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言 > 勵志名言 > 上海大學博士生返鄉筆記:近年情更怯,春節回家看什麼

上海大學博士生返鄉筆記:近年情更怯,春節回家看什麼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3W 次

2015年春節期間,一個上海大學博士研究生王磊光的返鄉筆記《一位博士生的返鄉筆記:近年情更怯,春節回家看什麼》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媒體瘋傳。

上海大學博士生返鄉筆記:近年情更怯,春節回家看什麼

分享這位博士的返鄉筆記原文如下:

近年情更怯,春節回家看什麼

——一位博士生的返鄉筆記

“有故鄉的人回到故鄉,沒有故鄉的人走向遠方。”我很慶幸我有故鄉,可以隨時回去,尤其可以回家鄉過年。因爲我的根在那裏,我的親人在那裏,我的生活經驗和記憶在那裏。

我的家鄉在湖北的大別山區,L縣。我導師王曉明教授在2004年寫過一篇著名的文章《L縣見聞》,寫的就是這個地方。王老師以我家鄉爲對象,揭示了當時農村的破產狀況,人的精神的頹敗,以及鄉村文明的沒落。我家所在的那個村子,是一個東西兩座大山夾住的狹長谷地。一個村子由十來個“?子”組成,一個?子有幾十戶人家,我家那裏叫王家?。

直到現在,我每到一個地方,凡是碰見兩山相夾或兩排高大的建築物相夾,我的第一意識就是,這兩座山或兩排建築物,一個在東,一個在西,所以我在外面經常迷路,尤其在城市裏。上海7號線有兩個靠得比較近的站:“長壽路”和“常熟路”。我好幾次下錯站,以致現在每到這兩個站就緊張,怕弄錯了。爲什麼呢?因爲在我家鄉的方言裏,“長壽”和“常熟”是完全一樣的讀法。人要靠語言來思維,這個事情讓我意識到:對有家鄉的人來說,是用方言來思維的。

我有一個初中同學羣,羣裏90%的同學只讀到初中就出去打工。經過十七八年的積累,很多同學在城市裏有房有車,有的還有了自己的事業。平時在羣裏,他們交流的最多的是工作問題,車子問題等,言談中總少不了炫耀。

但有一次,有個同學忽然在羣裏說,他已經三年沒回家過年了,另一個同學緊跟着說,他五年沒回家了,接着很多人說起回家的情況。有一個說:不管怎麼樣,今年過年一定要回一次家!另一個說:如果能在家鄉找一個兩千塊錢的工作,就回去算了。還有一個說:能找個一千塊的工作,我這邊什麼都不要,也願意回家。

我有一個從小學到初中的同學,已經十年沒有回家。有一天他在qq裏突然對我說,我的父母是很好的人,因爲小學四年級的時候他去我家玩,我爸媽用臘肉下面給他吃。這都是陳芝麻爛穀子的小事,他還記得,其實我知道,這是因爲他太想家了。

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繫有位老師主持來滬青年工人的社會調查,最近在訪談工人。有一個打工者說:我真希望鄧小平沒有搞改革開放,我也願意日子苦些,因爲這樣我就可以每天跟父母和孩子在一起。

回家過年,其實是沒有道理可講的一件事。套用賈平凹的話來說:家鄉對我們的影響,就像烏雞的烏,那是烏到了骨頭裏面。

回家的交通

十多年前我上本科的時候,從大西北到武漢,坐的是那種編碼沒有字母只有四個數字的綠皮火車,22小時,通常要晚點兩三個小時。西北往武漢的路線,不是人流最多的,但春運那個擠啊,大大超出了今天90後的想象。好在那個時候,學生一般都可以提前集體訂票,買得到座位。而站着回家的,幾乎全都是農民工。每次上車的時候,無論有票的還是沒票的,都一窩蜂往車上擠。

我對過年回家的第一印象就是:我揹着一個包,提着一個包,與同學一起,從第一節車廂狂奔到第十幾節車廂,然後被後面的人推着擠上了車。上車後一分鐘,車就開動了。我記得火車廣播裏號召大家發揚風格,讓站着的乘客擠一擠。大家真的很友好,四個人的坐位,擠了五六個。火車過道里人貼着人,想蹲下來都沒有辦法,連廁所裏也擠着好幾個人。

男乘客還可以想辦法,可苦了女乘客。記得有一次我身邊坐着一個在西安讀書的大學生,他要小便,就脫下外套讓我給他擋住身體,想把尿撒在礦泉瓶裏,但他很緊張,用了十幾分鍾才勉強撒出來。我還記得有一次身旁坐着一個從西北打工回家的河南婦女,儘管有位子,但她實在太困,太想睡覺了,就把位子讓給別人坐,自己鑽到座位底下睡覺去了。

應該要肯定,我們國家這十年間的鐵路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鐵路線路的增加,尤其是動車和高鐵的開通,極大緩解了交通壓力。火車站、火車上,起碼不會像過去那麼擁擠了。

過年回家那種路途的遙遠、時間的漫長、競爭的激烈、擁塞以及不安全感,讓我對“男兒有志在四方”的觀念產生了極大厭倦。所以,本科畢業時,我找工作堅決要回到湖北。後來我就在家鄉隔壁的縣城一中當老師。自2004年到2011年來上海讀研之前,我再也沒有遭受春節回家難的痛苦。儘管從隔壁縣回家的汽車在過年時依然被塞得滿滿的,但畢竟只有兩個多小時,實在擠不下,還可以花兩百多塊錢請出租。我在上海讀研的這幾年,其實也沒有遭受回家難的痛苦,因爲上海到武漢的高鐵和動車很多,普通車也有幾趟,買票很方便。

今天各位出行,如果坐火車,不是高鐵就是動車吧?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那種速度慢、見站停的普通列車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

大家有沒有想過:到底是誰在乘坐普通列車?

我想大家肯定一下子就能給出答案:除非沒有其他更好的交通工具,學生不會坐,城市人不會坐,主要是那些底層的老百姓,比如農民、農民工在坐。

去年暑假和寒假回家,我特意選擇坐慢車,16個多小時的硬座。就是要看看是哪些人在坐慢車,看看慢車上還是不是過去那個樣子。的確,主要是農民、農民工在坐慢車。對農民工來說,選擇坐慢車,比動車起碼節約一半的錢,比高鐵節約三分之二以上的錢。從深圳到武漢,高鐵一等座要八百多,二等座五百多,但慢車硬座不到兩百。尤其對於全家在外打工的人,從深圳到武漢,可能要節約一千多元,這對農民家庭來說不是小數目。

不過,慢車也沒有過去那麼擠了,因爲農民工雖多,但很多都被動車和高鐵分流了——既有主動的分流,也有被動的分流,因爲價格便宜的慢車越來越少了。

大家可以注意到,今年12306網站通告的春運期間的加班車,三分之二以上的是非動車高鐵。這個安排還是挺人性的,因爲說到底,加班車就是爲了農民工而加,低價位的車符合他們的需求。

而且,你會發現,普通火車與動車的氛圍完全不同。

在動車上,相對比較安靜,大家不是玩電子產品就是睡覺,相互間很少交流,;但是,在普通火車上,熟悉的、不熟悉的,都在熱烈地交流,還有打牌、吃東西的,做什麼的都有,也有用劣質手機放歌曲的,大家都不擔心打擾到別人,也沒有人認爲別人的做法對自己是一種干擾。慢車上的風格是粗獷的,是人間生活的那種氛圍。

對比動車高鐵與普通火車,很容易就能發現這裏的階層差別、生活方式的差別。而且你還能感覺到,底層人的心理,比我們想象的要樂觀得多,健康得多。底層的狀況雖然普遍很糟糕,但大家還是很聽話地活着,這裏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如果在外面活不下去,還有家園可以退守。

開私家車回家過年,在青年打工者中越來越普遍。我待會進一步講這個事情,因爲它的意義大大超出了交通工具本身。

騎摩托車回家的情況,大家可能在新聞裏看到了。每年春節,總有摩托大軍回家過年。我的一個表哥,每到過年時就讓他的兒子坐汽車回家,而自己騎摩托車帶老婆回家,路上要兩天一夜。另一個表哥也是騎摩托帶老婆回家,有一年在途中撞了人,不知是真撞還是被訛詐了,反正被人家扣了一天多,賠了一萬多塊才放人,半年的收入就這樣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