五世孫德璋因爲人剛直,與物多忤,受到誣陷,罪會逮揚州獄,兄德珪毅然代刑,爭先死於獄中。這件事對後世影響很大。六世孫文嗣、文融兄弟等先後主家政,他們接過父輩創造的業績,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把家庭內部治理推向鼎盛。其中尤以文融,功績最著。他出生於宋景定五年(1264),元始祖登上皇位的前一年,卒於元至正十三年(1353)享年九十歲。經歷了元朝一代的興衰起落,他還擔任過元朝的下級官吏,建康路龍灣提領,熟悉元朝政務。中年辭官,繼從兄文嗣,主家政四十餘載。在他的帶領下,以朱熹家禮爲藍本,先後辦了幾件振興家族的大事:一是建立祠堂,設立祖宗牌位,四時祭奠,朔望參謁,以盡報本孝敬之禮。二是整頓擴建學校,培育後繼人材。原有家塾東明精舍一所,系五世孫德珪所創,到了六世文嗣、文融兄弟主家政時,進一步擴充規模,改善辦學條件,延聘大儒吳萊、宋濂先後主教席。規定男子八歲以上從家學,年二十以上,學無成就者,改習家業,學有所進者不拘。學習內容以儒家倫理道德爲主課,詞章輔之。三是制定家規。先是由文融爲書五十八則,七世孫鄭欽和鄭鉉補充後錄七十則,續錄九十二則,勒石鋟梓。《家規》根據九世同居,人多族衆的實際情況,從祖宗祭祀、婚姻嫁娶禮儀、家庭管理、家長職權、人員分工、財產分配、婦規、社交和睦鄰關係,都作了詳細規定,大大促進了家庭和鄰里之間的團結,使人倫風俗面貌一新,歷史評價甚高。

鄭氏義門的七、八兩世,是人丁興旺,人材輩出的時代,他們再也按捺不住讀書、求職、出仕的衝動,紛紛走出家門,廣交朋友,成功的開展外交攻略,爲家庭的振興添磚加瓦。鄭氏家族六世以前,人口較少。元初六世兄弟僅5人,而到了元中期七世就躍升到11人,八世26人,九世44人(其中10人是明以後出生)當時史稱“九世同居,食指三千”,一家四世同堂,以每個男丁四口計,約計300人,同居共炊,雍睦一室。時天下承平,“衣冠萃於燕都”,七世孫鄭鉉,排行昌七公,首創出遊先列。帶着侄孫鄭濤,叔侄雙雙觀光上國,拜會當朝名士虞集、揭徯斯、黃溍諸公,通過他們結交胄監諸俊彥,日以文學詩禮爲習,於是藉藉有聲譽。他還同當朝丞相脫脫相友善,曾爲書數千言,陳時政之弊,丞相多采納之。他雖然一生隱居求志,不樂仕進,但仁義之聲,名震朝野,爲後來子弟進身仕途開闢道路。七世孫鄭銖,排行昌八公,從小學做生意,賺了錢,使家道豐裕,與兄鄭欽營田二千畝,建嘉禮莊以給婚姻之用。但他不滿足安逸的家庭生活,決心到外面闖蕩世界,尋找新的機遇。他帶了兩個“蒼頭”騎馬直奔京師,受到丞相脫脫的賞識,官至行宣政院照磨,轉松江等處稻田所提領。所到之處,無不以勤政清廉,一發無所取,而受人稱道。繼後,八世孫鄭深、鄭濤、鄭泳、昆仲三相繼崛起,他們皆以文學出仕。蔚爲名臣。人稱“河東三鳳,風韻高遠”。其中鄭深初客丞相脫脫家,爲其子哈剌章之師,委以託孤之重任。后辟太傅府長史,總領太傅府事務。官至宣文閣授經郎,兼經筵譯文官,轉宣文閣鑑書博士,日侍皇太子研席,寵遇殊甚。以江南浙西道廉訪司事卸任還鄉。從弟鄭濤同樣受知丞相脫脫,先爲子師。在脫脫因浮言去國的危難時刻,與兄鄭深一起,受託孤之重任,守義弗辭、深得公允。在元朝宮廷中,先後擔任經筵檢討,同知經筵事,權參贊官,國子助教。兩入翰林,同知制誥國史院編修官。後任太常博士,中書禮部郎中等職務。兄弟雙雙同入館閣,傳爲美談。從弟鄭泳,少從宋濂遊學四方,及壯,受知於丞相脫脫,闢爲三公府掾,隨脫脫平徐州,徵高郵,侍從左右。脫脫去國後,轉溫州路總管府經歷,至正中,棄官回家。兄弟三人,皆以才學進身,明大義,守禮節。與人交,不以勢之崇卑而二其心。深得當朝名士的讚頌,與公卿大夫數百人結下了深厚情誼。他們的爲官品德與鄭氏家風,名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