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錄勵志 > 經典語錄 > 食而知味,《舌尖上的中國》經典臺詞

食而知味,《舌尖上的中國》經典臺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6.71K 次

食而知味,《舌尖上的中國》經典臺詞

食而知味,《舌尖上的中國》經典臺詞

導語:三餐這個話題是人們心目中最普通平常的飲食,經過舌尖上的中國的詮釋,讓這個三餐變得更加充滿了內涵。本站的小編整理了舌尖上的中國經典解說詞,希望對你有幫助。

食而知味,《舌尖上的中國》經典臺詞

1.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富戲劇性的自然景觀!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線。這種地理跨度有助於物種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這樣多潛在的食物原材料。爲了得到這份自然的饋贈!人們採集!撿拾!挖掘!捕撈。

2. “鮮”是隻有中國人才懂得並孜孜以求的特殊的味覺體驗。全世界只有中文才能闡釋“鮮味”的全部涵義。然而所謂闡釋,並不重在定義,更多的還是感受。“鮮”既在“五味”之內,又超越了“五味”,成爲中國飲食最平常但又最玄妙的一種境界。

3. 秀風景,秀美食,秀工作,秀恩愛,秀孩子。打開人人微博朋友圈,似乎都是大家過的都很好。

4. 在中文裏,'火候'一詞的使用並不侷限在廚房,更能用來評價處世的修養,以及爲人的境界

5.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飲一啄飽蘸苦辣酸甜。

6. 做美食就像做人,必須真材實食料,還要去雜選優。精心烹飪纔會成爲美味佳餚。

7. 匠人創造歷史,文人記錄歷史。

8. 越是彌足珍貴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無奇,辛苦勞作給全身心帶來的幸福,從來也是如此。

9. 每個城市都有不一樣的街景,不一樣的美食,不過,沒有你的身影,似乎都一樣。

10. 世事變遷、人心進退!人們,越是在水泥森林裏久居,越嚮往迴歸農耕生活。

11. 大多數美食,都是不同食材組合碰撞產生的裂變性奇觀。若以人情世故來看食材的相逢,有的是讓人叫絕的天作之合,有的是叫人動容的邂逅偶遇,有的是令人擊節的相見恨晚。

12.  歷史對於旁觀者是一段故事,對於親歷者是切身的喜悅和感傷。

13. 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

14. 久居緊張喧鬧的都市,另一些人選擇逃離,找尋心目中的簡單快樂。 擺脫庸俗成功學的困擾,逃離都市,大理,成了許多異鄉人的理想居住地,新移民來自天南地北,感受田園之美的同時,他們也總有新奇的自我發現。

15. ;今天當我們有權遠離自然!享受美食的時候!最應該感謝的是這些通過勞動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們。

16. 不管是否情願,生活總在催促我們邁步向前。人們整裝,啓程,跋涉,落腳,停在哪裏,哪裏就會燃氣竈火。

17. 東方和西方,江南和塞北,人的遷徙促成了食物的相逢,食物的離合見證了人的聚散。然而,究竟是人改變了食物,還是食物改變了人?餐桌邊的一蔬一飯,舌尖上的一飲一啄,總會爲我們津津有味地一一道來。

18. 人類組織家庭,原因之一,就是爲了更合理地生產和分配食物。正是這些人間煙火,讓家庭組織更加緊密。儘管千門萬戶的家常美味各不相同,但有位作家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19. 上有廟堂之高,下有江湖之遠。

20. 鹹的味覺來自鹽。在中國菜裏,鹽更重要的使命,是調出食物本身固有的味道,改善某種肌體的質地。在中國的烹飪辭典裏,鹽是百味之首。

21. 母親把味覺深植在孩子的記憶中,這是不自覺的本能。這些種子一旦生根、發芽,即使走得再遠,熟悉的味道也會提醒孩子,家的方向。

22. 與西方“菜生而鮮,食分而餐”的飲食傳統文化相比,中國的菜餚更講究色、香、味、形、器。而在這一系列意境的追逐中,中國的廚師個個都像魔術大師,都能把“水火交攻”的把戲玩到如火純青的地步,這是8000年來的修煉。我們也在這漫長的過程中經歷了煮、蒸、炒三次重要的飛躍,他們共同的本質無非是水火關係的調控,而至今世界上懂得蒸菜和炒菜的民族也僅此一家[]。

23. 品位美食,而不是品位菜單,燒一鍋好菜,也絕不是燒錢。

24. 儘管一日三餐,幾乎成爲人類共同的飲食制度,同樣的飯食在中國,卻變幻出不同的生活節奏,塑造出各異的人生感受。

25. 鮮鯽食絲膾,香芹碧澗羹;蜀酒濃無敵,江魚美可求。

26. 當今的中國,每座城市外表都很接近。唯有空氣中瀰漫的味道和飲食習慣,能成爲區別於其他地方的標籤。湖南菜香辣,“香”主要來自油脂。在今天,無論再多理論申明油脂過量的危害,中國人依然離不開那特有的脆爽口感。油脂的運用,是中國人對烹飪方法的莫大貢獻。

27.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

28. 舟山到上海的鮑魚,珠海到成都的石斑,廣西到北京的蔬菜,昆明到新疆的菌類,今天的物流和今人的胃口,大大加快了食材遷徙的速度,路途之上,行色匆匆的已經不止是人,食物也在傳播流轉,聚散之間,衍化出不同的形態和風味。這口大鍋,當地人稱作鏊子,加工的是山東標誌性的主食——煎餅。

29. 稻花魚去內臟,在竈上擺放整齊,用微弱的炭火燻烤一夜,現在需要藉助空氣和風的力量,風乾與發酵,將共同製造出特殊的風味,糯米佈滿菌絲,黴菌產生的各種酶,使澱粉水解成糖,最終得到爽口的酸甜。甜米混合鹽和辣椒,一同塞進魚腹中,稻花魚可以直接吃,也適合蒸或油炸,不管用哪種做法,都蓋不住醃魚和糯米造就的迷人酸甜。

30. 秋日的清晨,古老的呼蘭河水流過原野,它發源於小興安嶺,蜿蜒曲折地注入松花江

31. 在與世隔絕的大森林裏,甜食非常難得。甜是人最簡單、最初始的美食體驗。

32. 東門買彘骨,醢醬點橙薤。蒸雞最知名,美不數魚鱉。

33. 這味道不僅是兒時的記憶,更是塵封的故鄉.

34. 如今,在幾乎所有的傳統手工食品都已經被放到了工業化流水線上被複制的今天,中國人,這個全世界最重視家庭觀念的的羣體,依然在一年又一年地重複着同樣的故事。

35. 絲娃娃是貴陽女孩兒的最愛,燙麪烙熟,個頭小,卻能裝下20種素菜和4勺蘸水

36. 多麼希望你是一道美食,我做一個真空的盒子,將你永遠在我心中保鮮,誰也不行,你是我的獨家記憶。

37. 時間和精力,全部留給了下一代,然而隨着知識日新月異,不少家長能做的,就是照顧孩子的日常起居。

38. 時繞麥田求野薺,強爲僧舍煮山羹。

39. 時間是食物的摯友,時間也是食物的死敵。爲了保存食物,我們擁有了多種多樣的現代科技化方式,然而醃臘、風乾、糟醉和煙燻等等古老的方法,在保鮮之餘,也意外地讓我們獲得了與鮮食截然不同、有時甚至更加醇厚鮮美的味道。時至今日,這些被時間二次製造出來的食物,依然影響着中國人的日常飲食,並且蘊藏着中華民族對於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種特殊的感觸。

40. 一日三餐,浸透着青春和汗水。

41. 多寡隨意,豐儉由人。

42. 這是鉅變的中國,人和食物,比任何時候走的更快。無論他們的腳步怎樣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歡,來的有多麼不由自主,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獨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43. 山暖已無梅可折,江清獨有蟹堪持。

44.     家,生命開始的地方,人的一生走在回家的路上。在同一屋檐下,他們生火、做飯,用食物凝聚家庭,慰藉家人。平淡無奇的鍋碗瓢盆裏,盛滿了中國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國式倫理。人們成長、相愛、別離、團聚。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45. 如同傳授母語,母親把味覺深植在孩子記憶中,這是不自覺的本能,這些種子一旦生根、發芽,即使走的再遠,熟悉的味道也會提醒孩子,家的方向。

46. 不是所有的祕境都隱藏在崇山峻嶺的**地,繁華都市,也有不爲人知的祕境,露天的滾油旺火,深竈鐵鍋,烹炒出濃香四溢的街頭料理。鮮蝦雲吞,手工竹昇面,牛筋軟糯,蝦子清鮮,厚實的味道,深刻進這片社區斑駁的歲月。頑強的味覺記憶召喚人們,一路追隨。

47. 無論腳步走多遠,在人的腦海中,只有故鄉的味道熟悉而頑固,它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一頭鎖定了千里之外的異地,另一頭則永遠牽絆着,記憶深處的故鄉。

48. 獨居的老人也要犒勞一下自己,越是彌足珍貴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白無奇。辛苦的勞作,給全身心帶來的那種幸福,從來也是如此。

49. 一條黃浦江,見證了上海的成長,在這座城市中西雜糅,包容開放的味覺歷史中,有一種滋味,出身低微,卻自成一家,在演變中,不因各方衝擊而消失,反倒越來越清晰強大,這就是本幫菜,它奠定了這座城市的味覺之本。

50. 兩廣人對一碗糖水的評價,一個字甜,指味道,另一個字潤,指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