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說說 > 空間說說 > 名家散文經典散文精選三篇

名家散文經典散文精選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4W 次

名家散文經典散文精選三篇

名家散文經典散文精選三篇

導語:學會自己欣賞自己,等於擁有了獲取快樂的金鑰匙。欣賞自己不是孤芳自賞,欣賞自己不是唯我獨尊,欣賞自己不是自我陶醉,欣賞自己更不是固步自封,這裏本站的小編爲大家整理了三篇名家散文經典散文精選,希望你們喜歡

名家散文經典散文精選三篇

一、《夜行》柯靈

夜靜,燈火闌珊,從熱鬧場中出來,踽踽獨行,常感到一種微妙的喜悅。

街上清冷,空遠遼廓,彷彿在寂寞秋江,泛扁舟一葉;偶然有汽車飛馳而過,又使你想到掠過水麪的沙鷗。而街角遠處,交通燈的一點猩紅,恰似一片天際飄墜的楓葉,孤零零地開在岸畔的雁來紅。

上海的白晝洶涌着生存競爭的激流,而罪惡的開花卻常在黑夜。神祕的夜幕籠罩一切,但我們依然可以用想象的眼睛看到這人間天堂的諸種色相。跳舞場上這時必是最興奮的一刻了,爵士樂繚繞在黝黯的燈光裏,人影憧憧,假笑佯歡的。靠着舞客款款密語;尋花問柳的,感到了女性佔有的滿足。出賣勞力的,橫七豎八地倒在草棚裏,無稽的夢揶揄似的來安慰他們了;多美,多幸福,那夢的王國!而有的卻在夢裏也仍然震懾於獰惡的臉相,流着冷汗從鞭撻中驚醒。做夜工的,正撐着沉沉下垂的眼皮,在嘈雜的機械聲中忙碌。亡命與無賴也許正在幹盜竊和掠奪的勾當,也許爲了主子們的傾軋,正在黑暗中攫取對手的性命。也許有生活戰場上的敗北者,懷着末路的悲慼,委身於黃浦江的濁流,激起一陣小小的波浪以後,一切復歸寧靜。我們還可以看到,在燈光如豆的祕密所在,還有人爲着崇高的理想,冒着生命的危險;他們中間不幸的,便在星月無光的郊外受着慘毒的死刑。……

你可以這樣想象,事實也正在這樣搬演;但眼前展現的,卻是一片平靜。——人海滔天,紅塵蔽日的上海,這是僅有的平靜的一刻。

煩囂的空氣使心情浮躁,繁複的人事使靈魂粗糙,醜惡的現實磨損了人的本性,只是到了這個時刻,纔像暴風雨後經過澄濾的湖水,雲影天光,透着寧靜如鏡的清澈。雖然路上人跡稀少,可是你絕不會因此感到寂寞。

坐在清冷的末班電車上,常常只有三三兩兩晚歸的乘客,神態逸豫,悠悠對坐,彷彿彼此莫逆於心,不勞辭費。賣票員閒閒地從車座底下拿出票款,一堆堆閃亮的銀角,暗黃的銅板,耐心地點着數,預備進了廠就趕快交帳,回家休息。偶爾在無聊中閒談起來,隨隨便便,彷彿大家本來就是相熟的朋友:賣票人與乘客在白天那種不必要的隔膜,此刻是煙消雲散了。

拖着空車的黃色車伕施施而行,巡捕靜悄悄地站在警亭下,也不再對車伕怒目橫眉,虎視眈眈。看到這種彼此相安,與世無爭的境界,我常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衝動,想跑上去跟他們攀談幾句,交換一點無垢的安慰,傾訴一點歆慕的心情。

要是腹中空虛,可以隨意跑進一家小鋪子裏去當一回座上客。鋪子是小的,店堂湫隘醃(ZA),花不了多少錢,卻完全可以換得一飽。這裏沒有什麼名貴西餐,滿漢酒席,蘇揚細點,山珍海饈,精緻美味;但你去看看周圍的食客,一碗牛肉湯,一碗陽春麪,有的外加二兩白乾,淺斟細酌,品味着小市民式的饜足。面對那種悠然自得的神情,你會不由得從心裏嘗味到一種酸辛苦澀而又微甘的世味,同時想起那俗濫的詩句,真的是“萬事不如杯在手,人生幾見月當頭?”

瀏覽一下鋪面的景色,又會“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古樸的陳設,油膩破舊的桌椅,藍邊大碗,壽字花的小酒盅,壁上威武的關公畫像,砧板上雪亮的刀子,紅色的牛肉,爐竈上熊熊的火光,在滿是油污的夥計臉上閃爍,實大聲洪的大聲叫喚。……這光景會使你自然地想到《水滸》裏描寫的場面,恍惚回到了遼遠的古代。

爾虞我詐的機心暫時收斂了,殘酷的殺伐掛起了短期的免戰牌。

夜深沉,上海這個巨人睡熟了,給了我們片刻的安靜。但我們期待的,不是這種撲朔迷離的幻境,而是那晨曦照耀的黎明。

一九三五年

二、《老人與貓》羅蘭

4年前,我訪問美國,在紐約小住的時候,曾在報上讀到一段小小的新聞。報導一位孤獨的老人,帶着一隻貓住旅館,遭到拒絕。旅館規定,不能帶動物,而這位老人堅持非帶着這隻貓不可,雙方相持不下。結果只好找了警察,把這位老人和他的貓請了出去。

這則小小的新聞,沒有提到這位老人究竟到了何處去投宿。但在我這把參觀養老院列入了重要日程的東方訪客心中,卻留下深刻的印象,對那老人的悽惶晚景十分悲憫與同情。心裏想:“這真是現代人生最精簡的寫照,是絕佳的小說題材。”

回到臺灣,匆匆寫了十幾萬字的“訪美散記”就又捲入了日常生活的忙碌之中,把這動心的題材卻是忘了。

不料,最近忽然看到了在臺北上演的一部以《老人與貓》爲題的電影,而故事內容正是敘述一個孤獨的老人和與他相依爲命的貓,故事的背景也正是紐約。心上不禁大爲驚喜——一定是那新聞也打動了美國作者,給了他寫這部劇本的靈感。可見“人同此心”。

電影中的老人與貓,淒涼感十分深濃,但這淒涼,卻是淒涼在骨子裏。老人本身並沒有一滴眼淚或一聲嘆息,連灰頹感都沒有。真是上乘的寫法。

故事的大意是:這老人的住處,爲了政府要建“豪華的候車亭”,而被無情地拆除了。老人在無法抗拒之下,接受了大兒子的邀請,去和他們全家同住,兒媳也很樂意誠心相待。但是,“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加以人與人間天然的隔膜,使得雙方最初的善意與城心都在小小的誤會之下受傷、老人爲了不給兒子“增加心情上的負擔而遷出,去投奔女兒”。但是,在現代潮流衝擊下的女兒,卻又是沒有家的,父女見了面,像朋友一樣,談天則可,卻無法留住。於是,他去投奔另一個兒子。那另一個兒子也一樣地愛他的父親,歡迎他的父親。但最後,他卻終於無法再掩飾自己的潦倒,而在慈父面前失聲痛哭。倒是這位飽經風霜的老人堅強而鎮定,反過來安慰兒子,給了他1000元,以解困境。

現代人的人生尤其是。

這是一場無止境的奔赴。

它不允許你老去。

即使你老了,你也得維持精神上的年輕。

即使精神上再也不年輕了,你也得在衣着上年輕——穿得有精神一些。

養老院是一個sadplace,能不去,最好是不去。兒女們不是不想盡孝,是這樣的社會形態,使他們力不從心。

老年人不是不需要兒女的孝心,是這樣的社會形態,使他們不願成爲兒女的負擔。

人們追求生命力的充分發揮,人們做到了。——但是,這樣的人生,沒有歇腳處。它是無止境的奔赴與攀登,無權回頭。

人們要求自由與獨立,人們做到。——沒有人應該成爲任何人的負擔。但也因此,自由與獨立的同義字就是徹底的“孤獨”。

感情只是萍水相逢時的一次揮手。

人不是不想相愛與相依,只是註定都要在聚首之時就要準備離去。

接着是這寂寞的老人偶然動念,去訪久已失去聯絡的舊日情人。

舊日情人是位曾經紅過的舞蹈家,現在已經住進了養老院。

老人按圖索驥,找到了風韻猶存而心神卻已喪失的情人。兩人對坐談話,但已不能溝通。女的只把他當一個普通的社會工作者,希望他寄書來,以填充無盡的空虛歲月——“我的書早都看完了。”卻一點也不識識他。舊情也就無從敘了。在他要起身離去之前,女的卻問他“還喜歡不喜歡跳舞?”於是兩個人相擁緩緩起舞,在養老院那寂寞空虛的大廳裏,兩個已經並不認識的戀人,緩緩踱着舞步。女的忽然把頭埋向老人的胸前,那依戀、安慰、悲傷、失落……所有的傾訴都在其中,而她並沒有認識他,他也不再希望她認識他。人生的淒涼與孤單,到此也就表現得淋漓盡致了。

這部電影結尾時,老人的貓也死了。葬貓的時候,有一首歌在伴奏。老人飄泊到陌生的鄉村去重執教鞭,周圍盡是素昧平生的人們,沒有感情的交換。鏡頭拉開處,是一望無邊的海與海灘。老人穿着鮮豔的紅色襯衫,跑向一個在堆沙子的小女孩,蹲下來,和她一起堆沙。

人生大概也就是如此無奈的了。

中國傳統大家族所賴以維繫的,是一個“忍”字[]。

“忍”是用一生的約束換取一生的法定照顧。

現代人認爲這不值得。

於是,用一生的孤獨抵消了一生的約束。

人,總是要了這邊就失去了那邊。

似乎沒有一種生活方式是絕對有利無弊的。

那麼,取捨之間,也就在於個人的衡量了。

婚姻與獨身?

家庭與事業?

以至於人生是否該追求一些什麼?

你沒有辦法肯定那一邊是絕對有樂無苦,有利無弊的。也許,你只能說:

“人間每一點滴樂趣的取得,都必須有相當的支付。”

在客觀環境允許之下,有人願意支付事業去換取家庭。有人相反。

有人願意支付老年的安全來換取一生的任性。有人相反。

有人願意支付金錢物質,去換取精神性靈,有人相反。

有人願意支付客觀的正常,去換取主觀的適意。有人相反。

但有時,社會形態替你選擇了該付出的。渺小的你,無力作主動的取捨,在這種情形之下,你也只好明智一點,就不要遲疑地取得那可以取得的吧!

《老人與貓》故事中的悽惶晚年,是社會形態鑄定了人們該付出的。那麼,勇往直前,義無反顧,不受約束的生涯,就是你該取得的了!你就不要遲疑,也不要推卻吧!

否則,你就只有付出而沒有收穫了。

《老人與貓》衝的老人,在證實了自己的孤獨之後,毅然走向更陌生也更無約束的環境。

親情,友情與愛情,既然無從把握,那就索性不去把握吧!

那老人的玫瑰紅色的、質料極好的襯衫,和健步如飛的活力,告訴你,他接受了這“有物質安慰,無精神支援,孑然一身,奮鬥到底”的人生。

也告訴你——他接受了沒有人間情誼可以倚靠的淒涼冷淡的人生。

三、《上景山》許地山

無論那一季,登景山,最合宜的時間是在清早或下午三點以後。晴天,眼界可以望到天涯底朦朧處;雨天,可以欣賞雨腳底長度和電光底迅射;雪天,可以令人咀嚼着無色界底滋味。

在萬春亭上坐着,定神看北上門後底馬路(從前路在門前,如今路在門後),盡是行人和車馬,路邊底梓樹都已掉了葉子。不錯,已經立冬了,今年天氣可有點怪,到現在還沒凍冰。多謝芰荷底業主把殘莖都去掉,教我們能看見紫禁城外護城河底水光還在閃爍着。

神武門上是關閉得嚴嚴地。最討厭是樓前那枝很長的旗竿,侮辱了全個建築底莊嚴。門樓兩旁樹它一對,不成嗎?禁城上時時有人在走着,恐怕都是外國的旅人。

皇宮一所一所排列着非常整齊。怎麼一個那麼不講紀律底民族,會建築這麼嚴肅的宮廷?我對着一片黃瓦這樣想着。不,說不講紀律未免有點過火,我們可以說這民族是把舊的紀律忘掉,正在找一個新的咧。新的找不着,終久還要回來底。北京房子,皇宮也算在裏頭,主要的建築都是向南底,誰也沒有這樣強迫過建築者,說非這樣修不可。但紀律因爲利益所在,在不言中被遵守了。夏天受着解慍的薰風,冬天接着可愛的暖日,只要守着蓋房子底法則,這利益是不用爭而自來的。所以我們要問,在我們底政治社會裏有這樣的薰風和暖日嗎?

最初在崖壁上寫大字銘功底是強盜底老師,我眼睛看着神武門上底幾個大字,心裏想着李斯。皇帝也是強盜底一種,是個白癡強盜。他搶了天下,把自己監禁在宮中,把一切寶物聚在身邊,以爲他是富有天下。這樣一代過一代,到頭來還是被他底糊塗奴僕,或貪婪臣宰,討,瞞,偷,換,到連性命也不定保得住。這豈不是個白癡強盜?在白癡強盜底下才會產出大盜和小偷來。一個小偷,多少總要有一點跳女牆鑽狗洞底本領,有他底禁忌,有他底信仰和道德。大盜只會利用他底奴性去請託攀緣,自贊贊他,禁忌固然沒有,道德更不必提。誰也不能不承認盜賊是寄生人類底一種,但最可殺的是那班爲大盜之一底斯文賊。他們不像小偷爲延命去營鼠雀底生活;也不像一般的大盜,憑着自己的勇敢去搶天下。所以明火打劫底強盜最恨底是斯文賊。這裏我又聯想到張獻忠。有一次他開科取士,檄諸州舉貢生員後至者妻女充院,本犯剝皮,有司教官斬,連坐十家。諸生到時,他要他們在一丈見方底大黃旗上寫個帥字,字畫要像鬥底粗大,還要一筆寫成。一個生員王志道縛草爲筆,用大缸貯墨汁將草筆泡在缸裏,三天,再取出來寫。果然一筆寫成了。他以爲可以計獻忠底喜歡,誰知獻忠說,“他日圖我必定是你。”立即把他殺來祭旗。獻忠對待唸書人是多麼痛快。他知道他們是寄生底寄生。他底使命是來殺他們。

東城西城底天空中,時見一羣一羣旋飛底鴿子。除去打麻雀,逛窯子,上酒樓以外,這也是一種古典的娛樂。這種娛樂也來得羣衆化一點。它能在空中發出和悅的響聲,翩翩地飛繞着,教人覺得在一個灰白色的冷天,滿天亂飛亂叫底老鴰底討厭。然而在颳大風底時候,若是你有勇氣上景山底最高處,看看天安門樓屋脊上的鴉羣,噪叫底聲音是聽不見,它們隨風飛揚,直像從什麼大樹飄下來底敗葉,凌亂得有意思。萬春亭周圍被挖得東一溝,西一窟。據說是管宮底當局挖來試看煤山是不是個大煤堆,像歷來的傳說所傳底,我心裏暗笑信這說底人們。是不是因爲北宋亡國底時候,都人在城被圍時,拆毀艮嶽底建築木材去充柴火,所以計劃建築北京底人預先堆起一大堆煤,萬一都城被圍底時,人民可以不拆宮殿。這是笨想頭。若是我來計劃,最好來一個米山。米在萬急的時候,也可以生吃,煤可無論如何吃不得。又有人說景山是太行底最終一峯。這也是瞎說。從西山往東幾十裏平原,可怎麼不偏不頗,在北京城當中出了一座景山?若說北京底建設就是對着景山底子午,爲什麼不對北海底瓊島?我想景山明是開紫禁城外庇護城河所積底土,瓊島也是壘積從北海挖出來底上而成底。

從亭後底栝樹縫裏遠遠看見鼓樓。地安門前後底大街,人馬默默地走,城市底喧囂聲,一點也聽不見。鼓樓是不讓正陽門那樣雄壯地挺着。它底名字,改了又改,一會是明恥樓,一會又是齊政樓,現在大概又是明恥樓吧。明恥不難,雪恥得努力。只怕市民能明白那恥底還不多,想來是多麼可憐。記得前幾年“三民主義”‘帝國主義”這套名詞隨着北伐軍到北平底時候,市民看些篆字標語,好像都明白各人蒙着無上的恥辱,而這恥辱是由於帝國主義底壓迫。所以大家也隨聲附和,唱着打倒和推翻。

從山上下來,崇禎殉國底地方依然是那棵半死的槐樹。據說樹上原有一條鏈子鎖着,庚子聯軍入京以後就不見了。現在那枯槁的部分,還有一個大洞,當時的鏈痕還隱約可以看見。義和團運動底結果,從解放這棵樹,發展到解放這民族。這是一件多麼可以發人深思底對象呢?山後底柏樹發出清恬底香氣,好像是對於這地方底永遠供物。

壽皇殿鎖閉得嚴嚴地,因爲誰也不願意努爾哈赤底種類再做白癡的夢。每年底祭祀不舉行了,莊嚴的神樂再也不能聽見,只有從鄉間進城來唱秧歌底孩子們,在牆外打底鑼鼓,有時還可以送到殿前。

到景山門,回頭仰望頂上方纔所坐底地方,人都下來了。樹上幾隻很面熟卻不認得底鳥在叫着。亭裏殘破的古佛還坐着給那沒人能懂底手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