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語句 > 經典的句子 > 論企業家精神與企業家精神的培育

論企業家精神與企業家精神的培育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5W 次

隨着中國入世和經濟全球化的加劇,我國經濟的發展需要大批成功的企業來支撐。目前,一個重要的問題是,中國企業最迫切需要的是什麼?是資金、資源、技術還是更優惠的政策?從美國的通用、微軟,日本的松下、索尼,中國的海爾、長江實業等企業的成長過程來看,中國目前最缺乏和最需要的既非資金、資源,也非政策、技術,而是韋爾奇、比爾·蓋茨、松下幸之助、張瑞敏、李嘉誠這樣一批富有創新精神、守法、守信、守則、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善於利用各種資源、能夠創造經濟奇蹟的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它是中國最突出也是最容易讓人忽視,最難以克服的一種對經濟造成障礙的瓶頸性制約因素。

論企業家精神與企業家精神的培育

企業家是國家經濟的核心力量,是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是技術進步的推動者和組織者。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十六大報告明確了今後我國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並強調要通過積極參與國際貿易與科技競爭,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來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這些目標的實現需要具有更高知識水準和能力的現代企業家。

一、企業家應具備哪些素質

對企業家的界定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馬歇爾認爲企業家是以自己的創新力、洞察力和統率力發現市場機會,並組織生產要素實現市場需要的人。熊彼特則強調企業家是不斷在對舊的生產方式進行“創造性破壞”,實現生產要素的新組合的人。德魯克也認爲,企業家是革新者,是敢於擔當風險,有目的地尋找革新的源泉,善於捕捉變化,並把變化作爲可供開發利用機會的人。根據上述西方學者們對企業家的論述,企業家的內涵可以包含如下內容:第一,企業家是先進生產方式的開拓者和創造者;第二,企業家是具有管理知識、技能、經驗和能力的企業經營管理專家;第三,企業家是實現企業資產增值、生產率提高的社會化大生產的組織者;第四,企業家是具有商人追求超常收入的利益動機,並以他們所擁有的知識財產權作爲資本,直接參與剩餘產品(淨利潤)分配的管理者。據此,企業家的定義可歸納表述爲:具有知識專門技能,以企業資產增值爲經營目標,將自己的知識產權(即人力資本)與企業的物質財產結合在一起,具有創新精神,並承擔經營風險的專門經營者羣體。

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是指企業家在所處的社會、經濟體制下,從事工商業經營管理的過程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和優勝劣敗的無情壓力下養成的心理狀態、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精神素質。企業家精神通過企業家的行爲表現出來,體現在企業家的商品生產和經營活動中,而且是企業家共同的基本特徵。

作爲一名企業家,第一,要有激情,因爲創業過程中的每一件事都來自於激情。不管表現出來的是辛勞、勤奮,還是固執、強硬,背後隱藏的其實是對夢想的滿懷激情。一個對實現夢想滿懷激情的人,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會阻擋他,妨礙他。而且,他願意放棄幾乎任何東西去將其完成。第二,要有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可以把創業的過程看做是“通往一扇敞開的門”。如果你明知門後有只老虎還要走進那扇敞開的門,那就是勇氣;如果你不知道門後有什麼,依然走進房間,那就是對不確定性的容忍。這正是企業家精神的重要體現。企業家幾乎每一天都面臨不確定性——開辦新企業,進入新領域,各種外在的、內部的關係等等。第三,企業家應該學會“利用手中有限的資源”。也就是說,在資源稀缺的固有因素約束下,企業家應該充分挖掘自身的潛力,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的功能,以實現自己的成功。第四,企業家應該自信。“你想着自己是什麼樣兒的,你就是什麼樣兒的。”謝洛德的話可能不好理解,但意思就是,如果一個人努力向着自己設定的目標發展,以這個目標的標準要求自己,在心底裏反覆告訴自己:“我就是這樣的人,我已經是企業家了。”那麼,在這種暗示的效果下,在自己的努力中,“別人就會把你作爲企業家來看了”。

從戰略型人才的角度看,企業家素質應該包括四個方面:第一是有眼光,就是你能發現別人不容易發現的賺錢機會。第二是有膽量,要敢於做決定。第三是有組織能力,能把各種生產要素高效率地組合在一起。第四是要有社會責任感。

可見,企業家的素質是一種綜合素質,它是對企業家戰略管理能力的綜合評價。企業家不是一種職務而是一種素質。企業家的素質不是天生的,更不是做上企業領導的人就會自然地擁有這種素質。

企業家有別於職業經理人。職業經理通常不是他們所管理公司的所有者,而是被僱用來管理公司日常運作的人。經理的才能可以通過正規的教育和訓練培養出來,並可以形成正規的經理人市場。而企業家才能不是一種能夠被生產出來的人力資本,它是非常稀缺的生產要素,不能用一些指標(如體力、學位和經歷等)來定義,所以不存在一個真正的企業家的市場,真正的企業家精神是不能“買到”的,企業家的出現必然是一個“自己選擇自己”的結果。因此,資本只能僱傭勞動,卻不能買到企業家精神,資本只是培育企業家精神和實現企業家才能的一個平臺,如果自家沒有更優秀的演員登場,就把舞臺讓給別人。

企業是一個社會的經濟細胞,企業家以及與之相關的企業家精神是企業發展的主導和靈魂,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中堅力量,是一個社會真正的“經濟基礎”。因此對於我們國家,最爲稀缺的資源,正是企業家和企業家創新精神。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家的創新精神至少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企業家以企業發展爲終生追求。企業家精神或者企業家的追求首先表現爲企業的發展,並因此而貢獻於社會。他們並不崇尚在我們的文化中深沉積澱的“官本位”,通常也不會把事業的成功作爲當官的跳板。

2.勤於學習,與時俱進。這起碼錶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他們儘可能地學習現代經濟學知識、現代管理知識,使自己的管理不斷地規範化,儘可能地節約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二是他們能跟蹤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積極主動地通過破壞性創新提升產業結構。

3.守法、守信、守則、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傳統經濟是以忠誠爲基礎的,市場經濟則以信用爲基礎。相對傳統經濟模式而言,市場經濟可以說是一種規則經濟,也叫信用經濟。在市場經濟社會,離開了良好的信用體系,就談不上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正是因爲有了良好的信用體系,才得以保障整個經濟的有序運轉。在信用經濟社會中,企業家作爲信用的載體和標識符號對企業而言就是品牌,對整個社會而言也可以說是一種廣義的品牌。在整個經濟活動中發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起到許多傳統經濟手段所起不到的作用,大大提高經濟運行的效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本身對企業家的行爲是一種約束,是一種市場選擇的過程。如果企業家經營不善,沒有信譽,沒有品牌,就會一蹶不振。企業家所以自律,是因爲有市場的他律。

因此真正優秀的企業家羣體應守法、守信、守則、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4.善於根據市場需要整合各種資源,特別是人力資源。計劃經濟體制不可能產生和培育出企業家。計劃經濟中優秀的企業組織者和領導者不乏其人,但他們都不能稱爲企業家。因爲計劃經濟要求堅決執行上級下達的指令性計劃,即使他們很能幹,甚至具備成爲企業家的某些潛質,但由於沒有資源的支配權,無法進行企業家創新活動,其潛質無法得到發揮,也就無法成爲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家。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傢俱備了“唱戲”的舞臺,企業家應具有現代商人的素質,以盈利爲目的,善於在複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隨機應變,以敏銳的洞察力發現潛在的經營機會,以戰略眼光和決斷的魄力,爲企業指明方向,並大膽推進。如何根據市場需要整合各種資源,特別是人力資源,用自己的精神、魅力、能力使企業盈利、給股東回報、爲社會作出貢獻就成爲企業家精神的具體體現。

所謂企業家精神,說到底是企業家的創新精神。2000年8月至10月,針對“最能體現企業家精神的是什麼?”這一問題,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組織實施了“2000·中國企業經營者問卷跟蹤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企業經營者選擇“勇於創新”的比重最高,爲47.7%;約有二分之一選擇了“敬業”“追求最大利潤”和“實現自我價值”,比重分別爲35.2%、33.6%和31.5%;另外還分別有20.8%和19.6%的經營者選擇了“敢於承擔風險”和“樂於奉獻”;與之相比,選擇“吃苦耐勞”和“勤儉節約”的較少,比重分別爲2.7%和1.7%。見表1-3-1所示。

由此可見,目前企業經營者把創新視爲首要追求的企業家精神。在非主流的經濟學裏,特別是奧地利學派,熊彼特是非常強調企業家創新精神的,他認爲這是市場體制的最大活力。這些創新活動是:①採用一種新的產品;②採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③開闢一個新的市場;④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製成品的一種新的供應來源;⑤實現任何一種工業的新的組織。當代著名管理學大師彼德·德魯克認爲:“企業家即爲謀取利潤,併爲此承擔風險的人,他們是開拓新市場,引導新需求,創造新顧客的人,是一批別出心裁,獨具匠心,與衆不同的人。”

二、當前中國企業家精神的缺失及其成因

造成企業家精神缺失的原因既有傳統文化方面的,也有傳統體制方面的;既有教育培訓機制方面的,也有生成機制方面的。

企業家精神的生成植根於市場經濟的大環境,必定打上一定社會歷史文化制度的烙印。企業家精神誕生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土壤,傳統的宗教文化因素是孕育這種精神的溫牀,企業家作爲資本所有者或者資源使用的主要決策者最集中體現着資本主義精神,即基督教文化崇尚競爭、鼓勵創新、推崇自我價值實現的思想是孕育企業家精神的沃土,完善的市場經濟更爲企業家創新成功提供了保障。

在我國,無論是傳統的儒家文化,還是計劃經濟體制,都不能爲企業家精神的生成提供基礎條件,企業家的精神本身就存在着先天不足。是什麼原因阻礙了中國企業家精神的生成呢?我們認爲主要有傳統文化、經濟文化、教育體制、企業家選拔、激勵機制等幾方面原因。

首先,傳統文化對企業家創新精神的生成有極大的制約性。中國傳統文化蘊涵的崇德主義,勇於奉獻,勤儉節約等精神品格都是孕育以苦爲樂、積極進取、勇於開拓、追求成就的企業家精神取之不盡的寶藏,它是與市場經濟所要求企業家的創新精神相吻合。但其消極的一面更與企業家精神存在激烈衝突,成爲企業家創新精神生成的制約因素。其具體表現爲:一是“中庸”觀點,在儒家倫理中提倡“中庸”之道,它是一種排斥競爭的道德觀,壓抑了人的創造性,抑制競爭性觀念的生長。這與企業家的創新精神是有衝突的。二是保守觀念及重義輕利觀,儒家倫理教誨人們重義輕利,安貧樂道的理念,在人們心中形成了一種封閉的惰性心理和慣性思維方法。同西方文化的追求財富、敢於冒險勇於進取的創新精神形成很大的反差,保守觀念成爲阻礙企業家創新精神生成的消極因素。三是“人治”觀念。儒家倫理本質是講人倫的,是人格化的宗教,人倫觀念較強,法制觀念淡薄,這種非理性的人治傳統制約理性主義、遵從法制原則的企業家精神發展。四是“道法自然”的觀念。道家的崇尚自然秩序。與世無爭的道德觀,也是導致中國企業家創新精神缺失的內在原因之一。上述傳統倫理構成了企業家創新精神形成及發展中的文化障礙,形成了阻礙中國企業家創新精神生成的文化因素。

其次,長期形成的計劃經濟模式排斥企業家創新精神的生成。目前我國對國有企業高層領導幹部的管理體制,還基本上實行傳統計劃經濟條件下“黨管幹部”的體制,或者是它的翻版,企業的一把手是上級任命的,按照又紅又專的標準選擇的,而不是按照企業家的標準選擇。因此,在政府可察覺的範圍內,廠長(經理)放棄自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犧牲性、靈活性和創新精神,避免尋求和採用與規則不一致和最有效率的行動方案,始終遵循個體服從整體、地方服從中央的行爲準則。在這樣的制度條件下,形成了因循怠惰,崇尚均平,壓抑個性、懼怕創新的經濟文化氛圍,排斥企業家創新精神的生成。另外,培養模式仍沿用過去“接班人”模式。我國採取“國資委”管幹部的方式,實行“梯隊式”選擇和培養,這種機制不利選拔富有創新精神的經營者。

再次,教育培訓機制落後導致企業家創新精神缺乏持續動力。企業家是最稀缺的人才,需要不斷地充實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管理水平,進而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但中國的企業家培訓與教育體制十分滯後。一方面,MBA(工商管理碩士)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脫離現實。具體表現在:一是錄取人數一路猛升,質量卻不見好轉。二是MBA教育的課程設置不科學。財務、金融、外語和經濟理論和管理方面的課程比例很大,而案例分析、解決問題能力訓練、增強商業嗅覺、創新等方面課程則明顯不足。三是我國MBA教育的師資,大多沒有從商經歷,一部分是從大學的商學院、經濟系轉行,有的剛剛MBA畢業就走上講臺,這就導致教學案例只能是拿來主義,缺乏與現實結合的典型案例,更談不上與理論相合和創新問題。另一方面,我國“非學歷教育”比MBA教育更加落後。目前,我國國有大中型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參加系統培訓的只有1.2萬人,企業中層管理人員和小企業管理人員參加系統培訓的只有1.7萬人,其他類型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參加系統培訓的只有7000人,而有關資料表明,全國國有企業應該接受系統培訓的人員應爲77萬人。這還沒有考慮到有些企業家尤其是國有企業的培訓只是形式主義。由於企業家知識陳舊,缺乏更新,更談不上創新。

最後,企業家選拔機制、激勵機制尚未形成,阻礙了企業家創新精神的生成。一是企業家選拔機制尚未形成,難以選拔出富有創新精神、開拓精神等合格的企業經營者。二是企業家激勵機制尚未形成。由於激勵不到位,企業家缺乏創新精神、開拓精神、奉獻精神,導致企業效益低下,技術進步速度緩慢,生產效率、管理效率低下。三是法人治理結構與人事幹部機制方面存在衝突問題,也導致企業家創新精神動力不足。現代企業制度的治理結構爲“新三會”模式(即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相互制衡),而國企改制後的股份制形成了“五會制”模式(即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職代會、黨委會),這就形成了‘三會制’與‘五會制’模式的矛盾。

三、營造有利於現代企業家成長的環境

現代經濟的發展需要一大批現代企業家去開拓創新。但目前我國現代企業家稀缺,技術擁有者、資本所有者、經營者之間嚴重割裂。一方面,企業家缺乏科技意識,觀念落後於時代的發展。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日本最優秀的科技人才是在生產和工程的崗位上工作。而我國最優秀的科技人才卻集中在非企業部門,有關方面的調查顯示,我國畢業生向企業流入的佔31%,與十年前相比下降了6.3個百分點。其中三資企業佔23%,國有企業僅佔8%。而向黨政機關流入的爲27%,與十年前相比,上升了11.3個百分點。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中的科技人員流入企業的更低。對我國青年企業家的調查顯示,科研機構出身的科研人員在企業家中的比例僅佔1.6%,高校科技人員的比例也大致相同。現階段,我國絕大多數企業經營者尚屬傳統型企業家,他們的知識水平普遍較低,對高新技術成果不具備識別判斷能力,加之我國技術中介服務體系尚未完善,使得傳統型企業家往往錯過了與技術“聯姻”的機會。

另一方面,技術專家經營觀念落後、經營能力不足。由於我國教育體制的侷限,缺乏將科技與經濟知識融會貫通的教育思想和方法體系,科技人才的知識結構存在明顯欠缺,對科技成果與經濟的結合與互動關係認識不夠清晰,更缺乏運作能力。所以,培育、造就科技經營專家已經成了一件緊迫的事。

現代企業家的培育需要有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的社會氛圍以及保護技術擁有者正常的知識資本控制、佔有、處置、收益權利的可靠的制度環境。

第一,要轉變觀念,形成有利於現代企業家成長的良好的社會環境。一是要摒棄中國傳統文化中某些不利於人才潛能發揮的評價標準和落後習俗,努力營造寬鬆、自由、兼收幷蓄、鼓勵個性發展和創造的文化範圍,從而煥發人們的聰明才智,展示創造才能。其次,要提高我國企業家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吸引更多的技術專家獻身於企業。二是政府部門的科研經費應當向企業傾斜,使優秀的技術專家逐步向企業靠攏,啓動企業技術創新的運轉,從而可促進科學家向企業家的過渡。當前,正在嘗試的“企業博士後”就是一個好辦法。三是政府部門應逐步減少企業家的行政任命,併爲市場選拔、實績選拔、職工選舉創造條件,這有助於企業脫離政府和進入市場,使企業走科技內涵經營之路。四是可以在高校開設科技經營等交叉複合專業,或在各類科技專業中開設適當的企業經營與管理的課程,逐步培養一批優秀青年科技人員到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深造,學習工商管理、科技管理、信息管理、高新技術、行爲科學、戰略決策等課程,使更多的科技經營專家脫穎而出。

第二,要健全相關法律制度,保護現代企業家的合法權益。現代企業家是從事技術資本經營、對科技企業進行管理的企業家,其權利義務、地位、職權,特別是法律地位,應得到法律與制度的雙重確定。不健全的生活環境與制度安排會損害科技經營專家作爲一個獨立的社會新型階層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在全球高新技術產品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除了這些國家有雄厚的技術開發能力和知識經濟發達外,還有一批具有開拓精神的現代企業家隊伍。現代企業家在這些國家能夠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些國家有較爲完備的法律條件和制度環境,這些法律制度規範着他們的行爲,充分保障他們應有的利益。

四、培育企業家創新精神的對策建議

企業家創新精神的培育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反思傳統文化,引進先進思想文化、改善市場經濟環境、改革教育培訓機制、構建企業家選拔、激勵、淘汰機制成爲必不可少的條件,應從以下四方面採取措施加強對企業家創新精神的培育。

(一)轉變觀念,提高認識,爲企業家創新精神的生成提供思想保障

首先,要認識培養企業家創新精神的重要性。企業家是決策者、領導者、指揮者,而且最主要是創新者,是企業的靈魂,是企業發展的帶頭人。在現代三流企業滿足需求,二流企業跟蹤需求,而一流企業則創造需求,而廣義的研發就是創造市場的需求,這是一個創意至上的時代,往往有創意的容易成爲企業的廠長、經理,玩創意比玩營銷厲害。因此,各級政府要切實認識其重要性,把培育企業家創新精神要列入議事日程。

其次,兼容幷蓄,吸收各種異質文化,不斷實現自身的改造和轉化,培育企業家創新精神的生成文化環境。以儒家倫理爲正統的中國傳統文化在精神及行爲層面上均能提供豐富和昇華企業家創新精神所需要的文化源泉。如自強不息的精神,剛健自強、勇於創新、革故鼎新、創建不息的變革精神等,再輔之吸收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崇尚競爭,鼓勵創新、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這樣可吸收各種異質文化使之與本民族文化相結合,在多元文化的交融、整合中,不斷獲取綜合創新的活力。這也正是企業家所需要的綜合素質,也可以從知識中不斷獲取創新的動力源。

最後,要加大對企業家創新精神的宣傳力度。通過各種傳媒,大力宣傳企業家創新精神,鼓勵企業家不斷創新。

(二)實行企業制度創新,爲企業家創新精神的生成提供製度保障

從企業內部制度看,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非國有企業,都要實行制度創新。一是要明晰產權關係,提高企業經營者對企業的關切度,使企業經營者參與企業剩餘權索取制度化,調動企業經營者的創新積極性;二是要儘快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推動經營者形成穩定的任職預期和報酬預期,進而最大化個人效用進行創新活動,推動企業創新活動的展開。

從外部制度看,一是改革現行的企業幹部管理體制,取消廠長(經理)的行政級別、廢除主管部門委派廠長(經理)的做法,實行政策傾斜,鼓勵高素質、富有創新精神的人到企業任職,使其在生產經營中成爲企業家,推動企業家創新精神的生成;二是打破人才管理的條塊、部門、地區分割,支持企業從全社會招聘經營管理者,將那些富有創新精神的人配置到最有利於發揮其作用的企業中去。

(三)改革教育培訓制度,爲企業家創新精神提供持續的創新動力

現代社會是一個學習型社會,特別是對現代企業家的教育培訓來說,應使其通過學習系統學習全面提升其管理水平和創新能力。一方面,在正規MBA教育中,應做到:一是在教與學的關係上,必須堅持以學爲中心來組織、設置培訓。做好培訓需求調查,並在此基礎上精心進行課程設置。二是在培訓內容上,要以開發爲導向。訓練的內容應該是動態的、發展的。三是在訓練方法上,要堅持參與式訓練方法。將現實案例交給訓練對象去分析,提出自己認可的解決問題的方案,並與教師和其他同學交流等。四是在訓練形式上,堅持多種形式,針對自己企業存在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與其他人交換意見,不斷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另一方面,在非正式教育方面,“非學歷教育”的靈活性和隨時性有助於企業家學習最新的管理方式,所以企業家要利用網絡優勢,學習世界各國先進管理經驗,學習經營管理知識,加強自我培訓,提高自己創新能力。工商管理必須是動態的學習過程,“非學歷教育”應與標準化的MBA教育一起,擔負起培養企業家的重任,培養其創新精神,參與國際間競爭。

(四)完善選拔、激勵、淘汰機制,爲企業家創新精神的生成提供機制保障

首先,完善企業家選拔機制,使真正有創新精神的人走上企業領導崗位。在全社會公開招聘企業的廠長(經理)。公開招聘時,不但要了解競崗者的基本素質和能力,而且提供條件讓他們瞭解企業情況,擬出企業的解困與發展方案,並通過公開演講闡述自己改革企業的思路,招聘委員會根據競崗者的基本素質、能力、提供的解困方案以及他們從事生產經營的實踐情況,擇優錄取,保證有創新精神的人發揮自己的作用,實現個人的效用最大化。

其次,完善企業家激勵機制,鼓勵企業家創新活動。創新是以企業家冒險精神,承擔風險的偏好和能力爲前提的,高風險要得到高回報。要從以下兩面加大對企業家激勵的力度:一是實行企業家年薪制,普遍提高他們的收入水平。在此基礎上,採取盈利或減虧獎勵制,對有突出貢獻的、有創新的企業家進行重獎。這是從收入分配政策方面對企業家實行的激勵,即短期激勵。二是承認企業家勞動力是資本,按照人力資本投資應該得到回報的理論。採取明晰產權、送股等方式給企業家一部分資產,參與企業的一部分剩餘索取權。這是從產權方面對企業家實行的激勵,即長期激勵。三是引入經營者責任保險制度,對於創新活動中由非主觀因素導致的失敗進行適當的補償,增強其經濟承擔的能力和風險意識。

最後,完善競爭淘汰機制。優勝劣汰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規,對於企業家來說既是壓力,也是動力。創新並非無原則的冒險,而是在審時度勢、科學分析基礎上的風險經營,通過市場的檢驗,使其富有企業家創新精神的人得以在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而不適應者則被淘汰,這樣有利於企業家創新能力的提高,使企業真正在市場經濟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五)用孵化器培育現代企業家

現代企業家可以通過直面市場競爭,經受磨鍊自然成長,也可以通過建立良好的機制進行培育,幫助企業家快速成長。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由於技術創新、市場創新的風險加大,人們開始嘗試將創新理念預先在室內孕育,成長到一定程度之後再推向市場。這樣做的益處,一方面可以大大地降低技術創新的風險,另一方面可以批量生產科技型企業和現代企業家。這裏所說的“室內”實際是一種企業和企業家孵化器。

根據運行機制的不同,現代企業家孵化器可以分爲企業外部運行機制孵化器和企業內部運行機制孵化器兩種。

第一種孵化器被稱爲技術創新中心或技術服務中心,它爲那些有發展前途但仍處於雛形階段的小企業,或者持有科研成果、擬創辦企業加以商業應用的科研人員,提供所需辦公室、實驗室或試製車間,協助其解決資金來源,在技術、營銷、人員培訓和管理上給予支持,爲其成長創造必要的條件,使科研成果能迅速轉化爲市場需要的商品,並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發展壯大。企業在孵化器內經過三四年孵化後,就可以“畢業”離開。孵化器爲那些從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和大企業科研人員出來自辦企業創造了良好環境。

第二種是建立在公司內部的“內企業家”創業機制(實際是“內企業家”在公司內部開展風險投資業務)。所謂的“內企業家”實際就是企業的主要科技人員,他們運用所掌握的技術開拓事業,在企業內部以創新小組爲基礎組建成“內企業”。創新小組的成員可以以一種“內企業家”的身份進行頗具企業家特徵的創新活動,在不斷完善技術的同時,鍛鍊自身的市場能力、管理能力,一旦項目達到預期的產值目標與市場規模,就有可能以創新小組爲基礎組建起一個獨立的分公司、子公司。

在這種內部創業的過程中,創業者可以充分利用企業內部的各種資源,而風險卻由公司整體化解,這爲科技型企業家的生成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實現了一箭雙鵰的目的:現代企業家隨着企業一同長大,在孵化企業的過程中孵化企業家。企業家孵化器這樣一種內部創業機制是科技型企業成長的孵化器也是現代企業家成長的搖籃。

大量事實證明,企業家孵化器是通過實踐培養現代企業家的有效方式,它把企業的發展同企業家的培養相結合,集企業孵化器、風險投資、創業培訓、集團化管理於一體,在批量創辦企業的過程中培育出職業企業家。企業家孵化器適應新經濟時代的要求,尤其符合高科技企業成長的規律,體現了從傳統的以個人爲主體自發創業模式向以組織爲主的自覺創業模式的轉變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