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言 > 讀書名言 > 《少年的你》觀後感2000字

《少年的你》觀後感20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8W 次

《少年的你》觀後感2000字

《少年的你》觀後感2000字

導語:10月25日,電影《少年的你》在北京舉行了“成人禮”。監製許月珍、導演曾國祥攜主演易烊千璽、張藝凡、趙潤南一同亮相。女主周冬雨因工作原因無法,特意在北極錄製VCR爲電影加油。演員張譯、王傳君、編劇張冀、女排隊員朱婷等一衆圈內好友來到現場力挺。演員張譯連續用數個“好棒”評價電影,“這是我今年看到最棒的電影”;女排隊員朱婷看完電影表示震撼,“演員演得很到位,謝謝你們奉獻了一部特別好的電影”。下面是由本站的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一些觀影后的感受,以供大家參考!

《少年的你》觀後感2000字

【第一篇】《少年的你》觀後感

陳念就像是一朵雛菊:她陽光、純淨,目標明確,有着頑強的生命力以及不服輸的精神,她在高考前只有一個信念:考上好大學,離開這座城市,帶着媽媽開始新生活。所以即使面對欺凌,她也在苦苦掙扎,努力尋求辦法,打電話報警,尋求小北的保護,並且一直告訴自己熬過這段時間就好了……

但不幸的是,陳唸的家庭很差勁:爸爸從沒出現,媽媽爲了養家倒賣三無面膜,騙錢被追債,遠遠的躲走了,只留下女兒一人在家,承受着這一切,她在遭受同學欺凌的時候尋求不到來自家庭的保護,獨自一人在風雨中瑟瑟發抖,而且還要被動承受媽媽帶來的附加傷害,在同學中間的不到一絲溫暖,所以,面對願意保護自己的小北,她義無反顧地和這個“小混混”“廝混”在一起,因爲在小北這裏,她得到了渴望已久的陽光,感受到了的夢寐以求的溫暖,她不是把小北當戀人,而是一個讓自己依靠的,給自己安全感的親人……

小北就像是一枝仙人掌:他粗野、自由、放蕩不羈、痞裏痞氣,他打架鬥毆,信奉用拳頭解決一切,他生在野外,沒人關心,沒人在乎,更得不到一丁點的溫暖,甚至可以說憑自己的倔強在生活中苦苦掙扎,這種掙扎讓人心疼……

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他的生活怎麼可以這樣?反觀他的家庭,我們也就找到了答案:父親跑了,母親因爲帶着他無法嫁人,也丟下他跑了。13歲,他就一個人生活。他也想讀書,也想好好生活,可他首先的是要先活着。沒錢上學當然就是輟學,年紀小沒文化,又能有什麼好工作?他成了一個混混,被打的多了,讓他的人生信條變成了:“別人欺負我,我就一定要打回去!”

因爲陳唸的一次無意的救助,讓他感受到被關注、被認可、被依賴;在和陳唸的深入相處中,他找到了被關心、被牽掛的溫暖,所以他義無反顧地成了陳念背後的“保護者”,他願意當籬笆,把陳念這朵雛菊圍起來,甚至在看到陳念被傷害後,這個被生活所欺壓的男孩,幾乎喪失理智;在得知陳念過失殺人後願意替她扛下一切:你成功了,我纔不算失敗……

小北替陳念頂罪,所有人都覺得他傻。可他不是傻,而是因爲他沒有家。因爲沒有家,沒有人愛他,所以當出現了一個關心他疼不疼的人時,他付出了萬倍的回報,即使付出生命,也要護她,最終成了一個包庇犯。

再來說說施暴者魏萊,我覺得她就像是一朵罌粟花:外在美麗,內心邪惡。她看起來是一個就連眼神都“純淨”的乖乖女。成績好,家世好,家裏擺滿了獎盃。可也是這樣一個“純淨”的人,卻自私、冷酷、毫無仁愛之心,不但是逼死同學的欺凌者,而且面臨同學的因自己欺凌的自殺,不僅沒有悔過之意,進而卻把矛頭對準了給屍體蓋上衣服,並接受警察問話的陳念,甚至對追隨自己的小姐妹也不放過,誰不聽她的就收拾誰……小小年紀內心卻如此陰暗,想想就讓人渾身起雞皮疙瘩!

果必其然,從影片的敘述中,我們也不難分析出原因:因爲復讀,父親一年都沒和她說話了。就連死了之後,父親在殯儀館認屍之時也看不出任何的悲傷。而母親對她的期望很高,也被她的乖巧騙了,女兒做錯事後,警察找上門,她指責學校和警察,指責胡小蝶家庭教育不過關,心理素質太差。她愛自己的女兒,所以覺得自己的女兒永遠不會犯錯。

從這我們就可以看出,在家中,魏萊就是被“冷暴力”的那一個,是一個“失敗者”。所以在學校裏,她試圖通過欺凌別人來找回自信”。她永遠都是一副高傲的模樣,扮演者那個“勝利者”,以欺凌別人來取悅自己,以犧牲別人來滿足自己。最終因爲陳念精神崩潰失手一推,她卻付出了最慘痛的代價,生命戛然而止……

除了原生態的家庭,我們的學校教育在“校園凌霸”這個問題上似乎也存在着問題:學校發現蛛絲馬跡時的簡單處理:班主任發現學生凳子上的紅墨水,只是生氣地問了一句“誰幹的?”,事情曝光後學校只是撤換了班主任;學生明明知道同學在受欺負,卻沒有人站出來說話,甚至在胡小蝶跳樓後,陳念都沒有說出她知道的真相;“自殺事件”之後,學校只是給樓道裝滿了護欄,沒有人深究背後的原因……

還有我們的社會:因爲無人作證,證據不足,警方無法對那三名欺凌者提起訴訟,只能將事件送到教育局處理,而教育局選擇的做法是:開除陳唸的班主任,將三名欺凌者停課,但爲了她們的未來,保留她們高考的資格。

面對這樣的結果,陳警官也很無奈,他相信陳念,可他無能爲力,他只能告訴陳念:“別再糾結於這件事了,這或許就是長大的代價。”

更甚者班裏的學生因爲換了老師而怪罪於陳念,甚至欺凌者被停課,被她們的父母打,學生們都覺得是陳唸的錯。

正是因爲這一雙雙無形的推手,讓被欺凌的孩子對成人失去信任,處理問題不計後果,出了事寧肯自己來扛……

影片看完,內心很沉重,也在不停地思考:

作爲家長,我們應該怎樣保護我們的孩子不受欺凌?我們應該怎樣教育我們的孩子心存善良、仁愛,不欺凌別人?在平時孩子的成長和教育中,我們是否給予了孩子陽光般的關愛和呵護?我們是否給予了孩子足夠的尊重和體諒?我們是否對孩子有足夠的瞭解?孩子從我們這裏是否獲得了足夠的安全感?

作爲老師,我們是否真正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在學做人上給與學生積極的引導和教育?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們是否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關注到學生的不良情緒和不易發現的變化?在“校園凌霸”依然存在的今天,我們有沒有教給學生有勇氣說“不”的方法?我們有沒有走進學生內心,成爲學生面對問題時的依靠和朋友?

【第二篇】《少年的你》觀後感

《少年的你》講述了被一場校園意外改變命運的兩個少年如何彼此守護、相伴成長的故事。影片將少年情感複雜性與成人世界相結合,立足於真實,展現了不一樣氣質的青春世界。監製許月珍透露:“要做到真實感不容易,除了在造型上要求素顏,甚至不惜把演員們‘粗糙化’,加入生活質感和生活印記,在劇本打磨上精益求精、拍攝手法上也強調偏向紀實風格。要讓觀衆相信每一個角色都是身邊可信可觸摸的人物,是不能有任何一點不真實和不真誠的。”

電影對每個角色成長的呈現都非常真實,而緣起正是來自於主創團隊對少年世界的敏銳洞察。正如導演曾國祥所說:“少年的成長裏經歷的不只是學習,也不只是對愛情有追求,他們也許有自己的苦戰,我們希望能如實表達他們成長的困擾和熱情”。

反對暴力 《少年的你》關注青少年成長

近年來,校園欺凌一直是全社會密切關注的青少年成長問題。電影《少年的你》在展現真實青春世界的同時,堅持“反欺凌、反暴力”,是近年來少有的守護青少年成長的現實青春力作。從項目伊始,監製許月珍和導演曾國祥就帶着一種使命感在拍電影《少年的你》。導演曾國祥在採訪中說:“我們都特別想要把這個故事拍好,想告訴像陳念、小北那樣的少年,你可能總會遇到一個人或一些朋友,他們會願意去幫你,而且你不是孤單的。”

除了時刻肩負使命,監製許月珍還視拍《少年的你》爲電影人關注青少年成長的一種方式。“如果看完電影,每個人都能想一想‘我要做一個怎樣的少年?我們要給小孩一個怎樣的青春?’能引起觀衆這樣的思考,就很有意義了”。在影片中,社會各方的力量,從政府到學校到家庭,都在努力想辦法守護青少年成長。

素顏出鏡 周冬雨易烊千璽奉獻驚喜演技

周冬雨是公認的“無齡感”女演員,超強演技和敏銳表現力爲角色增添少年質感。易烊千璽自帶一種兼具沉穩和熱血的氣質,而他身上的“少年氣”也成爲了這個角色最大的優勢之一。導演曾國祥透露他們在戲裏完全突破了過往的形象,“在電影中他們都放下了自己平時最光鮮的東西,素顏出鏡融入到角色中,比如給冬雨臉上加上雀斑,給千璽故意弄得比較粗糙”。

除了素顏出鏡,周冬雨和易烊千璽在片中都有極重的內心戲和哭戲,而且兩個演員都拿捏得非常到位。周冬雨的每場哭戲都有不同的層次,感染力很真。不少觀衆表示:“看《少年的你》把我哭慘了。想給陳念遞紙巾”。而易烊千璽對的內心戲演繹卻超乎一個新人演員的表現,眉宇間自然流露出小北的善良、孤獨與倔強。監製許月珍也盛讚“我很少見到一個少年是這樣的,他懂角色的孤獨,所以眼睛裏有感情”。

此外,尹昉、黃覺、吳越、周也、張耀、張藝凡、趙潤南等實力派和新生代演員的加入也貢獻了相當出色的表演。尹昉將第三個少年鄭易身上的追求正義的少年之心演繹得潤物細無聲;黃覺爲老楊警官特意蓄鬍素顏,讓人感覺那個角色就在身邊;而吳越塑造了一個非常新鮮的媽媽形象,糊塗、天真,跟女兒陳唸的身份調了個。成人陣營的豐富讓電影中的少年世界更具層次感和羣像感。

幕後升級 許月珍曾國祥提升青春格局

電影《少年的你》是《七月與安生》原班團隊迴歸再升級之作,包括導演曾國祥、監製許月珍、編劇林詠琛、李媛、許伊萌,攝影指導餘靜萍、造型指導吳裏璐、聲音指導黃錚等,主創們經過了前作的磨合,再次合作不改初心,力圖還原最真實的青春本色。

導演曾國祥與監製許月珍相識多年,都致力於挖掘電影裏更深刻的情感和主題,較前作《七月與安生》,電影《少年的你》呈現了“更大的格局和羣像感”。正如監製許月珍所說“不只是呈現青春,更希望去討論青春在社會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不少看過電影的專業人士表示:電影《少年的你》跳出了以往青春片聚焦青春愛情的思路,將鏡頭對準需要守護的青少年,是近幾年來最有格局的現實青春片。

觀影首選 “近年最好看的青春片”

作爲年度最受觀衆期待的國產青春片,電影《少年的你》開畫後深受觀衆好評,看哭無數觀衆,成爲同檔期的觀衆“觀影首選”。無論是以真實青春爲底色的電影質感,還是演員們富有感染力的哭戲和情感戲,都得到了觀衆的力贊:“這是近年最好看的青春片”、“情感細膩真實”、“《少年的你》就像從石頭上開出的花,真實有力量”、“作爲一部青春片跳出情懷、沒有符號,依然拍得如此動人,強力推薦”。

【第三篇】《少年的你》觀後感

“北望今心,陳年不移。有人說,愛是藏不住的,閉上嘴巴,眼睛也會說出來[]。”

《少年的你,如此美麗》,玖月晞的一部作品。這文在我網盤躺得夠久了。2016年9月18日收藏,2018年5月24號我纔看。只因突然重溫《因爲風就在那裏》。

說回來,文風一開始就很壓抑,對於剛重溫完駱老闆和周瑤小朋友的美好愛情故事(《因爲風就在那裏》)的我來說,略難以接受。然而,越看越壓抑。百度百科定義是一篇懸疑文,是從後半部分開始。

還是先簡單介紹一下這部作品,前半部分主要是男主北野與女主陳念相識,到北野成爲陳念守護者這身份的轉變。陳念出於某種原因受女同學魏萊欺凌,作爲混混的北野因陳念救過他,而且出於某種情緒(歸根到底它還是一部言情小說)守護着陳念。

而魏萊後來死了,陳念在魏萊死前見過她,並捅了她一刀,但未致死。魏萊的死是“雨衣人”——強姦慣犯兼北野發小所致。這名發小還跟北野說,如果魏萊的死被發現,就嫁禍給女主。當然他是不知道北野和女主的關係纔跟北野說。北野怕陳念受牽連而毀了前程,而自己僞裝成“雨衣人”。當然,結局是好的,算是吧......北野被判7年有期徒刑,陳念被教育,最後則到北京學法律。

整部作品時間跨度就高三下學期,而且校園暴力這個題材也並不新奇,但這個故事很深刻。

.女主陳念遭受同學的威脅、欺負,但在放學路上卻對同樣被同學欺負的男主出手相助,下場可想而之。也恰因此命運將兩人牽扯在一起。兩個人都成爲彼此生活中的溫暖,相互守護,相互救贖。

在警察對施暴者教育不理想的情況下,儘管他們不相信警察,但他們仍相信真、相信美、相信善。他們沒有辦法原諒施暴者,但他們仍相信這個世界的美好,仍對生活充滿着希望。這,我也認爲是女主考上大學選擇學法的原因。

雖然法律沒有保護好脆弱的他們,人民的守護者警察仍對同齡施暴者存保護之心,但他們因爲彼此,而期待着新生,期待着未來。

在後半段中,警察鄭易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能是作者的原因,這位警官表現得略爲“失真”。

北野爲了保護陳念,利用所有指徵,將自己“定罪”,說魏萊是他殺的,讓陳念撐着不露出破綻。而鄭易堅信自己的直覺,認爲北野在撒謊。讀書筆記也因他的這點堅持,拯救了北野和陳念。作者在後話中也說到,這樣的警官讓人覺得不真實,但不能否認現實中有這樣的警察存在。雖然“警察”這個職業給人的印象是不作爲,人證、物證全了就結案,不去深究。

確實很多警察是這樣,但也有很多不是這樣。覺得蹊蹺的、有疑點而翻案的警察也有。文中的警官鄭易也說到,如果在校園暴力發生之始,對施暴者給予足夠高的重視和精力,是不是後來的一切(魏萊的死、北野殺“雨衣人”並抗下所有罪名)都不會發生。

或許是,或許不是。

其實很多色事情不都是這個道理嗎?在事情沒有向更惡劣的方向發展前,我們對這種矛頭或者預想予以足夠高的重視和精力,是不是就不會出現我們不想見到的結局。

然而事實往往是,只有出現了嚴重的後果是,我們纔會予以足夠的重視和精力。

校園暴力不罕見,我也只能說有幸,只存在於身邊的故事。幸於因家人,能進入學風較好的學校,學校也對這種事情足夠的重視。不知身邊聽聞那些被害者是否能得到足夠的安慰,走出陰影。

文中的女主是選擇了遺忘而非原諒,歲月帶走了她的悲傷,留給她那段年少被少年守護的美好。真正的釋懷也不過如此了。

不執著過去,只期望未來。

過去的自己也總執着於過去,遺憾於過去的時光。現在只展望未來。

前幾天還和小吳同學夜傾情,小吳同學找到兩份工作都做了2天就走了,直感嘆今年可能都找不到工作,早知道去考個教師證,現在也不會這麼煩。然後逐步鋪開4年如何如何頹,怎麼就看不起教師證。

我也順帶附和了幾句。但是都過去的日子爲什麼要用現在的時間去回味。想做就去做,立足於當下永遠不晚。過去的,就讓它過去了。

曾幾何時,我也是個纏着別人抱怨生活的青年。不過幾年,反倒是我成了別人的心靈開導分析師。

番外裏,作者也借女主的角度表達了一些對法律的想法。

女主的授課老師說法律是給人希望的,而不是給犯罪者絕望的。女主就此產生了質疑,爲什麼要給犯罪人希望,卻給受害者絕望?

是啊,給了犯罪者希望不就代表給受害者絕望嗎?特別對於未成年犯罪者,作爲旁觀者的我們總覺得對孩子不該用法律去苛責他們,他們還是孩子,還可以教育。

也如鄭警官說,作爲孩子的他們還具有可塑性,可以從因一時邪念而犯罪的誤途上撤回來。

但從另一方面,這一寬容對於同樣未成年的受害者而言,施暴者的存在即陰暗。一旦施暴者不知悔改,將給受害者帶來一而再的傷害。

這個時候,我們還能說法律給人希望嗎?當作爲脆弱的受害者的他們,不再相信警察,不再相信老師,不再相信這個社會,此時的法律則變成一把無形的“殺人”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