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乒壇一姐鄧亞萍的勵志故事

乒壇一姐鄧亞萍的勵志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9W 次

乒壇一姐鄧亞萍的勵志故事

女人要自強,但做女人要做強女人,而非女強人。女強人有鐵辣的工作作風、有令男人膽寒的業務手段、有巾幗不讓鬚眉的膽識謀略。強女人有明確的生活態度、有足夠自立的生活能力、對婚姻對異性有着遊刃有餘的聰明智慧。今天本站的小編要講述的這位,原中國女子乒乓球隊運動員,奧運冠軍,乒乓球大滿貫得主,現任人民日報社副祕書長——鄧亞萍,也是我心中的偶像人物,她的勵志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從醜小鴨到乒乓冠軍

1973年,鄧亞萍出生於河南省鄭州市的一個普通工人家庭。與生而來的身高不足,是她運動生涯中所遇到的最大坎坷,但這並沒能阻擋她成爲乒乓巨星。

乒壇一姐鄧亞萍的勵志故事

通向冠軍的第一塊木板

鄧亞萍的父親鄧大鬆在1950年開始打球,那個時候省裏沒有專業隊。他是一邊工作一邊打球,後來進入河南省隊,並且代表河南省隊,參加過中南五省乒乓球賽,拿了單打冠軍。按鄧大鬆這個成績算,應該相當於當時國家隊隊員的實力。

鄧亞萍5歲時,就開始接受她父親的乒乓球啓蒙訓練。說來很有意思,那時的鄧亞萍站在球檯前只露出一個腦袋。不善罷甘休的父親,找塊木板墊在小鄧亞萍的腳下。就這樣,“乒乓女皇”鄧亞萍的乒乓生涯,在墊着的木板上開始了。

1982年,9歲的鄧亞萍在全國業餘體校分區賽中獲得了單打冠軍。從此,鄧亞萍結束學業,一心打球。

雖然有好成績,但到了河南省隊訓練了僅15天后就被退回。理由很簡單,就是身材太矮,沒有發展前途。這在鄧亞萍幼小的心靈留下了陰影,剛滿10歲的鄧亞萍知道了很多本不是她這個年齡應該知道或明白的事情。

後來,鄧亞萍回憶,這輩子她四次流淚,這是第一次。“身材太矮,這幾乎是致命的缺點,先天如此無法改變,因此當時很灰心,他的父親告訴她身材不行,就得從其他地方彌補,腳步必須靈活。”解決身材不高的惟一辦法,是步伐更快,進攻更加兇狠,防守更加頑強。在通向世界冠軍的路上,鄧亞萍用苦練,爲她的夢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機會垂青有準備的人

就在河南省隊拒絕鄧亞萍的尷尬時期,鄭州市新成立一個乒乓球市隊。球隊的教練李鳳朝,恰好是鄧大鬆在省隊時教過的隊員。無奈之中,鄧大鬆只好將女兒鄧亞萍送到了李鳳朝所在的鄭州市乒乓球隊。

一見到鄧亞萍,李鳳朝喜歡鄧亞萍身上那種爭強好勝的氣質。同樣,李鳳朝也承受着鄧亞萍個子太矮的壓力,將鄧亞萍收留在他的門下。日後,李鳳朝成爲鄧亞萍乒乓生涯極爲重要的啓蒙教練。

因爲種種原因,剛剛成立的鄭州市隊,漂泊在風雨之中。爲了生存,惟一的辦法就是出成績。鄧亞萍剛一進隊時就感受到了這種氛圍和要求。幾個月後,鄧亞萍的乒乓天賦就漸漸顯露了出來。連續3年獨攬了少年賽的單打冠軍後,鄧亞萍引起了河南省新任女隊總教練關毅的注意。1986年初,鄧亞萍被借調到了省隊。這次借調,成爲鄧亞萍的乒乓生涯的重要轉折。

1986年4月份湖南懷化舉辦全國乒協杯比賽。這次比賽鄧亞萍和隊友合作爲河南省拿到了團體冠軍。同年底,在鄭州市舉行的全國錦標賽上,鄧亞萍代表河南隊奪得團體和個人冠軍,這一年,她僅13歲。

辯證法救了鄧亞萍

矮個子的鄧亞萍以優異成績,被河南省隊認可了。然而,省隊畢竟不是這個天才少女最終的歸宿。1986年至1987年,讓鄧亞萍儘快進入國家隊,成爲最讓教練李鳳朝牽腸掛肚的事情。

其實,13歲的鄧亞萍在全國錦標賽上力挫多名世界冠軍,奪得女單冠軍,早已引起國家隊教練員的注意,尤其看好鄧亞萍的是當時國家女隊的教練張燮林。

爲鄧亞萍進隊的事,張燮林多次會議上專門提出過,並與各位教練多次溝通。當時整個教練班子爭論得很激烈,五人中有四人不看好鄧亞萍,原因還是個頭太矮,技術上沒有發展前途。

最後還是張燮林一個充滿辯證意味的玩笑“挽救”了鄧亞萍。張燮林說:“你們認爲鄧的個子小是不利條件,也許這是她的優勢,因爲個子小,在別人看來很矮的球,她看來就是高球了,可以直接扣殺進攻。”費盡周折,鄧亞萍終於進了國家隊,但還是多了一個條件,先進國家青年隊。

或許歷經了太多的挫折,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再次讓性格堅強的鄧亞萍流下眼淚。她講過這樣一句話:“我得了這麼多冠軍,在我看來這是應該的,因爲我知道我的個子不如別人,別人允許有失敗的機會,我沒有,我只能贏,我贏了還不一定能進國家隊,更別說輸了。所以我打球兇狠,那是逼出來的。”

事後有人評價鄧亞萍的球風:鄧的球風確實兇狠、霸道,不像是女孩子打出來的球。如果不喜歡她的打球風格,是因爲不瞭解這背後鮮爲人知的故事。現在再回頭看看,那是一種王者之氣,不是狠氣、霸氣。輝煌生涯與缺憾之美“世界向你敞開了大門,因爲你有了這把鑰匙。”這句話是前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特意對鄧亞萍說的。

拼搏開創“鄧亞萍時代”

鄧亞萍從進入國青隊到進入國家隊,用了一年時間。一年之中,5次全國尖子選手比拼的隊內大循環比賽,鄧亞萍取得了4次第一,1次第二的優異成績。一年後,鄧亞萍終於進入國家隊。

訓練時,教練最常給鄧亞萍的指示不是“要練什麼”,而是“要注意休息,別練過了”。有人做過統計,鄧亞萍平均每天加練40分鐘,一年就比別人多40天[]。實際上,鄧亞萍的訓練量要超過正常運動員很多。國家女乒主教練張燮林回憶,鄧亞萍每天練球,都要帶兩雙鞋,溼了一雙再換一雙。一筐200多個的訓練用球,鄧亞萍一天要打掉十幾筐,練一組球的腳步移動,相當於跑一次400米,鄧亞萍的一堂訓練課,相當於跑一次1萬米,這還沒算上數千次的揮拍動作。她經常因爲訓練錯過吃飯的時間,很多時候,只能用方便麪對付一下。

刻苦的訓練終於換來了豐厚的回報。1988年11月,歷經磨礪的鄧亞萍終於進入中國乒乓球隊。5個月後,在第40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16歲的鄧亞萍與喬紅合作,一舉奪取了她職業生涯中的第一個世界冠軍———女子雙打世界冠軍。

1990年第十一屆北京亞運會,中國乒乓球女隊與韓國女隊爭奪女子團體金牌的鏖戰,成爲國人對鄧亞萍最深刻的記憶。決賽中,17歲的鄧亞萍在成就自己中國女乒領軍人物地位的同時,她展示出的那種與衆不同的精神氣質,也使她成爲觀衆最喜愛的體育明星。

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鄧亞萍正處於年齡、運動成績的巔峯。作爲中國隊的絕對主力,鄧亞萍無驚無險順利地拿到了巴塞羅那奧運會女子單、雙打兩枚金牌。河南省爲表彰她,分給她一套兩個單元的房子。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鄧亞萍捲土重來,又如願以償地獲得了女子單、雙打兩枚金牌。那天,薩馬蘭奇特地來到現場觀看鄧亞萍比賽,並又一次給鄧亞萍發獎。這期間,鄧亞萍連續8年排名世界女子乒乓球第一。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鄧亞萍幾乎統領了各大賽事的單、雙打冠軍,媒體稱這個時期是乒乓球的“鄧亞萍時代”。

乒壇一姐鄧亞萍的勵志故事 第2張

從不在一個地方摔倒兩次

人生總是有遺憾的,無論多麼輝煌的人生,遺憾都會佔據其中的一個位置,以缺憾之美點綴人生。在鄧亞萍的運動生涯裏,她拿過大大小小几百個冠軍,但惟獨沒有拿過混合雙打的世界冠軍;她身經百戰斬獲無數榮譽,卻也有過世乒賽淚灑哥德堡、亞運會夢斷廣島的不能承受之痛;可以說,她的對手靈光一現的卓絕表現,成就了鄧亞萍人生中不多的幾處缺憾之美。

1991年41屆世乒賽的經歷對鄧亞萍來說是難忘的。在女團決賽上,鄧亞萍1∶2意外輸給了南北朝鮮聯隊的俞順福,中國隊痛失女團金牌。失掉女團金牌的中國隊在接下來的女單比賽中面臨更加嚴峻的局勢。

賽後,鄧亞萍自己一個人跑到訓練室單練發揮失常的反手發球,整整練了一個晚上。歷史給了她將功補過的機會,在單打16進8的對手,正好是團體決賽中失手的朝鮮選手俞順福,結果對手見到鄧亞萍的反手發球就發懵。單打比賽戰勝俞順福之後,鄧亞萍一路過關斬將,殺入決賽,決賽的對手是2年前在40屆世錦賽女單比賽中,將鄧亞萍擋在8強之外的朝鮮著名運動員李粉姬。

這場決賽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重視,當時的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親臨比賽現場觀看比賽。面對2年前的老對手,鄧亞萍氣勢如虹,在精神上徹底壓倒了對手。有人在評價這場決賽時說,李粉姬打出了速度,而鄧亞萍打出了超速度。在超速度中,鄧亞萍將兒時的夢想終於變成了現實,奪取了世錦賽女子單打冠軍,也因爲這場比賽,鄧亞萍跟薩馬蘭奇主席從此結下了一段奇緣。

在鄧亞萍輸球的字典裏,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她不會第二次輸給同一個選手。外國選手中她只輸過三人:朝鮮的李粉姬、俞順福和瑞典的斯文森。但第二次和她們再相遇時,鄧亞萍都贏了回來。只有兩個人是例外,不是說沒有贏回來,是她沒有機會再次交手。一個是讓鄧亞萍沒能蟬聯三屆世界冠軍的原中國運動員井浚泓,一個是在日本廣島亞運會上的小山智麗,這個記錄在世界乒壇上鮮有。不在一個坑裏跌倒第二次,鄧亞萍做到了。

博士:中國運動員的又一突破

1997年,由於受到嚴重傷病困擾,加上王楠等年輕球員已經成熟,24歲的鄧亞萍選擇了退役。除了在乒乓球運動上的突破,她還打算在學業上突破,攻讀博士,爭取成爲中國學位最高的運動員。這一轉型,被譽爲中國運動員最成功的轉型。

運動員不僅僅能運動

對運動員而言,人生能有一個高峯就不錯,高峯一過就面臨退役,二次擇業問題也隨之擺在眼前。在中國,因文化水平基礎不好,很多運動員退役以後不得不從事老本行———選擇當教練。而不服輸的鄧亞萍,決定另闢蹊徑,從運動員最薄弱的地方入手。

“我相信普通人能做的運動員也能做到。所以我選擇了另一條路。”鄧亞萍如是說:“清華獲得學士學位、諾丁漢大學碩士畢業和取得劍橋博士,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項大滿貫。”

導師一開始對她沒有信心

1997年鄧亞萍告別了喜愛的乒壇。退役後,她邁入了清華大學的校門,開始了全新的生活。從5歲開始進行乒乓球訓練,10多歲入選到國家隊,一直到24歲退役,鄧亞萍幾乎沒有什麼文化基礎,在清華這樣集中了衆多精英的著名學府裏開始自己的新生活,困難可想而知。

但她用當年奪取世界冠軍的毅力和決心,在另一個領域開拓了被專家們稱爲“第二個奇蹟”的全新局面。1998年,在清華讀書的同時,她交叉到英國諾丁漢大學學習,時間至2001年。2002年底,鄧亞萍完成英國諾丁漢大學碩士學位的學習,並交上了《從小腳女人到奧運會冠軍》這一“中國研究”式的純英文碩士論文。這一論文,導師最終沒有改動一個字。也正是這時候,導師才透露了當年的擔憂:“收你時,不知你能不能完成。現在,你給我上了一堂很好的課。”

讀博是中國運動員的突破

2003年初,鄧亞萍回國,成爲北京奧組委市場開發部的一名工作人員。幾乎同時,她收到了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錄取通知書,研究方向是“2008奧運會對當代中國的影響”,鄧亞萍的“中國研究”又得以繼續下去了。至此,鄧亞萍成爲中國奧運冠軍中學歷最高的運動員。

鄧亞萍接受採訪時說,自己在劍橋的導師彼德·紐倫是一位世界著名經濟學家,已經研究中國經濟30餘年,深知2008年奧運會對拉動中國經濟的重要性,會有極高的經濟研究價值。導師特批她回國,邊工作,邊學習,“因爲回國不僅能爲祖國服務,也能爲論文收集第一手珍貴材料”。

而國家體育總局袁偉民局長和書記李志堅同樣鼓勵鄧亞萍繼續學習。他們認爲,這已經不是鄧亞萍個人的事,中國運動員讀到博士的不多,能拿到國外知名大學博士學位的更少,鄧亞萍不僅在乒壇上,在學業上同樣是中國運動員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