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勵志電影 > 朗讀者第七期觀後感700字

朗讀者第七期觀後感7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8W 次

每一次的告別,都有一個故事,或激情燃燒,或悽美動人,或驚心動魄。告別不是遺忘,而是轉身,告別不是放棄,而是開始!下面帶來朗讀者第七期觀後感700字

朗讀者第七期觀後感700字

朗讀者第七期觀後感700字

《朗讀者》節目第七期,主題詞爲“告別”。曹文軒參加這一期的錄製,傾情朗讀了他的作品《草房子》中的一段文章。

在採訪中,曹文軒說道:《草房子》承載了我許多童年記憶,是我記憶的碼頭上存放的一筆最重要的財富。作品中桑桑與桑喬的父子情,便是我和我父親情感的真實書寫。

寫它,我有一種沿着寬闊的父愛之河順流而下的感覺,這是一次感情復活,一次感情回放,也算是我對這種的感情的膜拜、深深敬意和紀念。

“我一直將莊重的風氣看成是文學應當具有的主流風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學,應當對此有所把持。倘若不是,而是一味的玩鬧,一味的逗樂,甚至公然拿莊重開涮,我以爲這樣的文學格式是值得懷疑的。我們在流動不止的世俗生活中,已經很少再有莊重的體驗。一切看上去都是可笑的,一切都是可以加以戲弄的。中國文學應該引領國民走向雅緻,走向風度,走向修養與智慧。”

  ——曹文軒

讀書,爲了什麼?閱讀,何以影響人生?該怎樣選擇讀什麼書?對此,曹文軒也有他獨到的見解。

“書分兩種,一種是用來打精神底子的,還有一種是打完精神底子之後再讀的書,所以有朋友就把我的觀點總結爲叫底子論。 那麼所謂的打精神底子的書,就是那些大善、大美、大智慧的書,一個小孩兒在成長過程中是必須要讀這些書的。”

“書是有血統之區別的,一些書具有高貴的血統,而有些書它的血統不怎麼高貴,這是血統論。像托爾斯泰、魯迅、沈從文的作品,你可以喜歡也可以不喜歡,但是你必須承認它們是具有高貴血統的書。這並不意味着我要求所有的人只讀具有高貴血統的書,我只是說,一個民族想成爲高貴的民族,一個國家想成爲高貴的國家,一個人想成爲高貴的人,總得讀一些具有高貴血統的書吧。這個高貴與不高貴它不具有階層的意識,更不具有階級的意識,它只具有美學的意識。”

“天下的書有兩種,一種是有文脈的,一種是沒有文脈的。山川有它的山脈,人類有血脈,讀書就要讀有文脈的書。我們今天的很多思想和觀念來自於哪裏?我們的觀念要走向何處?這都和我們文化原點密不可分。”

正因爲抱着如此地寫書、閱讀態度,曹文軒老師成爲了中國首位獲得國際安徒生大獎的作者。

從《草房子》到父親

主持人:2016年,您拿到國際安徒生文學大獎,成爲中國作家拿到這一國際大獎的第一人,這不僅僅是您個人的驕傲,也是全中國人的驕傲。您的很多作品陪伴着很多人度過了他們美好的童年時代、少年時代和青年時代,並有成千上萬的成年人在閱讀你的作品。這些作品可能您個人經歷有關。《草房子》裏面,那個男孩桑桑和他的校長父親桑喬有原型嗎?這部小說是否是您小時候和您父親的生活寫照?

曹文軒:我的作品分爲兩路,一路是虛構成分大於寫實成分,一路是寫實成分大於虛構成分,《草房子》肯定屬於後一路,可以說,它是一部自傳性小說。你們完全可以將作品中的男孩桑桑看成是我,而將那個叫桑喬的小學校長看成是我的父親。《草房子》承載了我許多童年記憶,是我記憶的碼頭上存放的一筆最重要的財富。作品中桑桑與桑喬的父子情,便是我和我父親情感的真實書寫。寫它,我有一種沿着寬闊的'父愛之河順流而下的感覺,這是一次感情復活,一次感情回放,也算是我對這種的感情的膜拜、深深敬意和紀念。

《草房子》出版以來版本衆多,曹文軒老師選了世界著名插畫家插圖版,這是他與世界著名插畫家索尼婭強強聯合的作品。細膩逼真的畫風配上樸素接地氣的文章,帶來一場視覺盛宴!

曹文軒在朗讀者中說:《草房子》是我童年的記憶的縮影,我想給父親朗誦小說中的一些片段……

拓展閱讀:

告別是一種心情,告別也是一種決定。南飛的大雁是對北方寒冷的告別;秋天的落葉是對炎熱夏的告別;雨季是對乾旱的告別;彩虹是對風雨的告別;山重水複後的柳暗花明是對迷失的告別;“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豪邁的告別;每一次的告別,都有一個故事,或激情燃燒,或悽美動人,或驚心動魄。告別不是遺忘,而是轉身,告別不是放棄,而是開始!

朗讀者:曹文軒

一個喜歡孩子的人是心地善良的,一個堅持爲孩子寫作的人是內心純淨的。作爲兒童文學家,他用精雕細琢的詩化語言撰寫童年,讓優雅的思想內涵啓蒙未來。作爲北大中文系教授,他桃李天下,培養了劉震雲、陳建功等一批優秀學生;作爲國家中小學語文教材編寫工作的主編之一,他用行動催生着閱讀的成長。曹文軒,中國第一位獲得”國際安徒生獎“,這一具有“兒童文學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的作家。而他多年創作的根基、引路人是自己的父親。在《朗讀者》,他要講述兒時與父親的回憶、告別家鄉的父親來告慰父親的在天之靈。

朗讀者:姚晨

她是“微博女王”,“時髦孕婦”、“時尚辣媽”。她勇敢的秀出自己的幸福,自信、踏實、快樂寫滿她的笑容。回首青春的過往,從《武林外傳》到《潛伏》,從舞蹈到電影,從福建到北京,一路走來,一路精彩!她將怎樣告別生命中萍水相逢的人?

朗讀者:維和英雄

別人都在問“爲什麼是我?”的時候,他們在問“爲什麼不是我?”作爲聯合國創始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不僅參加了聯合國從籌劃到成立的全過程,而且在推動聯合國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發揮了重要建設性作用,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讚譽。自1990年以來,中國多次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累計派出維和軍事人員數萬人次。在執行維和任務過程中,中國軍人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做事拼命、認真是他們的習慣;“絕不放棄爲祖國和軍隊去戰鬥的機會”是他們的誓言。又是誰,怎樣用生命中最後37秒,挽回了戰友們的平安?

朗讀者:程何

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音樂劇中文版,像《音樂之聲》《貓》《媽媽咪呀》,幾乎全部都是經由她之手翻譯而來的。程何是一位年輕的譯者。而她翻譯的對象,是近些年逐漸被大家熟悉並喜愛的藝術形式——音樂劇。她被保送清華生物學博士,卻放棄了這條道路。她告別安逸,選擇冒險:音樂劇這條路看不到結局,但“要爲心而工作,而不是爲生活”。

朗讀者:王蒙

時代裹挾着一顆不老的心靈,困苦折不斷夢想的翅膀。歷經苦難後的永不言敗是他的個性,樂觀、風趣、激情、睿智,令人感佩。風雨後的一唱三嘆,騰挪跌宕中的沁人心脾,他的《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吶喊着《青春萬歲》;他經歷了偉大也咀嚼了渺小,品透了《一輩子的活法》,八十多歲《這邊風景》依然獨好,他就是文化部原部長,著名作家王蒙。

告別北京,告別新疆,再告別妻子,79歲的王蒙回頭打量39歲的自己,也讓他思考在新疆度過的16年時光。他覺得今天的作家王蒙與那16年大有淵源。“維族人有句極端的話:‘人生在世,除了死亡以外,其它都是塔瑪霞兒(玩耍)!’”他說,“這樣的人生態度,對我影響深遠。”

朗讀者:李立羣

李立羣是受到戲劇文藝青年們頂禮膜拜的大師,會說相聲、能演小品,電影電視拍了無數。他是活躍在熒屏上的不挑戲、不等戲的拼命三郎,也是在西餐廳做過表演秀的影帝,他說“酸甜苦辣都是享受人生”,面對告別,他又會與我們分享怎樣的人生態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