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語句 > 經典的句子 > 民俗民風作文

民俗民風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9W 次

民俗民風作文(一)

民俗民風作文

春節是我國各民族的傳統節日,100多年前,民間藝人“百本張”曾在他的曲本中這樣寫道:“正月裏家家賀新年,元宵佳節把燈觀,月正圓,花盒子處處瞅,炮竹陣陣喧,惹得人大巷小巷都遊串。”這歷史上對歲首春節的活躍定照。

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這個節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於春節的記載,有慶祝風首春節的風尚,但當時曆法,是靠“觀象授時”,是否準確,尚難判斷,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公民創造了“太初曆”,清楚規定以農曆正月爲歲首,從這時起,農曆新年的風氣就傳佈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破,改用公元當前,這個節日就改爲春節。

在我國最古的文字記錄中,有良多對於歲首的故事,臘月跟新春,正是“秋收冬藏”當前的農閒節令,漢鄭玄也說過,歲未年初“勞農以休息之”。拿咱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勞逸結合的意思。

那麼春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節令令很亂,想把節令定準,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樹陰下面休息,樹影的移動啓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日晷儀。可是,天陰雨霧,影響測量,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興趣,他又着手做了五層漏壺,終年累月,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地利的長短就會重複一遍。

那時的國君叫祖乙,天時風波的意外,使他很苦惱。一個名叫阿衡的大臣,爲諂媚皇上,奏稱要設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認爲有理,便帶領百官去祭天,卻無濟於事,萬年知道後,忍不住帶着日晷儀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情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情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建造日月閣,築起日晷臺跟漏壺亭,並派了十二童子服待萬年,祖乙對萬年說:“渴望你能測準日月法令,推算出正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曆法,爲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傳旨要阿衡去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寫了一些字,阿衡看見後,知道萬年的歷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於日派人刺殺萬年,結果刺客被士衛抓住了,祖乙曉得後,表揚了阿衡,親自登上日月閣探訪萬年,萬年指着天象,對祖乙說:“當初恰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爲歲道,就叫春節吧。”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後來,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了準確的太陽曆,後來爲了留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日命名爲“萬年曆”封萬年爲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傳說就是爲了紀念萬年的。

當初咱們過年也有一些風俗,如倒貼“福”字,放爆竹,拜年等等。


  民俗民風作文(二)

打過了臘月二十,家裏邊開始了忙年,先是家裏上年紀的劈上一大垛的劈柴備用。這劈劈柴有講究,講究順着紋理劈。粗的木棒劈不動,便鋸成幾段,一段段劈開。若嫌鋸開麻煩,先將木棒劈開一口子,然後加上楔子,劈開一點,木楔子進一點,最終木棒一分爲二。劈好的木柴整整齊齊碼好備用。

臘月二十三小年,又稱辭竈,原來有溜街串巷買竈王爺的,也不貴,一塊錢張,貼在鍋竈旁,便可以大掃除了,過年也得煥然一新。

忙碌一天後,臘月二十四便開始蒸饃。把青翠的大蘿蔔打成細絲,用開水焯過,然後撈出來,用紗布狠狠擠出蘿蔔絲裏的水分,越幹越好,這活一般都是男人幹。女人呢,在一旁案板上哐當哐當的剁肉餡,幹什麼用,蒸菜包子(土語叫菜mo)。菜包子有被捏成多個褶的,有被捏成月牙形的,有被捏成月牙兼帶褶子的。然後下鍋,開蒸!這時候劈好的劈柴便排上了用場,劈柴架在鍋膛裏,紅紅火火,一燒是一天。最先出鍋的菜包子是不能吃的,由家裏上年紀的,用碗端着,挨個門後面,從菜包子上揪上那麼一點,唸叨唸叨,說是敬神敬先人。然後就可以開吃了。

蒸完菜包子之後,蒸甜饅頭,所謂甜饅頭還真不加糖,有啥呢?紅小豆、綠豆、紅薯、蜜棗、花生等,混在一起,煮熟後做餡子,有時候會點一點豬油,甜中帶香,經常性的,甜饅頭沒出來,餡子已被孩子們幹走一大碗了,這時包甜饅頭的女人們便忙不迭的趕這些孩子們。

二十五,過油。炸丸子,酥藕、酥魚,魚有時候用白鰱魚,切成大塊,用鹽花椒麪醃好,肉粗,不好吃;更多時候用小鯽魚,又叫草魚殼子,就是說魚小的意思,沾乾麪,放入油鍋內,魚炸得吱吱直響,片刻出鍋,脆、香、焦,特別是魚頭。

過油最過癮的還是焦葉子,這是壓軸的大菜,用糖水和麪,擀麪杖壓好,撒上芝麻,切成菱形,入鍋,出鍋,進嘴,堪稱無與倫比的美味了。

蒸了饃過了油,這年也就備個差不多了,二十七二十八便走親戚了,老孃家,叔叔大爺家,得挨個拜訪一遍,在外工作的、做生意的、上學的、打工的都回來了,相逢未免大醉一場。

其間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上林(陵),又稱作焼年紙,家裏面剪好紙錢,用包袱皮包着,到祖墳前放上掛鞭炮,唸叨着,過年了,給您老人家送點錢來,有錢了,別省了諸如此類的話,然後虔誠的磕上幾個頭,別笑話,誰叫咱們有慎終追遠的傳統呢?

二十九趕個年級,鞭炮對聯買來,張燈結綵享受着過年。

三十中午便開始包扁食(水餃),還沒到下午三點鐘,早有及不待的放起了鞭炮,鞭炮須與扁食同時下鍋。

吃完餃子後,門口須放上一木棍,說是防止金元寶滾出家門。晚上十二點的時候,須放上一掛大鞭炮,估計與春晚倒數同步了吧。

初一早晨,起的越早越好,大初一的扁食須是素餡的,以求來年素素靜靜,安定爲主。接着是拜年,也就是磕頭,由家裏長輩領着,到同姓長輩家裏磕頭,有的在路上碰到,跪下便磕。有的長輩早早就坐在堂屋裏,前面鋪上個草蓆子,候着拜年的。磕頭起來,被上年紀的拉住手,拉拉家常。在外工作的,混的好的,熱衷此道,算是一種交流,也算是不忘本的表現吧!

中午便是大餐了,一家人老老少少,團聚一起,吃個團圓飯。

初二走親戚,是回孃家的日子,初三走親戚,一般是姑姑家。初四一般是老親戚,爺爺奶奶的親戚了,初五不出門,初六,三六九往外走,打工的,工作的開始返程了。初七最熱鬧,送火神,用稻草木棒綁成一個大大的火把,裏面放上鞭炮。

天擦黑,便點着這火把,撒開腳丫子向東面湖大堤跑去,一路上,火星點點,可謂壯觀。

送完火神,這年味也就慢慢淡了,等元宵節完,年味終於消散了,新的一年就算正式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