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言 > 經典禪語 > 虛雲禪師經典禪語精選

虛雲禪師經典禪語精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7W 次

虛雲禪師,籍湖南湘鄉人,生於泉州,俗姓蕭,名古巖,字德清,六十歲後改字幻遊,號虛雲,乃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法脈”之禪宗大德。下文是虛雲禪師經典禪語,歡迎閱讀。

虛雲禪師經典禪語精選

  虛雲禪師經典禪語感悟人生

1. 師開示三界不安,猶如火宅。因謂世人在苦不知苦,因不知苦,所以不能出離,常以世界上的樂,因爲樂事。

2. 時光長短,唯心所造。一切苦樂,隨境所遷。

3. 能不起分別心,無心任運,就不生煩惱;心若分別,即成見塵,就有煩惱,就被苦樂境界轉了。

4. 凡關世道人心者,莫不疾首痛心,力求和平挽救人心,使歸正軌,重仁慈不重武力。勿貪口腹,見利忘義,則殺心不起。殺機若息,劫運潛消矣。

5. “每嘆學道之士,難增進勝益,多由偷心不歇,喜貪便宜。今日參禪,明日唸佛,或持密咒,廣及多門。不審正助,刻刻轉換門庭,妄希成佛,毫無佛行,造諸魔業,共爲魔眷。待至皓首無成,反爲訕謗正法。古云,‘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今逢大士勝會,同心慶祝,各各須識自家觀自在。大士從聞思修,入三摩地。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6. 真心爲無價之寶,賢愚凡聖.天堂地獄.穢土淨土,皆由他造作。佛祖教人顯了真心,證自性佛。人能將種種習氣斷盡,則真心自顯,自佛即證。

7. 坐禪要曉得調養身心。若不善調養,小則害病,大則着魔。

8. 身心俱不出家 -- 受用妻子,心生耽染。

9. “要知今日之人,未能進步者,病在說食數寶,廢棄因果律儀,此通弊也。若禪者以打成一片之功夫來念佛,如斯之念佛,安有不見彌陀?如唸佛人將不念自念寤寐不異之心來參禪,如斯參禪,何愁不悟?總宜深究一門,一門如是,門門如是。果能如此用功,敢保人皆成佛,那怕業根濃厚,有甚習氣不頓脫乎?此外倘更有他術能過此者,是則非吾所能知也。”

10. “修道如栽田,穀子變秧,插秧成稻,割稻得米,煮米成飯。佛性如種子,衆生本性與佛無異,自心是佛,故曰佛性,這種子和秧稻米飯相隔很遠。不要以爲很遠,就不相信這種子會成飯。成佛所以要先有信心,即把種子放在田裏,等它發芽變秧,這時間又怕焦芽敗種,錯過時光,就是說修行要學大乘,勿誤入小乘耽誤前途。插了秧以後要鋤草,等於修道要除習氣毛病,把七情六慾,十纏十使,三毒十惡,一切無明煩惱都除淨,智種靈苗,就順利長成,以至結果。”

11. 妄念人人皆有,然妄念起時,我自知之。知而不隨,是謂不相續,不相續則我不爲妄轉;縱有妄念起滅,亦不過如浮雲之點太虛,而太虛固不變也。

12. 時間是剎那剎那的過,剎那剎那的催人老。

13. 人曰:修行有三不足,不足食,不足衣,不足睡。不足食,取止飢不宜過飽,更不能求美味;衣取禦寒,宜服糞掃衣,更不能貪求美備;睡取調倦,不宜久睡。蓋久眠長愚癡,多衣增掛慮,過飽不便用功。

14. “佛法是體,世法是用。體是理,是真諦;用是事,是俗諦。要知二諦圓融三昧印的`道理,不融通就落於偏枯。如離體表用,是凡夫凡情;離事講心,是不明心地。真俗二諦,名目很多,真是體,俗是用;戒定慧體用都得,都是一個心地中生出種種名字,若能融會貫通,則條條大路通長安。”

15. 學佛當以明心見性爲本,斷惡修善爲行。

  虛雲禪師經典禪語欣賞

1. “蔥蒜五辛。不可進食。爲免助長慾念。所謂除其助因。修其正性。更加精勤增進。自能漸次成就。”

2. 聞鍾臥不起,護法善神嗔,現世減福慧,死後墮蛇身。

3. 不論唸佛也好,持咒也好,參禪也好,總要認定一門,驀直幹去,永不退悔。今天不成功,今世不成功,來世一樣幹。潙山老人所謂:“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

4. 靜坐之重要:妙法蓮華經雲:“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因爲靜坐這一法,可以使我們脫離塵勞,使身心安泰,使自性圓明,生死了脫。一須臾者,一剎那之間也。若人以清淨心,返照回光,坐須臾之久,縱不能悟道,而其正因佛性已種,自有成就之日。若是工夫得力,一須臾之間,是可以成佛的。

5. 十法界唯心所造,四聖六凡,皆是自作自受,大修行人惟願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餘皆不取也。

6. “修行要在動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來閉起眼纔算修行,要在四威儀中,以戒定慧三學,除貪嗔癡三毒,收攝六根如牧牛一樣,不許它犯人苗稼。”

7. “打佛七,貴在一心。如果心不一,東看西聽,這樣的唸佛,就是念到彌勒下生,還是業障纏身。佛法世法,都是一樣。世法無心,尚且不可以,何況佛法呢?唸佛的人,從頭到尾,要綿綿密密。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不亂的念去。佛來也這樣念,魔來也這樣念。唸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溼。這樣纔有成功的日子。爲什麼呢。佛者是覺也,既然能覺悟,自然知道用力專心念去。魔者是惱也,惱害衆生慧命。知道他惱害慧命,當然更加用力專心去降伏他。所以當能夠覺時,就是見佛;如果遇害,就是著魔。現在佛七場中,如果坐在本位不動,繼續念下去的各位居士,算是見着佛了。你們叩頭接我的有幾位,你們說接到什麼?既說不出好處,豈不是虛耗時光,空無所得?豈不是我來惱害你們一心大事,擾亂你們一心淨業。這樣就是你們置我於魔羅邊處了。”

8. 諸人望我開示,其實佛菩薩及祖師對諸人時時在開示也。每日殿堂課誦各種咒愿,及鐘鼓磬錘等,無一非佛菩薩祖師至精至貴之語聲。諸人若能耳聞.口誦.心惟.行篤,成佛有餘,豈待多說?說若不行,說亦無益。

9. 有智不在年高,無智空長百歲。

10. 三界輪迴淫爲本,六道往返愛爲基。可見有淫就有生死,斷淫就斷生死。

11. 何謂戒定慧?防非止惡曰戒。六根涉境,心不隨緣曰定。心境俱空,照覽無惑曰慧。防止三業之邪非,則心水自澄明,即由戒生定。心水澄明,則自照萬象,即由定生慧。

12. 修行用功,貴在一心。

13. 從釋迦佛應世起,正法千年,像法千年,像法後爲末法一萬年。正法時期,聞法悟道者遍處皆是;像法時期,聞法悟道者亦有所在;而今末法時期,人根陋劣,心術澆薄,漫說衆人,即出家僧人,亦是有名無實,並且不知出家爲何事,根本上談不到修行,證道者更無一聞矣。佛法至此,那得不衰?真堪痛哭!

14. 年老的人死在眉睫,固要猛進;年輕的人亦不可悠忽度日。須知“黃泉路上無老少,孤墳多是少年人。”總要及早努力,方爲上計。

15. 世間不明佛法之人,往往以善因而招惡果。如各地乩壇常假託佛祖語言勸世,但其中常有顛倒本末.錯誤因果,致成妄語欺人,或謗佛謗法者,深可懼也。

16. “吾人如能發心勤修勿怠,則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以至十地。亦自得步步進益,以達等覺妙覺。而三界七趣,無非幻妄所現,原本不出一心,即一切諸佛之妙明覺性,亦不出一心。是以心佛衆生,三無差別。香嚴童子可說即是我鼻,憍梵菩薩可說即是我舌。”

17. 前清庚子年間,八國聯軍入京,我那時跟光緒帝.慈禧太后們一起走。中間有一段,徒步向陝西方面跑,每日跑幾十里路,幾天沒有飯吃。路上有一個老百姓,進貢了一點番薯藤給光緒帝,他吃了還問那人是什麼東西,這麼好吃?

18. 佛法的根本要義,乃是戒.定.慧三字,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虛雲禪師經典禪語精選

1. “起行宜辨正助,或唸佛爲正,以餘法作助,餘法都可迴向淨土。唸佛貴於心口不異,念念不間,念至不念自念,寤寐恆一,如是用功,何愁不到極樂……”

2. 人的投生,起首由於淫慾,及至出生後,就以財爲主。廣慧和尚勸人疏於財利,謂:“一切罪業,皆由財寶所生。”所以五欲第一個字就是財。人有了錢財,纔有衣食住,纔想女色,娶妻妾。人若無財,什麼事都辦不成,可見財的厲害了。

3. 以智慧明鑑自心,以禪定安樂自心。以精進堅固自心,以忍辱滌盪自心。以持戒清淨自心,以佈施解脫自心。

4. 身心俱出家-- 於諸欲境,心不生顧戀。

5. 你我都是一個心,只因迷悟而不同。

6. 跏趺坐時,宜順着自然正坐,不可將腰着意挺起。否則火氣上升。過後會眼屎多,口臭氣頂,不思飲食,甚或吐血。又不要縮腰垂頭,否則容易昏沉。

7. “教化人不在於多談,行爲好,可以感動人心。如《怡山文》所說‘若有見我相,乃至聞我名,皆發菩提心,永出輪迴苦’。你行爲好,就是教化他,不要令人看到你的行爲不好,而生退悔心,這會招墮無益。”

8. “若欲不犯此五戒,重在攝心。妄心若攝,分別不起,愛憎自無。種種惡業,何由而生。故楞嚴經雲。“攝心爲戒,因戒生定,從定發慧。”當知攝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無漏學。斷除貪嗔癡,則諸惡不起。自能衆善奉行。故攝心二字豈獨挽救人心,維持世道。果能攝心一處,無事不辦。日久功深,菩提可冀。”

9. 明白瞭如來大意,則只要保養,隨時隨處,無不是道。若不明白如來大意,則是懵懵修行,隨時隨處皆有墮坑落塹之虞。

10. 修道不難,但能放下萬緣,人法雙絕,四相皆空,平平實實做去即得。

11. 衆生習氣毛病有八萬四千煩惱,所以佛就有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這是佛的善巧方便。你有什麼病,就給你什麼藥。佛說一切法,爲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12. 修行須別真僞邪正,不然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不惟徒勞無益,且錯因果。昔常有人做到坐脫立亡地步,或金骨子成堆,猶被正眼人目爲邪魔外道。何況不明如來宗趣,盲修瞎練,背道而馳者乎?所以古人修行必依止善知識,有所發明必經大善知識印可,方爲正道。

13. 好眼睛就是金剛正眼,凡見一切事物,能分是非,辨邪正,識好歹,別聖凡。

14. 人心不古,置因果於罔聞,那知因果理徹,如影隨形,如響斯應,若深信之者,人心則不改而善。縱遇順逆之境,必無憂喜。當知現生所受,或遇兵刀水火劫賊等事,皆由自造。

15. 善用心者,心田不長無明草,處處常開智慧花。

16. 身在家,心出家--雖受用妻子,而不生耽染。

17. 人曰:修行容易習氣難,習氣不除總是閒。吾人修行,究竟所爲何事?原不過出離生死。但習氣是吾人羈絆,若習氣毛病未除得盡,生死必然難逃。即如圓澤禪師那樣用功,仍不免落入胞胎。今人習氣毛病,毫不打算掃除,那裏有了生脫死之分呢?

18. 身出家,心不出家--身參法侶,心猶顧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