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生格言 > 人生格言 > 父母如何克服不良情緒與孩子相處—6步搞定

父母如何克服不良情緒與孩子相處—6步搞定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5.4K 次

父母如何克服不良情緒與孩子相處—6步搞定

父母如何克服不良情緒與孩子相處—6步搞定

導語:在兩個月的暑假這段時間裏,我們的家長與孩子相處是最多的,是成功快樂的,還是困惑焦慮?這就取決於我們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情緒)。今天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分享父母如何克服不良情緒與孩子相處。

父母如何克服不良情緒與孩子相處—6步搞定

很多人以爲情緒來自其他人、事、物,但事實上決定情緒的是自己的內心:1、信念--認爲世上的事情應該是這樣的;2、價值觀--自己在事件中在乎的是什麼,即什麼是最重要的,想得到什麼……等;3、規條--事情該怎樣做。每個人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都有不同,所以面對同一件事會有不同的情緒反應。當一個人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改變了,事情帶給這個人的情緒就不同了。

所以,若想事情帶給自己的情緒改善,必須先改變自己對事情的一套信念、價值觀和規條,而不是企圖改變世界,因爲那會費很大的勁卻往往徒勞無功的。成熟的人明白這個道理,而小孩子習慣了父母去爲他們改變不滿意的情況,遇上不滿意的事便吵鬧抱怨,以爲無需自己改變。

我們瞭解孩子的假期心理多少?暑假裏面的孩子們輕鬆了,老師和學業都不再規定他們的作息時間,也沒有校規校紀的束縛。所以他們想的首先是好好玩玩,其次是想想怎麼玩,最後纔會想到還有假期作業。他們的生活會沒有規律,早上睡到十點或者整天在家裏看電視,甚至有時還會嚷着無聊和鬱悶,脾氣變得不好……這些是一般孩子在假期的“正常反應表現”,可以說是一種無序狀態下的學生假期心理反應,父母一味地用“禁”、“不許”,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仔細分析孩子的假期心理,這種“無序”是很難琢磨的,這種心理引發的孩子的具體行爲也是父母很難預料的。因此,父母只有認真與自己的孩子溝通,瞭解自己孩子的需求,借鑑學校教育的一些做法,把暑假的家庭營建成一個特殊的學校。比如:與孩子共同商量,制定一個靈活的作息時間表,這個作息時間要適當寬鬆,有限度,切記排得滿滿的,過於刻板,讓孩子因喘不過氣來而反感,當孩子按作息時間做時,父母要多些肯定和鼓勵,不要加碼,給孩子多一些自由支配的時間,他會更快樂;再有,創造機會,讓孩子開拓視野,整天悶在家裏,足不出戶的孩子,父母更要帶他出去看看,只有當他了解了世界的廣闊,他纔會“心高志遠”;讓孩子在假期自己照顧自己,鍛鍊他們的自理能力是不是也能成其爲最佳時機?!……

聽了這些,你是不是因爲孩子假期的表現而使你低落的情緒有所改變?

情緒是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因爲情緒就像一個擺鐘,正負面情緒不停的擺動,這是規律。試想:一個人只有“正面”情緒,那將會出現什麼可能,只有一種:精神病院的精神患者;那麼一個人只有負面的情緒,也只有一種可能:自殺;所以情緒波動是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對於孩子的情緒你更要表現出你的理解和接受。比如:孩子不聽話(事情)--你會想孩子你怎麼這樣(自己的信念)--產生憤怒(行爲失控)--責罵甚至動手(糟糕的結果)。大家把這個事件發展的程序看下來後就明白了:這是一個單向的情緒行爲,思想只放在消除對方的情緒上,誤認爲只要對方的負面情緒消失,便沒問題了。可實際上這對解決事件裏的“問題”是毫無幫助,更要命的是會使你的教育走向惡性循環的道路,你會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越來越顯得無力和無奈,所以發展自己的情緒智能,做到情緒自主(我要快樂我就創造快樂,我要悲傷就去感受悲傷)是我們必須努力的。

父母如何克服不良情緒與孩子相處—6步搞定 第2張

情緒管理的方法:

1) 深呼吸:在痛苦、憤怒、恐懼、緊張、不安……時;

2) 拉鉤:可以使自己平靜下來;

3) 喝水,缺水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感到疲勞,喝白水;

4) 信念平衡:你的孩子,他的某些習慣讓你生氣,我相信你也有那些習慣,。孩子是通過模仿周圍的大人來學習的,把這些習慣從你身上清除掉,你會發現他們也自動的改變了。

1傳統無效:

“交換”--就是對有情緒的人提供一些他追求的價值,讓這個人拋開情緒,例如“不要哭了,我給你買……”或者“不要不開心了,我帶你去吃……”這份交換,因爲沒有針對引發情緒的事情做過什麼,所以只有短暫的轉移效果,過後情緒又會回來,其實,這也是“逃避”的招數而已;

“懲罰”--認爲負面情緒是不好的東西,是不應該有的。誰有負面情緒就是他的錯,應該受到懲罰,所以對有情緒的人說的話裏面充滿懲罰的文字,例如:“你老是……!再……就揍你!”或者“跟你說話就生氣,我們還是不說了。”身邊的人不能溝通,是最常用的懲罰對方的武器之一,使陷入情緒的人更受到隔離和孤獨,更難跳出來了;

“冷漠”--碰到孩子有情緒求助的時候,叫他們“自己搞定”。例如“這些事,別人幫不了的,還是自己冷靜去想想吧”。,這樣的話,使有情緒的人就像墮入了情緒的黑洞一樣,感到十分孤單和無力;

“說教”--是父母在無計可施時最常見的一招,就是對有情緒的人說大量的道理:應該怎樣、什麼不對……但對事情的解決,或是情緒的舒緩完全沒有幫助,他們堅持自己是“苦口婆心”、“循循善誘”,嘴裏說的都是無法反駁的東西,但是就沒有提供什麼有效可行的辦法。有情緒的人面對這些喋喋不休的人,情緒只會變得更差:“你真是煩死人了”孩子在心裏就這麼喊。

2 有效的EQ型處理:

“接受”--就是你注意到孩子有情緒,同時接受這個有這份情緒的孩子。這可以用類似以下的話表達出來:“我看到你有些不開心,願意跟我談談嗎?”或者“你的樣子糟透了,坐下來告訴我有什麼事?”假如你裝着沒有看到他(她)的情緒,或者否定他的情緒,例如“你又鬧情緒了!”、“什麼事又發脾氣了?”等,你便是在把他推開了。

“分享”--這一步裏,最重要的是先分享情緒感受、然後才分享事情本身。他總是先說事情:誰、誰不合理、什麼事不如意等,你必須把他的注意力遷移到他的情緒感受上,例如“現在你感覺怎樣?”、“原來你受到委屈了。”、“他這樣對待你感到憤怒或者悲傷?”當對方回答是憤怒時,你繼續問:“憤怒的背後是什麼?失望或無力感”;不斷的把注意力引向身體感覺或者情緒感受上,待對方說出大約6個這樣的詞語時,你會發覺對方已經開始平靜下來,或者聲調降低了、身體動作減少了。現在,你可以問對方引起情緒的事情了。當你明白了是什麼一回事,你可以進入第三步。

“設範”--在這一步裏,你先找出事情中你可以接受的地方,對之加以語言上的肯定,例如“你覺得他這樣做很不合理,難怪你這麼生氣啦。”“你已經準備了這麼長時間,突然取消,你當然失望啦。”一般情況下,你可以很容易找到對方看事情的角度並做出肯定,或者乾脆肯定對方的情緒(“事情不如意當然生氣啦”)肯定的行爲會使對方說“是呀”、“對呀”“就是嘛”等的話,這時,在心裏對方已經認爲你站在他的一邊了。接下來,你向對方指出事情中他需要改變的地方,你不可以直接說出對方的不對,或者應該怎樣做,因爲這樣你是把自己重新放在與對方對立的位置,使剛纔建立出來的心理效果破壞了。你應該從對方的位置出發指出需要的部分,例如:“可是,你每天都要跟他一起相處,他每天這樣不講理你便每天生氣,你會變得很辛苦的呀!”或者“你雖然準備這麼久了,可因故取消是你控制不了的,但你可以控制‘怎樣才能開心’這件事呀!”有了前面的肯定,你現在這樣說,對方當然會容易接受改變了[]。

“策劃”--就是對未來行動做些計劃,目的是讓自己會有更好的表現。你用一句話做這個部分的概念基礎:“凡事都有三個解決的辦法嘛!”你可說:“想想你怎麼做他對你的態度會有不同?”或者“有些什麼其他的選擇,是你能夠在活動取消後還能開心的度過這一天?”引導對方看到其他可能性,對方的負面情緒便不會再出現,同時也會有更積極的表現,重新把事情的控制權掌握在手裏了。

3 負面情緒的正面意義價值:這些負面情緒,不是給我們力量就是指引我們新的方向,瞭解了。就可以運用。

憤怒--是給我們力量去改變一個不能接受的情況;

痛苦--給一份動力擺脫方向(青蛙與熱水);

恐懼--是不想付出以爲需要付出的代價;

困難--是以爲付出比收取的更多;

失望--對己:不接受自己,對人:想操控的企圖失敗。

煩躁--不該放在這裏,可是不得不在;

委屈--把自己放低,你沒給我應該的;

無奈--已知、已做的不管用,需找全新的方向,但沒有找到;

愁--我不願意站在這裏,可不知道到哪裏去(無力);

慚愧--內疚、遺憾,以爲完全的事裏還有沒完成的部分;

恨--毀滅自我或他人,是唯一沒有價值和意義的情緒。

現在有很多家長反映,面對孩子的種種問題,自己往往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然而,家長的情緒又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情緒,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效果,那麼家長怎麼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呢?

衆所周知,中國人在智商方面是比較高的,但是在情商方面還需要很多的訓練。情緒管理能力又叫情商,它有一部分來自於遺傳,更多的是來自於後天的訓練,所以家長不要認爲我天生就這樣,而是要有意識地去管理自己的情緒。

管理情緒的第一步就是做情緒的主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並且學會和情緒和諧相處,而不是做情緒的奴隸,被自己的負面情緒所淹沒。

父母如何克服不良情緒與孩子相處—6步搞定 第3張

家長有哪些負面情緒呢?

焦慮

家長的焦慮表現爲“提前恐懼”,比如家長會害怕孩子跟不上怎麼辦?學的不好怎麼辦?人際關係處理不好怎麼辦?在學校吃得不好怎麼辦?……

虛榮心

很多家長總喜歡比較孩子,別人家的孩子上早教班、上了興趣班、在學外語,我的孩子要不要學呢?家長的虛榮心還存在於攀比,別人去了迪士尼、老師表揚了誰、孩子班上的名次等。

任性

家長的“任性”表現爲有時並沒有全面學習,而只是化地獲取到一些教育觀念,然後把這些教育觀念嚴格使用到自家孩子身上。

急躁

尤其是在孩子“慢”的時候,“急躁”情緒表現極爲明顯。寫作業慢,做事磨蹭,賴牀等等,家長會表現出急躁情緒。

抱怨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一個人在壓力之下就容易抱怨,尤其是女性壓力越大,就抱怨嘮叨越多。抱怨會使得壓力加重,並不會減輕壓力,所以家長(尤其是媽媽),要學會少抱怨,說得多解決不了孩子的缺點,而要通過訓練來提高他們的能力。

在父母的情緒下的孩子

有些家長會無意識地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品”,覺得對孩子發脾氣沒關係。其實家長說的每一句話,都會對孩子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父母經常對孩子發脾氣,可能會造成孩子容易茫然,並且出現這些症狀:尿牀、口吃、噩夢驚叫、抽動症等等。

父母如何克服不良情緒與孩子相處—6步搞定 第4張

父母怎麼管理自己的情緒?

情緒轉移法

有時候,家長在工作中或人際交往中遇到了問題,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會情緒爆發,這是拿孩子撒氣的典型表現。這種情緒可以通過轉移注意而化解,家長在去接孩子前先將壞情緒釋放,主觀上改變刺激的意義,從而變不良情緒爲積極情緒。

運動法

心理學家做過實驗,兩組抑鬱症患者,一組吃藥,一組運動。運動這一組每天都要運動一小時,堅持了三個月以後,發現吃藥組的效果和運動組效果一樣;再繼續堅持兩個月,結果發現吃藥組的效果不如運動組的效果,尤其是戶外運動。這樣也說明了運動會使人心情愉快、輕鬆活潑,是疏解情緒的一個好方法。

環境轉移法(旅行法)

爲什麼每週工作需要休息兩天,孩子上學也有寒暑假?這是因爲適當環境地改變有利於改變心情,使人變得輕鬆,新的一週/新學期工作學習更有勁。週末家長可以帶孩子郊外徒步看看美麗的風景,寒暑假帶孩子旅行,根據家庭情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環境轉移方式。

暫時擱置法

當我們和孩子發生矛盾的時候,要注意暫時擱置,可以暫時避開衝突的現場。等孩子稍微冷靜一會,家長可以和孩子講道理。一般來說,孩子5歲後家長才和孩子講道理,在5歲前只說“可不可以”。

深呼吸法(肌肉放鬆法)

比如像打坐、太極拳、瑜伽,都是在練呼吸和肌肉放鬆。在發脾氣的時候,首先是呼吸紊亂,呼吸急促,這時,我們可以先做深呼吸。在平時也可以多做這些訓練,讓自己情緒平穩。

理性思維法

有一些非理性的思維模式,導致產生非理性的情緒,比如消極心態、過度責備、過度期待、過度完美等等。家長要學會在困難和逆境面前,理性地思考,有效地進行自我激勵,以從不良情緒中擺脫出來。

孩子0-3歲的時候,安全感來自於家長的及時照顧;3-12歲這個階段,家長對孩子的安全感是陪伴高質量的陪伴。12歲以上孩子的安全感來自於自信和獨立,他能獨立面對的事越多,他的自信心越強,他的安全感越強。

家長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給孩子一個輕鬆且正能量的成長空間,同時也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提升自己,現在就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