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言 > 讀書名言 > 《傅雷家書》讀後感心得感悟精選3篇

《傅雷家書》讀後感心得感悟精選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6W 次

導語:傅雷對兒子的教導不僅僅在藝術上,他曾勸傅聰改掉懶惰的習慣;“人人都多少有些惰性,假如你的惰性與偏向不能受道德的約束,又怎麼能夠實現我們教育你的信條;“先爲人,次爲藝術家,再者爲音樂家,終爲鋼琴家?”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傅雷家書》讀後感心得感悟,希望大家喜歡

《傅雷家書》讀後感心得感悟精選3篇

篇一:

《傅雷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夫人寫給傅敏、傅聰等的家書摘編,寫信時間爲一九五四年至一九九六年六月。

這是一本的藝術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也正有了這《傅雷家書》的流傳,許多家長也爭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傅雷夫婦也就成爲了中國父母教育孩子的典範。

一封封家書,在表達濃濃親情的字裏行間,映照出美好的人際關係、高尚的生活準則、優良的行爲操守與道德傳統,強烈的愛國熱情。這些內容,都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

在這部作品中,傅雷不僅僅作爲一名關愛兒子的父親,關注着兒子的一舉一動,也作爲一個“過來人”以自己多年的閱歷和在社會的摸爬滾打對兒子即將遇到的各種各樣事情做出推測並給予獨特的見解,更作爲一個指路燈,爲兒子設計好應對即將到來的事的辦法,並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也保持一個冷靜的頭腦,理智的分析,以朋友的身份幫助兒子汲取教訓,讓他引以爲戒。

“揠苗助長”“棒棒底下出孝子”也逐漸開始成爲家長們去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後竟有根深蒂固的趨勢。可他們卻忘了,他們並沒有傅雷的那種言傳身教的品質。光學傅雷一個“打”字,便長期有着“孩子不打不成材”的思想,於是孩子在父母的身邊嚐到了辱罵、拳頭的滋味嚐到壓力和恐懼下學習的苦頭,漸而孩子們開始失去了自信,失去了屬於孩子那獨有的活潑。傅雷想通了,即使自己的晚年因爲文化_的原因備受折磨,但卻因爲他與兒子成爲知心朋友而感到幸福。這……或許就是父親。

《傅雷家書》給我們瞭解過去的歷史,開啓了一扇不大卻能看清一切的窗戶,很好的爲我們保存了那個年代珍貴的記憶,正因爲有它的存在,纔將中華民族優秀道德清楚明瞭的闡釋出來,它不僅僅是傅雷對孩子的教育,也是我們立生行事的準則。《傅雷家書》除了教人們立身處事,還洋溢着濃濃的親情,字裏行間透露的親情令人感動。

在現實中又何嘗不是這樣,我們的父母或許沒有傅雷先生那樣知識淵博,也沒有良好的生活環境,但是他們任用他們全部的精力費盡心血的爲我們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只爲讓我們有個更好的未來,比他們過得更好,這便是所有的父母所期望的。爲了我們,他們拋棄了他們所最初所堅持的理想,讓自己的一生變得周而復始碌碌無爲。

當我們出現忤逆思想,他們在一旁看着卻又無能爲力。小孩,路還長別絕望他們不是不在乎不關心而是他們不懂得如何去溝通,最愛你的只有他們沒有之一。想一想他們也是人也會累,在不開心的時候也會難過,在絕望時也會流淚。別因他們是爸爸媽媽就將他們所有的不堅強都抹殺,別忘了他們在是我們父母的同時,他們也爲人子女。

感謝《傅雷家書》在我最懵懂的時期給我上了的一課。

篇二:

傅雷對兒子的教導不僅僅在藝術上,他曾勸傅聰改掉懶惰的習慣;“人人都多少有些惰性,假如你的惰性與偏向不能受道德的約束,又怎麼能夠實現我們教育你的信條;“先爲人,次爲藝術家,再者爲音樂家,終爲鋼琴家?”

《傅雷家書》是一位父親爲兒子苦心孤詣的證明,傅雷對傅聰、傅敏的愛不是普通的噓寒問暖,而是暗藏在他對兒子們的諄諄教導中,暗藏在他對兒子們道德和藝術的嚴格要求中。

《傅雷家書》中的傅雷既像兒子們的朋友,又像兒子們的老師。在爲傅聰和傅敏提出建議與意見。這些不同尋常的家書,拼出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愛,簡單真誠卻又偉大的愛。

篇三:

《傅雷家書》是傅雷夫婦與兒子傅聰互相往來的書信,它由傅雷次子、傅聰胞弟傅敏所編。整本書記錄着從1954年傅聰應波蘭邀請參加第五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並留學波蘭開始,到1966年傅雷夫婦逝世結束。傅雷的夫人朱梅馥寫的信側重於生活瑣事,傅雷本人寫的信則側重於啓發教育。

我只讀了兩封家書,這兩封家書中飽含傅雷對兒子的愧疚之情。事情應當從1953年的正月說起,那時,傅雷和其子傅聰正在就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哪一首最重要的問題爭論激烈,傅聰根據自我的音樂感受,傅聰不一樣意父親認爲第九首《“克勒策”奏鳴曲》最爲重要的觀點,認爲《第十小提琴奏鳴曲》最重要,最終使得傅雷勃然大怒,倔強的傅聰毅然決定離家出走住在父親好友家中一月餘,最終傅雷覺得人生在世何其短促,父子何必如此認真,感慨萬千,便讓傅敏陪同母親將傅聰接回了家,雙方所以和解。

爲什麼父親會所以而感到愧疚呢?我思考了良久,在書的前言和結尾找了很久,最終在代序處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代序處是樓適夷寫的,裏面有許多傅雷的“教子日常”,總結來說就兩個字“規矩”,吃飯時不許挑食,學習語文時不能用自來水金筆,坐着的時候要坐端正,手肘不能碰到別的人……傅雷的這些幾乎是不近情理的規矩使妻子感覺到了痛苦。可是,傅雷在做這些後,感到了愧疚,在給傅聰寫信時,他爲自我不近情理的做法感到自責,所以他用家書地方式來表達歉意,最終,他和傅聰冰釋前嫌。

生活中,有很多家長都和傅雷一樣,對孩子十分嚴苛,不許他們做一些事情,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爲對孩子的愛,因爲“愛之深,責之切”,他們想讓自我的孩子學到更多,走上人生巔峯。可是又有幾個家長能做到像傅雷那樣真誠地的對孩子表達歉意,又有幾個孩子最終能像傅聰一樣理解父母,和父母冰釋前嫌?

作爲家長,應當勇於承認錯誤,才能像孩子樹立榜樣,以身作則。

然而作爲孩子,應當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如果自我是父母,看到自我的孩子養成的壞習慣會如何。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有時候過激的情緒並不是處理問題的最好方法,適當地體諒父母,在父母教育我們的時候勇於承認錯誤能增進親子之間的關係,從而冰釋前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