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詩詞 > 愛國詩句 > 王安石:傷仲永

王安石:傷仲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1W 次

傷仲永

王安石:傷仲永

作者:王安石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
  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
  忽啼求之。
  父異焉,借旁近與之,
  即書詩四句,並自爲其名。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爲意,
  傳一鄉秀才觀之。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
  或以錢幣乞之。
  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餘聞之也久。
  明道中,從先人還家,
  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
  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又七年,還自揚州,
  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衆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
  卒之爲衆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
  不受之人,且爲衆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衆人,
  又不受之人,得爲衆人而已耶?

註釋

1、傷:哀傷,嘆惜;對……感到惋惜(意動用法)
  2、金溪:地名,現江西金溪縣。
  3、民:百姓。
  4、世:世代。
  5、隸(lì):屬於。
  6、耕(gēng):耕種勞作,耕田。世隸耕:世代從事農業生產。
  7、異焉:對此感到詫異。
  8、年:歲。
  9、未:不;沒有。
  10、嘗:曾經。
  11、識:認識。
  12、書具:書寫工具。
  13、忽:忽然。
  14、啼(tí):哭叫,大哭。
  15、求:索求,索要。
  16、異:對……感到詫異(意動用法)。
  17、焉:於此,對此。
  18、旁近:附近,這裏指鄰居。
  19、與:給。
  20、即:立即,立刻。
  21、書:書寫,寫。
  22、並:並且。
  23、自:自己。
  24、爲:題上。
  25、名:名字。
  26、其:他的。
  27、以:把。
  28、養:奉養,贍(shàn)養。
  29、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關係。收:聚、團結。
  30、爲:當做,作爲。
  31、意:內容
  32、傳:傳送。
  33、一:全。
  34、觀:觀看。
  35、自:從。
  36、是:此。
  37、以……爲意:以……當作詩的內容。
  38、秀才:指一般學識優秀的士人。
  39、指:指定。
  40、作:寫。
  41、立:立刻。
  42、就:完成。
  43、其:代指這首詩。
  44、文:文采。
  45、理:道理。
  46、皆:都。
  47、可:值得。
  48、觀:欣賞。
  49、者:……的地方(方面)。
  50、邑(yì)人:同(鄉)縣的人。
  51、奇:對……感到驚奇(奇怪)。(意動用法)
  52、之:代指仲永的才華。
  53、稍稍:漸漸。
  54、賓客:這裏指以賓客之禮相待的意思;把……當作賓客。(賓客在本文是意動用法)
  55、其:他的,代仲永的。
  56、或:有的人。
  57、以:用。
  58、乞(qǐ):求取。
  59、之:它,代仲(zhòng)永的詩。
  60、利其然:認爲這樣是有利可圖的(意動用法)。利,認爲……有利可圖。其,這樣;然,這樣(同義複用)。
  61、日:每天。
  62、扳(pān):通“攀”,牽,引。
  63、環:四處,到處。
  64、謁(yè):拜訪。環謁:四處拜訪。
  65、使:讓。
  66、餘:第一人稱代詞,我。
  67、聞:聽說,聽聞。
  68、之:代詞,代這件事。
  69、明道:宋仁宗(趙禎)年號(1032——1033)。
  70、從:跟隨。
  71、先人:意爲先父,指王安石死去的父親。
  72、還:返回。
  73、於:在。
  74、令:讓,使。
  75、作:寫作,書寫,作詩。
  76、稱(chèn):相當,相稱。
  77、前時之聞:以前的名聲。時:時候。之:的。聞:傳聞。
  78、自:從。
  79、復:又,再。
  80、問:詢問。
  81、焉:指方仲永的情況。
  82、泯(mǐn)然衆人矣:這裏指方仲永原有的特點完全消失了,成爲普通人。泯然:消失。衆人,平常人,普通人。矣,語氣詞。
  83、王子:王安石的自稱。
  84、通悟:通達聰慧。
  85、受:承受,來自。
  86、不至:沒有達到(要求)。
  87、彼其:他。彼:他。其:他。(同義複用)
  88、且:尚且。
  89、固:本來。
  90、得:能夠。
  91、卒(zú):最終,最後。
  92、夫:讀“fú”。那些的意思。
  93、受之天:“受之於天”的省略,意思是先天得到的。受,承受。
  94、賢於材人:勝過有才能的人。賢,勝過,超過。材人,有才能的人。
  95、受於人:指後天所受的教育。天,人對舉,一指先天的稟賦,一指後天的教育。
  96、得爲衆人而已耶:能夠成爲普通人就爲止了嗎?意思是比普通人還不如。耶[yé],語氣詞。

翻譯

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爲業。仲永長到5歲時,不曾認識書寫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這些東西。他的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就向鄰居那裏把那些東西借來給他。仲永立刻寫下了四句,並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和團結同宗族的人爲主旨,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並且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們對此都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地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有的人花錢求取仲永的詩。方仲永父親認爲這樣有利可圖,就每天帶領着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隨先父(亡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我叫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7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去,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區別了。”

王安石說:方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賦,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優秀得多;但最終成爲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爲他後天所受的教育還沒有達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資是那樣的好,沒有受到正常的後天教育,尚且成爲平凡的人;那麼,現在那些本來就不天生聰明,本來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難道成爲普通人就爲止了嗎?

賞析

本文見聞得當,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的實例,說明後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兩部分:敘事部分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最終“泯然衆人”,變得平庸無奇;議論部分則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於“受於人者不至”,強調了後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過方仲永這一實例說明具有普遍借鑑意義的道理,給人以深長的思考。

本文的語言十分精當。敘事部分僅以二百三十四字就完整地敘述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變化的過程,議論部分也不過七十餘字,文中的每一詞、句都有其確切的表達作用,而不是可有可無。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貫、身份、姓名、家世,這不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紹,而且“世隸耕”三字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態;“不使學”三字,看似平淡,卻爲方仲永的變化埋下伏筆,點出方仲永命運變化的關鍵。第二段敘事極爲簡要,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後來的變化和結局。結尾的議論部分,言簡意深,說理嚴謹。對本文語言精當的特點,可以逐詞逐句體察、品味。

本文語言平實而又不乏感情色彩。字裏行間流露着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衆人”的惋惜之情,突出了主題,對“受之天”而“受於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並以鮮明的態度表明作者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