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語句 > 經典的句子 > 《愛是一種選擇》讀後感:原生家庭的影響

《愛是一種選擇》讀後感:原生家庭的影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7.72K 次

你情感上受的苦,也許來自你的原生家庭

《愛是一種選擇》讀後感:原生家庭的影響

作者:楊熹文

摘自:楊熹文的新浪博客

關於童年,我能想到的最害怕的場景是這樣的:??

天已黑下來,父親未歸,我的母親在家中踱步,整個人都浸在巨大的焦慮中。母親拿起電話打給父親,父親多半在接聽後告訴她“我和xx喝酒呢,馬上回家”,半個小時後母親再打,父親不接,她再打,十幾二十次,持續不懈地,直到另一端響起“你所撥打的電話已關機”的聲音。母親氣憤地摔下電話,並不泄氣,跑到陽臺上去等,緊緊盯着黑暗中偶爾閃過的人影,直等到父親走到家門前,無論下半夜幾點鐘,她都會在家中上演一出歇斯底里的戲碼。??

這樣的場景一直在我的成長過程中重現,二十年間,我們一家三口在夜晚“各司其職”:父親的夜晚是用來喝酒的,母親的夜晚是用來等父親的,我的夜晚是用來小心翼翼的,吃過飯寫好作業踮着腳尖去睡覺,連呼吸都是沉默的,切不可驚醒母親的憤怒。????

我在心裏責怪過父母,爲什麼要用同一種偏執折磨彼此,讓我從年幼時就目睹毫無遮掩的爭吵。後來,這種責怪變得輕薄,我開始有很多不解,爲什麼我的母親明知道父親不接電話卻要一直打給他?父親是自己想回家纔回來的,而不是她等來的呀。??

父親從未被改變過分毫,這一點想必母親是知道的,她完全可以用什麼事打發時間,而不是瘋狂地打電話,神經質地趴在陽臺上。造成這種偏執的根源到底是什麼?我心疼,她這二十年間,讓失眠漸漸成爲無法擺脫的苦。??

成長大概就是一件逐漸放下憤怒並嘗試去理解的過程吧,我一路從童年背來了很多無法向人傾訴的苦,這些年做的最多的事就是探尋過往,我發現自己性格上的很多缺陷來自於原生家庭,敏感,自卑,易怒,沒有安全感。但我發現父母的偏執也有跡可循,他們都曾有過缺少關愛的童年,內心被戳出一個洞,自己卻渾然不知,成年後一直拼命在用什麼去填滿。??

探尋內心的路比走向外界的路艱難許多。何嘗不是?每個人都傾盡一生,在找尋自我的定義。??

我發現母親曾經的舉動也出現在身邊很多朋友的身上,原來這和年代並沒有關聯,只是一種畸形了的愛的方式。我那在職場上叱吒風雲的朋友,可以說性格上有很大程度的霸道,然而她在面對丈夫的時候卻像是隻溫順的綿羊,我聽過她訴苦,“給他打了五十多個電話怎麼都不回?我好害怕呀。”??

這種畸形的愛是控制的一種表達形式,而諸如此類的控制慾,無論對人對物,也是一種心理疾病。???

《愛是一種選擇》是一本由漢姆菲特博士等人所著的心理學書籍,針對人們的沉湎/偏執/控制行爲進行研究,把一個全新的病症“拖累症”帶到人們的視線中,講述了拖累症的成因,表現方式,危害以及康復方法。武志紅老師也在自己的文章中極力推薦過這本書,他說,“在我所有推薦過的圖書中,這本書的推薦度可以列在第一位,它雖然不及以前推薦過的《少有人走的路》更富有文采和智慧,但更實用、更可操作。所有習慣在家中、在公司裏、在朋友中間很過分地扮演好人的人,都該讀一讀這本書。”??

拖累症的英文是codependency,它的定義是這樣的,“對人,行爲,事物的沉溺”。拖累症是指希望通過控制外在的人,事,物來控制內在的情感。“控制”和“失控”是拖累症患者生活的全部重心。??

拖累症如果用現實翻譯出來,那麼就是對一些事情表現得很上癮的人,他們覺得自己的心中有個大洞,只能把菸酒,毒品,食物,金錢,工作,愛,性等的一種或幾種毫無節制,瘋狂地用來填補內心的漏洞。??

如果你一生氣就想吃東西,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就去抽菸喝酒,覺得一週不工作70個小時就是虛度生命,或許過度依賴自己的另一半很緊張他不在身邊的每一分鐘都在做什麼,那麼你可能就是某種意義上的拖累症患者。??

拖累症最可怕的一點是,它有其“遺傳”性質。比如一個酗酒的父親可能會有一個工作狂女兒,這個工作狂女兒也許會有個對愛人充滿控制的後代……拖累症的表現形式千差萬別,但說到底就是一種無法擺脫的沉迷。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性格塑成有着極大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在分析自我的時候意識到了這一點,而我們若能理解其中的祕密,也許就能及時糾正自己的犯錯行爲,免於情感受難。武志紅老師之所以對《愛是一種選擇》有着如此之高的評價,正是因爲作者根據心理學背景和臨牀經驗給出了治療拖累症的切實可行的辦法。??

我有個朋友,他喜歡賭馬,賭到身無分文,女兒都輸給了前妻,生活處處狼狽,也無法終止自己的行爲。很奇怪地是,他在其他方面都是很自律的人,唯獨在賭博中無法把持自己,而且習慣性地說,“都是因爲我那賭博的父親,我才落到這步田地。”??

我曾有過每天喝酒的習慣,這曾經的小酌一杯,慢慢演變成在面對艱難時逃脫現實的幾大杯。飄渺的感覺總是很好,但這何嘗不是軟弱的另一種表達,酒醒之後的現實依舊千瘡百孔,它被放大成數倍的艱辛,依舊需要我去修理。我就是從《愛是一種選擇》開始,嘗試解析自己的行爲,理解原生家庭的影響和自我改變的能力,直到現在我不再對人說,“都是因爲我的父親,我才這樣愛酒。”或者,“都怨我母親,我才如此偏執。”??

心理學日漸被大衆重視,這是社會的進步,我們能從中得到啓發,學會其運作方式,掌握改變的力量並分享給其他人,這纔是最大化了進步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