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錄勵志 > 語錄勵志 > 打造公司企業文化之我見

打造公司企業文化之我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2K 次

  公司領導:

打造公司企業文化之我見

  您好!

  在筆談之前,我要說一點,對於說與不說,我一直是有顧慮的。中國人做人講究含蓄和謙遜,講究中庸之道,講究安份守己。我常常不經意地就背離了這些原則,因此與周圍的人常顯得格格不入。

  我作爲公司一個最基層的小員工,而您作爲公司的最高決策人,我給您寫信有些魯莽。但我一直有這樣一個信念:人的高貴、貧賤,不是金錢和現實社會地位所決定的,它是由人的品格所決定的。就我自身而言,品性的基調是善良和純真,沒有成功的事業,但在精神上的追求卻不低俗。在人品修爲上,雖不能獨善其身,但願意、甚至渴望從善如流,這是我將自己和您放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傾心交談的理由

  我們公司走廊裏有一個宣傳欄,上面貼了您對打造公司企業文化的幾點要求。我對您的報告匆匆瞥了一眼,上面長篇大論的概括性論述,我無法記住,但我深深地記住了“存善去惡”這個詞。我想講的話,有點理不出頭緒,我想就您說的“存善去惡”和我提到的“受委屈”談起。

  “存善去惡”是一個傳統的道德行爲標準,這句話放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環境,不同的需求,可以衍生出好多不同的行爲標準。對於公司而言,一切有利於公司整體利益和發展的行爲就是“善”,而一切從自己的個人利益爲出發點,而不顧慮公司長遠的整體利益就是“惡”。“存善去惡”是企業文化服務於企業的精髓所在。我這裏所說的“惡”,不是指公司哪一個幹部,哪一個職工,而是那種“惡”的環境,讓一個希望“從善”的員工的心境受憋、受氣。

  記得剛到總部時,裝訂工段非常混亂,每個人都可以毫不忌諱的爲自己的個人利益理直氣壯的混戰。爲了多掙錢、少罰款,大家碰見好料就搶,碰見“就半頭”就推,籠絡組長、質檢,將不是壞片,但難以理順的合片大捆地往壞片裏頭扔。素質好的員工碰見這樣的行爲,一般採取忍讓的態度,而我不行,我看見這樣的就控制不住想去說,去鬥爭。有時候,不關自己的事,也喜歡直言、多嘴,結果,許多“精明”的人都以怪異和排斥的眼光看我。我有一肚子的建議,比如改變抽檢方式,將壞片也納入檢查範圍,公平分料等不敢說,只能偷偷寫了一封不敢署名的建議信,趁大家不在的時候,偷偷放在生產部經理的辦公桌上。但最終我的直言不諱還是惹惱了當時的組長,一種主體的環境孤立我、排斥我,我選擇了回分公司,一是想兒子,但最重要的是無法在那種環境裏呆下去。本來我“獨善其身”的行爲就不夠,再加上那種“惡”的環境,我只能逃避。回到分公司,境況依然如此,我很想隨大流,努力捍衛自己的利益就好,但碰見一些非常不好的現象,還是忍不住想說,要去建議。我遭到了一股更強大的排斥力,如果不是家庭和生活壓力使然,那時候我就已經離開公司了。我再次的提起這些,不是說我怎麼高尚,怎麼委屈。我想說的是一種無法讓“善”生存,或者是扼制它發芽的環境,現在這種環境,這種現象,在層層管理和壓力之下,已沉澱下來,但它並沒有消失,只是不再那麼公然張揚罷了。其他部門我不瞭解,但我猜這種情況也存在,只是沒有一個如我這般無工作和社會經驗的“楞頭青”罷了,這其中滋味,一言難盡。總之,一句話,您的一句“存善去惡”是引起我說的強烈慾望的誘因。

  “存善去惡”人是載體,大奸大惡和大善的人都非常少,人的善行、惡行大多隨環境而定,大家都這樣,我就這樣,有時候,集體性的惡就不算是惡,和它對立的“善”反倒被看成“惡”。公司想要有一個“存善去惡”的風氣,首選要培養一個讓“善”成爲主流的環境。

  公司在走向市場中逐步成熟了,較之以前有了很大改變,但這種改變多是生存和金錢的壓力使然。當前,我們公司的大多數員工,工作目的就是取得相應的報酬,很少有人把它當作一項自己熱愛的事業來做。誠然,現在是一個物質時代,但對於企業來講,金錢不是萬能的,它只能是一種被動的誘惑力和壓力,無法穿透員工的靈魂,讓員工的精神和思想素質昇華,從而無法保證讓每個員工積極主動、充滿情感、充滿創造性地去完成他的工作。這樣的狀況無法讓企業擁有理想的強大吸引力、凝聚力和朝氣蓬勃的活力。單純的金錢驅動,無法去營造一個“善”的環境和氛圍。

  您現在大力提倡企業文化,迫切希望提高公司的整體素質,就我的個人觀察,我們公司內部有三個缺點需要企業文化的深入觸及。

  首先,我覺得我們公司的員工普遍缺乏一種主人翁的意識,一種公司即我家、一草一木都愛它的精神,上層沒有人提及,基層員工只在乎自己得了多少報酬,自己的個人利益有沒有受損,要是哪個員工敢喊出來:“大家應爲公司多想一想”,所遭遇的一定是譏笑和排斥。在這個金錢的時代,主人翁精神、集體主義思想好像已是塵封的、毫無意義的老古董了,但在“南街村”它卻大放光芒,形成了特有的“南街村”現象。現在許多企業大講團隊精神,其實就是主人翁精神、集體主義思想的時代翻版,它比團隊精神更具體,更有跡可尋。

  另外一個,公司有一種看不見、但大家都心照不宣的風氣,那就是從幹部到員工,大家都看領導的臉色辦事,或被動執行任務,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各人只要能保住自己的位置和飯碗就萬事大吉了,大家一般對上採取“媚”的態度,對同事和下級採取儘量不得罪的態度。這看上去很正常,整個社會都是這麼一種風氣,沒什麼不對,但對企業整體而言,它是一種腐朽的封建“惡”思想。這樣一種消極思想的存在,直接造成的後果就是企業發展的重擔全落在幾個決策人的頭上,甚至是一個決策人的頭上。領導壓力大不大,擔子重不重,姑且不說它,中國民間講“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毛澤東講“羣策羣力”,老外不講這些,但國外知名企業依靠基層集體智慧走出困境或實現飛越的例子,翻翻雜誌,比比皆是。而我們企業存在的這樣一種風氣,等於抹殺了集體的智慧和創造力。

  第三個,我想說的是我們公司的幹羣之間好像隔着一道鴻溝,在公司只要你略爲觀察就會發現,搞生產的基層員工走在一起,脫產的辦公室人員走在一起,幹部而且往往是平級幹部走在一起。交往、交流、互助互愛、互相理解等好像只存在於某種即定的“等級”之間。您提倡幹部能上能下,意在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但在下面,如果有人上調了,就會有人議論:“哇!他搞好了!如果有人下調,或從辦公室到基層,大家就會說:“哦?他怎麼垮下來了?沒有人會這樣評價一個人:“他是一個非常敬業的、值得尊敬的人。”或者說:“他就是在混時間,整天干不出什麼事來。”在公司,有時候,職務和地位是凌駕于思想道德和行爲道德之上的。高層的高高在上,只在意上級的肯定,其工作上的缺陷只能由上級改正,對下面基層員工的意見不會有更多的注意。而基層一級的員工實際的工作經驗和心得,往往比上級提出的觀點更實際、更準確。幹羣之間的實際概念就是:幹部就是管理和約束下級的,幹部在某些員工眼裏,甚至只是監工,他們只會讓員工按幹部的指示辦事,而不去考慮這項工作該如何做效果更好,效率更高,這樣一種看不見的積垢,雖無傷大雅,但非常消極。經典的延安文化是建立在一個互助互愛、沒有階級觀念、大家都是兄弟姐妹、在爲同一項事業、同一個目標而各盡其能的概念上的,它讓清貧的延安充滿了活力和吸引力。公司是否也應在一個平等的基礎上,在全體員工之間形成這樣一個概念:公司的崗位沒有高下之分,公司的每個崗位都一樣重要,公司的幹部只是基層員工和企業高層溝通、融合的橋樑;公司的人沒有高下之分,每一個認真工作、並以他的工作爲榮的員工都值得推崇和尊敬。從而調動起每一個員工的工作熱情。

  公司的文化基調是一個本土企業,本土文化。本土的企業文化有它的劣勢,但也有它的優勢。其劣勢在於企業員工往往目光短淺,安於現狀,沒有危機感,缺乏上進心,個人情感有時會干擾企業制度和法規的執行。企業整體發展計劃中的一些作爲有時甚至屈服於個人情感,但它也有員工思想安定,便於掌控,統一指揮,員工更容易對企業產生出一種脣齒相依、同甘共苦的情感的這樣一種優勢。優、劣勢可以轉化,關鍵在於揚長避短,量體裁衣。企業文化的形成以及是否能起到潛移默化、提高員工整體素質的作用,除了上層的提倡和指揮,更需要大批思想和文化素質比較高的人才來執行。像我們這種本土企業,除了竭力引進人才,是否也應該傾力打造內部人才。我覺得人才的理念不應該僅僅是高文憑,只要他具備一個崗位所需的比較高的實際技能,有良好的思想素質,他就是企業所需的好人才。只要XX公司有一種適宜的環境,有一種激勵人人奮發向上的氛圍,人人都可以成爲自己崗位上的人才。所謂頑石糞土皆有價值,企業文化可以打造人才,吸引人才,人才反過來又可以推動和發揚企業文化;如果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水到自然渠成。

  在公司您有絕對的影響力,而且您是一位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公司發展上、並可以中肯地對待每一個員工真誠意見的領導。我的個人看法即便是流於偏激、尖銳,您也能包容,而就我個人而言,在諸葛亮和郭奉孝兩個文治奇才的做人做事上,我更喜歡郭奉孝。以上種種,成了我不想後果、越級上書的行動。

  工作之餘,慌忙塗鴉,字跡潦草,行文無序,讓您見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