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勵志書籍 > 愛的心靈哲學書籍:《愛的藝術》

愛的心靈哲學書籍:《愛的藝術》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2W 次

《愛的藝術》是德裔美籍心理學家和哲學家艾裏希·弗洛姆最著名的文學作品,也是當代愛的藝術理論專著中最知名的著作。它可以詳細地告訴我們愛是什麼,可以爲大家解答爲何我們需要愛。

愛的心靈哲學書籍:《愛的藝術》

內容簡介:

這本書要說服讀者: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每個人都可以問問自己,你確實見過多少真正有能力愛的人呢? 達到這目標儘管困難,但這不足以成爲理由,從而不去尋找造成這一困難的原因和了解克服困難的條件。爲了使這一問題不再複雜化,我努力在這本書裏避免使用專業詞彙,同時也儘量不援引別的資料。 但是在另一個問題上,我卻沒有找到圓滿的解決辦法。我這裏尤其指的是我在這本書裏重複了我以前著作裏的思想。我的《逃避自由》和《精神分析和倫理學》這兩本書的讀者會在這本書裏看到我在上兩本書裏已經提到過的思想。但是《愛的藝術》絕不是這兩本書的總結,這本書還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當然就是舊一點的思想在這本書裏也會獲得一層新的意義,因爲這些思想都圍繞着一個重點:愛的藝術。

愛情是一種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情緒,是人內心生長的東西,而不是被俘虜的情緒。一般來說可以用另一個說法來表達,即愛情首先是給而不是得。

弗洛姆認爲,愛是一門藝術,要求人們有這方面的知識並付出努力。但是大多數人認爲愛僅僅是一種偶然產生的令人心蕩神怡的感受,只有幸運兒才能"墮入"愛的情網.人們產生這種錯誤的想法有三種原因:(1)大多數人認爲愛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愛,而不是自己有沒有能力愛的問題。(2)認爲愛的問題是一個對象問題,而不是能力問題。(3)人們不瞭解"墮入情網"同"持久的愛"這兩者的區別。要掌握愛的藝術,一是掌握理論,二是掌握實踐,三是要把成爲大師看得高於一切。

愛的 要素

對人來說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獨感和擺脫孤獨的監禁,而這隻有通過真愛才有可能實現。真愛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給“而不是"得"。"給"是力量的最高表現,恰恰是通過"給",我才能體驗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愛情的.積極性除了有給的要素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這些要素是所有愛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關心、責任心、尊重和了解。

成熟的愛

天真的、孩童式的愛情遵循下列原則:"我愛,因爲我被人愛。"成熟的愛的原則是:"我被人愛,因爲我愛人。"不成熟的、幼稚的愛是:"我愛你,因爲我需要你",而成熟的愛是:"我需要你,因爲我愛你。"如果我確實愛一個人,那麼我也愛其他的人,我就會愛世界,愛生活。如果我能對一個人說“我愛你”,我也應該可以說“我在你身上愛所有的人,愛世界,也愛我自己。”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母愛是一種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贏得它,也不用爲此付出努力。但無條件的母愛有其缺陷的一面。這種愛不僅不需要用努力去換取,而且也根本無法贏得。如果有母愛,就有祝福;沒有母愛,生活就會變得空虛-而我卻沒有能力去喚起這種母愛。父愛的本質是:順從是最大的道德,不順從是最大的罪孽,不順從者將會受到失去父愛的懲罰。父愛的積極一面也同樣十分重要。因爲父愛是有條件的,所以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贏得這種愛。與母愛不同,父愛可以受我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他發展了一個母親的良知,又發展了一個父親的良知。母親的良知對他說:"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惡都不會使你失去我的愛和我對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親的良知卻說:"你做錯了,你就不得不承擔後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須改變自己,這樣你才能得到我的愛。"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親和父親的外部形象脫離,卻在內心建立起這兩個形象。

自愛

自愛不是"自私",自愛是愛他人的基礎.對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長以及自由的肯定是以愛的能力爲基礎的,這就是說,看你有沒有能力關懷人、尊重人,有無責任心和是否瞭解人。如果一個人有能力創造性地愛,那他必然也愛自己,但如果他只愛別人,那他就是沒有能力愛。

性愛

性愛的一個重要因素:即意志的因素。愛一個人不僅是一種強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項決定,一種判斷,一個諾言。如果愛情僅僅是一種感情,那愛一輩子的諾言就沒有基礎一種感情容易產生,但也許很快就會消失。如果我的愛光是感情,而不同時又是一種判斷和一項決定的話,我如何才能肯定我們會永遠保持相愛呢?

作品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愛是一門藝術嗎?

第二章 愛情的理論

(一)愛情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回答

(二)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

(三)愛的對象

(1)博愛

(2)母愛

(3)性愛

(4)自愛

(5)神愛

第三章 愛情及其在當代西方社會的衰亡

第四章 愛的實踐

附錄

艾裏希·弗洛姆生命中的愛

回憶弗洛姆的一生

作者簡介:

艾裏希·弗洛姆(Erich Fromm.1900 - 1980年,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哲學家。1900年生於德國法蘭克福猶太人家庭,1922年獲德國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是二十年代“法蘭克福學派”重要成員。納粹上臺後,他於1934年赴美,在從事心理諮詢工作的同時,在哥倫比亞大學等學術機構講學,並先後執教於墨西哥國立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等高校。1980年弗洛姆病逝於瑞士洛伽諾。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他認爲人是各自所在的產物,在現代工業化社會,人變得越來越自我疏離,這種孤立感導致人們潛意識下渴望與他人結合、聯繫。

弗洛姆以深入淺出、平易近人的文筆,創造了大量學術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響最大的有《愛的藝術》、《逃避自由》、《健全的社會》、《精神分析的危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