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勵志電影 > 第七期朗讀者告別觀後感

第七期朗讀者告別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2W 次

人的一生,總是在經歷遇見與告別,這是我們成長必經的道路,第七期朗讀者以告別爲主題,下面第七期朗讀者告別觀後感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在這裏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七期朗讀者告別觀後感

第一篇:第七期朗讀者告別觀後感

央視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播出第七期“告別”主題節目,姚晨驚喜亮相。現場講述自己與陌生人之間的難忘情誼,爆料曾被收留睡木板牀,分享首當媽媽時與月嫂魏姐的故事及自己寫下的文章《魏姐》。姚晨還現場深情朗讀了魯迅經典《阿長與<山海經>》,感恩每一次萍水相逢的遇見。

節目中,姚晨談起了在自己生命中短暫出現卻時常浮現於腦海的一些人。說到求學時的難忘歲月,她提到了在自己無處可去時,收留自己的“胖姑娘”。那時候,兩人擠在一張極小的木板牀上,“基本她就佔了三分之二,然後我佔了三分之一”,姚晨還開玩笑說自己“像個蝙蝠似的趴在牆上睡了一個月”。那種“異鄉人收留異鄉人”的溫暖讓她十分感激,談及最後一次遇見,她難掩遺憾,“生命中好多人都不知道什麼時候就默默地不見了”。另外,姚晨還與觀衆分享了自己與月嫂魏姐的故事。在第一次當媽媽的手足無措中,魏姐就像是她的戰友,陪她度過了人生中最特殊的一個時期。“我發現她真的很愛孩子,她永遠比我們更早發現孩子哪長了紅疹,哪哪不太好”,關於魏姐細緻的情感付出姚晨記憶猶新。她還特地給魏姐寫了一篇文章,記錄下這段時光,“希望自己也能記住她,包括將來土豆長大後看到文章也能知道有這樣的一個人疼過他”。

帶着自己對那些陌生人的感念,姚晨把所有的情感都傾注在朗讀當中。她用真摯的聲音,不徐不疾地把《阿長與<山海經>》中的每一個片段娓娓道來。有趣的生活細節,驚喜的.《山海經》,在姚晨的朗讀中顯得十分生動。溫情的講述之下感情卻並不平淡,結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更是把所有積攢的感情瞬間噴發,把魯迅對阿長的那份深厚情誼和哀思展現得淋漓盡致。聽完姚晨的朗讀,觀衆們紛紛表示“太感動了”“聽得都入迷了”“從中聽到了魯迅對長媽媽的情感”。

“每一次遇見,就像是一場告別”,“遇見”與“告別”是人生必經之路。繼首期以“遇見”作爲主題詞之後,央視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本期以“告別”作爲核心主題,嘉賓在感念過去的同時,也勾起了觀衆深藏於心底的情愫。

第二篇:第七期朗讀者告別觀後感

央視一套播出的《朗讀者》以“告別”爲主題,本期節目特別邀請音樂人趙照現場演繹《當你老了》,爲生命中無法避免的“告別”發聲。

本期節目,董卿也邀請了當代作家王蒙、中國臺灣演員李立羣,中國內地演員姚晨、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青年翻譯家程何以及中國維和部隊英雄,他們將以朗讀者的身份來到節目中,訴說他們生命中不同的“告別”。

在朗讀者們講述了尖酸的求學經歷、動亂年代的顛沛流離、維和部隊的生死離別等一個個動人的經歷之後,趙照以一曲《當你老了》娓娓道出了本期節目的主題——告別。深刻的人生感悟造就了動人的音樂,酒吧賣唱、琴行打工、交不起房租被房東驅逐等等,這些逐夢者的坎坷經歷趙照也曾經歷過,雖然艱辛,卻從未磨滅他對生活的美好期許。多年的異鄉生活,也讓趙照對“告別”二字有了更深刻的感悟。關於此次受邀獻唱《朗讀者》,趙照也在自己的微博@趙照大經廠 中寫道:“像說心裏話一樣,誠懇的,自然流露的唱歌,唱歌是一種朗讀,因此,每位朗讀者也是生命和生活的歌者。”

一把吉他,一架鋼琴,淺吟低唱,無需太多花哨技法的修飾,趙照用溫暖的嗓音和質樸的深情,燃起了人們內心深處的對過往的懷念和對未來的期許。歌曲的現場演繹,無論是樂器的編配、演唱的把控、還是情感的表達,都展示出趙照不同於一般音樂人的音樂功底。更有現場觀衆驚歎“第一次看到這麼完美的現場演出。”

第三篇:第七期朗讀者告別觀後感

姚晨感恩陌生人:求學時曾被收留睡木板

在我們的一生中,要告別的人有太多太多,大部分人印象最深的都是與至親的告別。但對於姚晨來說,提起“告別”,她首先想到的卻是那些萍水相逢的“陌生人”。

14歲那年,姚晨就獨自一人北上來到北京求學。二十多年來,在火車旅途中、在小影樓勤工儉學的過程中、在剛生完孩的那段時光裏,姚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遇見與告別,結識了一波又一波陌生人。這些在姚晨生命中短暫出現的面孔到現在都時常出現在她的腦海中,現場姚晨坦言:“我覺得可能沒有這些人,我的人生軌跡會被改寫,會是另一番景象。”

當年報考北影之前,姚晨曾有一段時間無處可去,好在之前勤工儉學時認識的一位“胖姑娘”收留了她。直到現在,姚晨還記得那個名叫王棟的“胖姑娘”的小屋在北京六環外的一個遠郊小村裏,當時一進門,姚晨直接嚇了一跳,“我覺得那個房間的寬度可能就這一張沙發這麼寬吧,擺了一個木板,下面用一些東西墊起來,就是一張牀。” 在那個現在看來甚至“不太適合人居住”的小屋裏,姚晨和“胖姑娘”一起擠了一個月,“基本她睡就佔了三分之二的牀,然後我佔了三分之一,趴在牆上睡。”雖然時隔多年,但談起那段經歷姚晨依然記憶猶新。對於這些雖是萍水相逢但卻給她過無數溫暖的陌生人,姚晨會選擇爲他們朗讀怎樣的文字呢?

李立羣憶母親:媽媽影響了我一生的表演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兩種告別無可迴避,那就是離開故鄉和與至親的生離死別。節目中,著名演員李立羣坦言自己之所以常來內地拍戲,就是因爲母親的故鄉在北京,那種對故鄉的情節對自己影響很深。

回憶起已故的母親,身爲老戲骨的李立羣笑言自己的表演其實很大程度上受了不是演員的母親的影響。1984年,李立羣與賴聲川一同成立“表演工作坊”,先後推出了《那一夜,我們說相聲》《這一夜,誰來說相聲》以及單口相聲《臺灣怪譚》,全新相聲表演方式在臺灣風靡一時。而李立羣對於相聲的最初啓蒙就是來自於母親,他說:“因爲我媽媽說個事,常像是在說相聲,生動,準確,哪怕是用錯了字,都錯得無與倫比。我的相聲段子裏,內容到表演,有太多無形的她在裏面,在裏面影響着我的思想,感情和語言。我無法舉例,也舉不全,因爲那往往就是一段即興的 ‘相聲 ’,只可當時意會,無法事後言傳。”

當母親離世時,李立羣沒有陪伴在她身邊。面對主持人董卿問道是否會認爲這是一次遺憾的告別,李立羣卻坦言“不遺憾”。究竟爲何這位公認的孝子面對母親的離世會說出“不遺憾”三個字,他與母親的告別又是一種怎樣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