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錄勵志 > 正能量語錄 > 2021高考滿分作文優秀範文素材摘抄

2021高考滿分作文優秀範文素材摘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55K 次

導語:陌上的山花已開了無數次,我看見你青青的竹杖,你的芒鞋,煙雨之後你淋溼了的蓑衣。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2021高考滿分作文優秀範文素材,希望大家喜歡

2021高考滿分作文優秀範文素材摘抄

篇一:

滴水成海,星火燎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每當讀到這些句子,一種景象就會閃現於眼前——

滴水成海,_恣肆;星火燎原,如火如荼。

大家都知道“水滴石穿”這個成語,也都知道“一屋不掃,何掃天下”的故事。這其中蘊含着一個哲理:量變到一定程度就會引起質變。

一個乞丐躺在路邊,前行的人誰也沒有注意,即使有人看見了,也沒有激發“惻隱之心”而繼續前行;而當一個人好奇或者關懷地去看乞丐時,奇蹟就發生了,周圍的人就都會慢慢地圍上來,由一個人變成十幾個、幾十個、百十來個,以至於無數;人們的行爲也就逐漸由原來的好奇、關懷演變成一種大範圍內的良好社會風氣,於是量變引起了質變。

“大行不顧,大禮不辭小讓。”是的,在劉邦想方設法逃離項羽軍營的那一刻,這種做法無疑是正確的、科學的,但是這句話所闡釋的原則放到事物發展演變規律方面來看,就錯了。我們不可能設想,爲了幹大事而不顧小節,而且是錯誤乃至危害社會的小節。假如小孩從小就養成一些壞習慣,而大人卻不去管教,他可能會一直這樣發展下去,以致於由“小惡”發展成“大惡”,最終陷於違法犯罪的泥潭。由此看來,人的成長,社會風氣的養成,“細謹”還是要“顧”的,“小讓”也還是要“辭”的。

積少成多,集腋成裘,小改變會成爲大轉變。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這個道理體現得更爲明顯。一位同學學習成績一般,他也不在意,但當老師諄諄教導之後,他痛定思痛,決定振作精神,改弦更張。於是乎,每天學到12點,把當天所學的知識一字不漏地弄通弄懂弄透。就這樣一天天地堅持堅持再堅持,終於他由班上的40名漸漸升至29名,最後一躍而爲第五名,老師、同學、家長都對他刮目相看。直至在高考中,他居然考上了重點院校,真是令人匪夷所思,令人爲之感嘆!這不就是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就一定會發生質變的典型事例嗎?如果沒有這位同學一天天的努力,沒有他不斷的改變自己,怎麼會有高考中取得的“大轉變”呢?

萬丈高樓平地起,如果沒有一塊塊磚石壘砌,怎會有“高樓入雲端”的壯麗景象?無垠荒漠,如果離開了一粒粒沙子,又怎能綿延無盡?大海浩渺無邊,如果沒有一顆顆水滴,又怎會永不幹涸?……讓我們重視“細小”吧,沒有一個個“細小”的累積,又怎麼會有“宏大”產生?

讓我們永遠牢記:滴水能成海,星火可燎原!

篇二:

不甘沉默

人言:“沉默是金。”意爲不常說話的人常常能取得成功,所以在一些人們的觀念中沉默是一種美德,是一個人沉穩內斂的表現。而在現實生活中沉默似乎成爲一些人逃避一些問題的慣用方法,他們認爲我不說我不問,事情就可以這樣過去。而事實真的如此嗎?由黃渤主演的《記憶大師》中,那位犯罪的警官讓我印象深刻,他因爲小時候長期目睹母親被父親家暴而發生了心理扭曲,最終殺了人。有些網友將矛頭指向兇手的父親家暴致使孩子犯罪,而我認爲那位母親有更大的責任,面對傷害她選擇沉默選擇懦弱,最後不僅害了自己,還斷送了孩子的一生。所以說,你所認爲的沉默並不能爲你解決什麼,有些事情,我們不甘沉默。

一開始聽見莫言的名字,不禁感到疑惑,一個作家爲什麼會取與自己職業完全相反的名字。莫言在斯坦福大學發表的一篇演講中提到過,成人社會,他在放牛時養成了愛說話,特別是愛說真話的毛病,給家人帶來了不少的麻煩。他的母親曾痛苦的勸告他少說話,莫言當時被母親感動的鼻酸眼熱,所以在寫作生涯開始時爲自己取了“莫言”這個筆名,然而事實證明他一句話也沒少說,並且還經常在一些莊嚴的場合說出真話來。他還將真話寫入文章,爲此他得罪了不少文壇上的人和一些讀者,但正如他在《生死疲勞》中所寫的那樣:“哪怕只有一個讀者我也要這樣寫。”他讓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作家不甘沉默,承擔起揭露社會黑暗的勇氣,正如他所說,文學不是頌歌,他用他的悲憫情懷溫暖着社會底層階級的人民。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我覺得魯迅先生的這句話形容崔永元再合適不過了。崔永元的話我們都是知道的,無論是娛樂圈的大明星還是社會上的小市民,都逃不過他的那張嘴,就連周立波的婚禮他都沒放過。他曾在周立波的婚禮上這樣調侃道;“我一點都不崇拜你,我其實最崇拜的是你的母親,她是怎麼樣在沒有警察的情況下,把你培養出來的。”隨後他又轉向周立波的妻子吳潔問道:”你知道應該用哪四個字來形容你嗎?叫一時糊塗。”周立波聽後臉就綠了,但是敢怒不敢言[]。

所以,一個有思想又不甘沉默的人,纔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

篇三:

有個體意識,也要有全局觀念

在今日中國的現實語境下談全局觀念,很容易招來拍磚乃至譏笑。一個傳統上如此重視集體歸屬感的羣體,又剛從“狠鬥私字一閃念”的年代走出來不遠,很多人還沉浸在對“無我”的反思之中。追求個性的張揚,強調多元與多樣,思想的鬆綁,彷彿纔剛剛開始。有什麼必要在肯定個體意識的同時,強調全局觀念的“也要”?

這正是社會治理的複雜性所在。

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沒有哪種觀念像個體意識與利益訴求一樣,如此席捲人心。從“主觀爲自己,客觀爲他人”到“我的地盤我做主”,從“言利未必非君子”到“無利不起早”,個人利益已經成爲很多人處理社會關係的出發點。或含蓄或直白,或溫和或激烈,對個體的強調,迅速在社會價值譜系中全線展開。

觀念的演進,源自奔流的實踐。個體意識勃興的背後,是告別計劃經濟、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進程。明確的權利主體和利益邊界,是市場經濟和法治社會的內在要求。“凡是涉及羣衆切身利益的決策都要充分聽取羣衆意見,凡是損害羣衆利益的做法都要堅決防止和糾正”,也正是因爲對個體利益的尊重,中國的改革和發展才贏得了億萬人發自內心的推動。只有集體沒有個體的時代一去不返。

然而,“全局”從來不會因爲對“個體”的強調就不復存在。辯證法的偉大在於,它永遠提醒我們認識到問題的另一面。垃圾焚燒廠建在你這裏不行,建在我這裏也不行,但它總要建在一個地方,否則必然是垃圾圍城;修橋修路修車站,拆你的房子不行,動我的奶酪不許,但它不可能修在空中,除非大家都不過橋不走路不出遠門。一邊抱怨霧霾遮天,一邊不願安步當車節能減排;一面痛罵就醫難買房貴,一面又都想掛專家號住豪宅,這樣的“通吃心態”,不止是在初級階段的中國行不通,在這個世界上的其他任何地方,恐怕也都會碰壁。

一切都讓個人聽命於集體,強調個人爲“全局”無條件犧牲確屬苛求;但“我滿足了,纔是公平,我滿意了,才叫正義”,肯定也非理性。如果每個人都想着一己之私的最大化,完全以自身的感受衡量社會進步,“各私其私,絕無國民同體之概念”,不僅難以發育出良好的社會,也難以長久維持個體的利益。

中國社會已經進入利益多元的時代。如果我們承認權利和利益的多元多樣,歡呼由此帶來的文明進步,那麼也必須承認這樣的事實:不同的利益都要尊重,個體與整體必須協調。近年來,無論是地鐵禁食的爭議,小區文明養犬的討論,還是公共場所禁菸引發的熱議,一系列公共事件無不提醒我們,個體行爲並非是可以肆意奔突的河流,權利是有邊界的。正如諺語所說,你揮舞拳頭的權利止於我的鼻尖。懂得不同主體的妥協溝通,才能形成多元共存的利益格局。

社會的發展,將個體的尊嚴和福利推上了空前的高度,但也要看到,超乎歷史條件和時代環境的個人主張,可能成爲國家之痛。對“從搖籃到墳墓”高福利制度的過度追求,讓歐洲國家掉入高成本、高稅收的陷阱,社會危機由此而生。同樣地,在中國進入快速城鎮化的當下,要求取消所有城鄉差別,在教育、醫療、戶籍制度等方面實現絕對的均等化,不僅是脫離歷史的,也是超越時代的。

從世界範圍來看,20世紀以後,傳統的權利概念經歷了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即絕對的、排他的權利須受到某種限制,以服從公共利益的需要。這個過程也是作爲個體的公民重新進入社會的過程,是意識到權利之上還有社會責任的過程。無視他人權利和社會整體利益,脫離時代的語境,抽象的權利只能在現實中逐漸風乾。

不要總讓“個體”與“全局”彼此排斥、互相追尾,不要總將對“全局”的考量,放在“個體”的對立面上。標籤盛行的地方,理性容易枯萎;思維陷入絕對時,真理即成謬誤。如果說,個體意識和權利意識的覺醒,只是公民意識成熟的第一步,那麼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還需要每一個人更多秉持目光四射的全局觀念,更多承擔力所能及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