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錄勵志 > 經典語錄 > 楊絳:林奶奶

楊絳:林奶奶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31K 次

楊絳:林奶奶

楊絳:林奶奶

林奶奶小我三歲。文化大革命的第二年,她忽然到我家打門,問我用不用人。我說:“不請人了,家務事自己都能幹。”她嘆氣說:“您自己都能,可我們吃什麼飯呀?”她介紹自己是“給家家兒洗衣服的”。我就請她每星期來洗一次衣服。當時大家對保姆有戒心。有人只因爲保姆的一張大字報就給揪出來掃街。林奶奶大大咧咧地不理紅衛兵的茬兒。她不肯胡說東家的壞話,大嚷:“那哪兒成?我不能瞎說呀!”許多人家不敢找保姆,就請林奶奶去做零工。

我問林奶奶:“幹嗎幫那麼多人家?集中兩三家,活兒不輕省些嗎?”她說做零工“活着些”。這就是說:自由些,或主動些;幹活兒瞧她高興,不合意可以不幹。比如說吧,某太太特難伺候,氣得林奶奶當場左右開弓,打了自己兩個嘴巴子。這倒像舊式婦女不能打妯娌孩子的屁股,就打自己孩子的屁股。據說,那位太太曾在林奶奶幹活兒的時候把鍾撥慢“十好幾分鐘”(林奶奶是論時記工資的),和這種太太打什麼交道呢!林奶奶幹了這一行,受委屈是家常便飯,她一般是吃在肚裏就罷了,並不隨便告訴人。她有原則:不搬嘴弄舌。

她倒是不怕沒有主顧,因爲她幹活兒認真,衣服洗得乾淨;如果經手買什麼東西,分文也不肯占人家的便宜。也許她稱得上“清介”“耿直”等美名,不過這種詞兒一般不用在渺小的人物身上。人家只說她“人靠得住,脾氣可倔”。

她天天哈着腰坐在小矮凳上洗衣,一年來,一年去,背漸漸地彎得直不起來,不到六十已經駝背,身上雖瘦,肚皮卻大,其實那是徒有其表。只要掀開她的大襟,就知道衣下鼓鼓囊囊一大嘟嚕是倒垂的褲腰。一重重的衣服都有小襟,小襟上都釘着口袋,一個、兩個或三個:上一個,下一個,反面再一個,大小不等,顏色各異。衣袋深處裝着她的家當:布票,糧票,油票,一角二角或一元二元或五元十元的錢。她分別放開,當然都有計較。我若給她些什麼,得在她的袋口別上一兩隻大別針,或三隻小的,才保住東西不往外掉。

我曾問起她家的情況。她的丈夫早死了,她是青年守寡的。她伺候了婆婆好多年,聽口氣,對婆婆很有情意。她有一子一女,都已成家。她把兒子栽培到高中畢業。女兒呢,據說是“他嫂子的,四歲沒了媽,吃我的奶”。死了的嫂子大概是她的妯娌。她另外還有嫂子,她曾託那嫂子給我做過一雙棉鞋。

林奶奶得意揚揚抱了那雙棉鞋來送我,一再強調鞋子是按着我的腳寸特製的。我恍惚記起她哄我讓她量過腳寸,可是那雙棉鞋顯然是男鞋的尺碼。我謝了她,領下禮物,就讓給默存穿。想不到非但他穿不下,連阿圓都穿不下。我自己一試,恰恰一腳穿上,正是按着我的腳寸特製的呢!那位嫂子準也按着林奶奶的囑咐,把棉花絮得厚厚的,比平常的棉鞋厚三五倍不止。簇新的白布包得厚厚的,用麻線納得密密麻麻,比牛皮底還硬。我雙腳穿上新鞋,就像猩猩穿上木屐,行動不得;穩重地站着,兩腳和大象的腳一樣肥碩。

林奶奶老家在郊區,她在城裏做零工,活兒重些,工錢卻多。她多年省吃儉用,攢下錢在城裏置了一所房子,花了一二千塊錢呢。恰逢文化大革命,林奶奶趕緊把房“獻”了。她深悔置房子“千不該、萬不該”,卻倒眉倒眼地笑着用中間三個指頭點着胸口說:“我成了地主資本家!我!我!”我說:“放心,房子早晚會還給你,至少折了價還。”我問她:“你想‘吃瓦片兒’(依靠出租房屋生活)嗎?”她不搭理,只說“您不懂”,她自有她的道理。

我從幹校回來,房管處已經把她置的那所房子拆掉,另賠了一間房給她——新蓋的,很小,我去看過,裏面還有個自來水龍頭,只是沒有下水道。林奶奶指着窗外的院子和旁邊兩間房說:“他住那邊。”“他”指拆房子又蓋房子的人,好像是個管房子的,林奶奶稱爲“街坊”。她指着“街坊”門前大堆木材說:“那是我的,都給他偷了。”她和“街坊”爲那堆木材成了冤家。所以林奶奶不走前院,卻從自己房間直通街道的小門出入。

她曾邀一個親戚同住,彼此照顧。這就是林奶奶的長遠打算。她和我講:“死倒不怕,”——吃苦受累當然也不怕,她一輩子不就是吃苦受累嗎——“我就怕老來病了,半死不活,給撂在炕上,叫人沒人理,叫天天不應。我眼看着兩代親人受這個罪了……人說‘長病沒有孝子’……孝子都不行呢……”她不說自己沒有孝子,只嘆氣說“還是女兒好”。不過在她心目中,女兒當然也不能充孝子。

她和那個親戚相處得不錯,只是房間太小,兩人住太擠。她屋裏堆着許多破破爛爛的東西,還擺着一大排花盆——林奶奶愛養花,破瓷盆、破瓦盆裏都種着鮮花。那個親戚住了些時候走了,我懷疑她不過是圖方便,難道她真打算老來和林奶奶做伴兒?

那年冬天,林奶奶穿着個破皮背心到我家來,要把皮背心寄放在我家。我說:“這天氣,正是穿皮背心的時候,藏起來幹嗎?”她說:“怕被人偷了。”我知道她指誰,忍不住說道:“別神經了,誰要你這件破背心呀!”她氣呼呼地忍了一會,咕噥說:“別人我還不放心呢。”我聽了忽然聰明起來。我說:“哦,林奶奶,裏面藏着寶吧?”她有氣,可也笑了,還帶幾分被人識破的不好意思。我說:“難怪你這件背心鼓鼓囊囊的。把你的寶貝掏出來給我,背心你穿上,不好嗎?”她大爲高興,立即要了一把剪刀,拆開背心,從皮板子上揭下一張張存款單。我把存單的賬號、款項、存期等一一登記,封成一包,藏在她認爲最妥當的地方。林奶奶切切叮囑我別告訴人,她穿上背心,放心滿意而去。

可是日常和仇人做街坊,林奶奶總是放心不下。她不知怎麼丟失了二十塊錢,懷疑“街坊”偷了。也許她對誰說了什麼話,或是在自己屋裏嘟嚷,給“街坊”知道了。那“街坊”大清早等候林奶奶出門,趕上去狠狠的打了她兩巴掌,騎車跑了。林奶奶氣得幾乎發瘋。我雖然安慰了她,卻埋怨她說,“準是你上廁所掉茅坑裏了,怎能平白冤人家偷你的錢呢?”林奶奶信我的話,點頭說:“大概是掉茅坑裏了。”她是個孤獨的人,多心眼兒當然難免。

我的舊保姆回北京後,林奶奶已不在我家洗衣,不過常來我家作客。她捱了那兩下耳光,也許覺得孤身住在城裏不是個了局。她換了調子,說自己的“兒子好了”。連着幾年,她爲兒子買磚、買瓦、買木材,爲他蓋新屋。是她兒子因爲要蓋新屋,所以“好了”;還是因爲他“好了”,所以林奶奶要爲他蓋新屋?外人很難分辨,反正是同一回事吧?我只說:“林奶奶,你還要蓋房子啊?”她向我解釋:“老來總得有個窩兒呀。”她有心眼兒,早和兒子講明:新房子的套間——預定她住的一間,得另開一門,這樣呢,她單獨有個出入的門,將來病倒在炕上,村裏的親戚朋友經常能去看看她,她的錢反正存在妥當的地方呢,她不至於落在兒子、媳婦手裏。

一天晚上,林奶奶忽來看我,說:“明兒一早要下鄉和兒子吵架去”。她有一二百元銀行存單,她兒子不讓取錢。兒子是公社會計,取錢得經他的手。我教林奶奶試到城裏儲蓄所去轉期,因爲郊區的儲蓄所同屬北京市。我爲她策劃了半天,她才支支吾吾吐出真情。原來新房子已經蓋好了。她講明要另開一門,她兒子卻不肯爲她另開一門。她這回不是去撈回那一二百塊錢,卻是借這筆錢逼兒子在新牆上開個門。我問:“你兒子肯嗎?”她說:“他就是不肯!”我說,“那麼,你老來還和他同住?”她發狠說,“非要他開那個門不可。”我再三勸她別再白慪氣,她嘴裏答應,可是顯然早已打定主意。

她回鄉去和兒子大吵,給兒媳婦推倒在地,騎在她身上狠狠地揍了一頓,聽說腰都打折了。不過這都只是傳聞。林奶奶見了我一句沒說,因爲不敢承認自己沒聽我的話。她只告訴我經公社調停,撈回了那一小筆存款。我見她沒打傷,也就沒問。林奶奶的背越來越駝,幹活兒也沒多少力氣了。幸虧街道上照顧她的不止一家。她又舊調重彈“還是女兒好”。她也許怕女兒以爲她的錢都花在兒子身上了,所以告訴了女兒自己還有多少存款。從此後,林奶奶多年沒有動用的存款,不久就陸續花得只剩了一點點。原來她又在爲女兒蓋新屋。我末了一次見她,她的背已經彎成九十度。翻開她的大襟,小襟上一隻只口袋差不多都是空的,上面卻彆着大大小小不少別針。不久林奶奶就病倒了,不知什麼病,吐黑水——血水變黑的水。街道上把她送進醫院,兒子得信立即趕來,女兒卻不肯來。醫院的大夫說,病人已沒有指望,還是拉到鄉下去吧。兒子回鄉找車,林奶奶沒等車來,當晚就死了。我相信這是林奶奶生平最幸運的事。顯然她一輩子的防備都是多餘了。

林奶奶死後女兒也到了,可是不肯爲死人穿衣,因爲害怕。她說:“她又不是我媽,她不過是我的大媽。我還恨她呢。我十四歲叫我做童養媳,嫁個傻子,生了一大堆傻子……”(我見過兩個並不傻,不過聽說有一個是“缺心眼兒”的)。女兒和兒子領取了林奶奶的遺產:存款所餘無幾,但是城裏的房產聽說落實了。據那位女兒說,他們鄉間的生活現在好得很了,家家都有新房子,還有新傢俱,大立櫃之類誰家都有,林奶奶的破傢俱只配當劈柴燒了。

林奶奶火化以後,她孃家人堅持辦喪事得擺酒,所以熱熱鬧鬧請了二十桌。散席以後,她兒子回家睡覺,忽發現鍋裏蟠着兩條三尺多長、滿身紅綠斑紋的蛇。街坊聽到驚叫,趕來幫着打蛇。可是那位兒子忙攔住說“別打,別打”,廣開大門,把蛇放走。林奶奶的喪事如此結束。鍋裏蟠兩條蛇,也不知誰惡作劇;不過,倒真有點像林奶奶乾的。

一九八四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