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言 > 勵志名言 > 乾隆打敗仗,對方來求和

乾隆打敗仗,對方來求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4K 次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年初,一場軍事大潰敗讓素來以天下第一自居的乾隆找不着北了。這場大潰敗發生在安南(今越南)。在此前一年,安南唯一得到大清朝正式認證的合法王朝——黎朝,被南部新崛起的西山“阮氏三兄弟”打得山窮水盡,黎朝爲此緊急向宗主國大清求援。
  
  是否出兵援黎抗阮?就乾隆一開始的態度而言,這位以“十全武功”聞名的皇帝並無半點好大喜功之態,反而表現得非常謹慎和保守。
  
  但是,黎朝可是經過大清冊封的政權,如果乾隆對黎朝的淪亡坐視不理,對於大清朝主導的東亞國際秩序——宗藩體系,簡直就是一次當衆打臉,這不僅有損乾隆個人的面子,更有損於大清朝在東亞世界乃至國內的統治基礎。
  
  因此,左右爲難的乾隆一開始的籌謀是,儘可能不出兵,一面扶植黎朝在安南的殘餘勢力收復失地,一面營造大清準備出兵的輿論壓力,逼迫阮氏政權讓步。
  
  但兩廣總督孫士毅卻是一個主戰派。在乾隆時代,戰爭對封疆大吏可能真的是一件有利可圖的事,以至於乾隆屢屢被臣下拖入戰爭。這一次,乾隆也中了孫士毅下的套,在不情不願中於當年十月下旬宣佈出兵安南。
  
  戰爭伊始的形勢對清軍非常有利,僅月餘便已長驅直入,收復了黎朝的都城黎城。
  
  但黎朝國王黎維祁實在是個政治低能兒,復國後迅速就將國內各大派勢力得罪了個精光。阮氏兄弟爲首的阮文惠在此時抓住機會,迅速組織反攻,在乾隆五十四年正月初一向黎城發動突然襲擊,而後清軍就遭遇了文章開頭那場慘敗。
  
  乾隆此時的處境十分尷尬。本來不想出兵,卻被封疆大吏綁上戰車;打贏了也就罷了,誰料遭遇了慘敗。按照乾隆的性格,無論這場仗代價多麼高昂,爲了帝王的面子與大清的威望,也必須打下去。
  
  但剛剛給了乾隆一次大敗的阮文惠此時卻送上了一份大禮。大勝僅數日之後,阮文惠就奉上降表,懇求得到乾隆的諒解,希望取代黎朝得到正式冊封。
  
  由於事發突然,乾隆一開始還故作姿態,讓孫士毅觀察阮文惠的“悔罪”態度是否誠懇,如果“情詞恭順”,再“相機而行”。
  
  由於阮文惠此時在安南國內的政治處境也有點四面楚歌的意思,急於和清朝“復交”,因此對乾隆與孫士毅的各種要求都表現得有求必應,不但放還被俘清軍,而且爲陣亡清軍修建祠堂祭祀。阮文惠的底線很簡單——只要承認他的王位和對安南的實際控制權,怎樣都行。
  
  這年三月,阮文惠甚至派侄兒和孫士毅一起搞了個十分氣派的受降儀式,剛剛遭遇新敗的大清朝一下成了武功赫赫的“戰勝國”。
  
  當然,乾隆一點兒也沒有覺得這有什麼不對,他也堂而皇之地將徵安南之役列入了他的“十全武功”之列。
  
  乾隆雖然賺足了面子,但也面臨一個棘手的問題:如果冊封阮文惠,那麼黎維祁怎麼辦?
  
  這絕對難不倒乾隆。按照乾隆的說法,黎維祁如此受到大清朝的扶持,還無法成功復國,足以說明他的孱弱無能,更證明了老天也不想幫他。
  
  這麼一來,乾隆就構建了一個完美自洽的“東亞警察”邏輯閉環。大清出兵是爲了興滅繼絕,這是春秋大義,出兵後發現天心厭棄黎氏,那大清也就順天而行,轉而支持天命新的所屬——阮氏。總之,怎麼着都是乾隆真理在手,出兵和休戰都是替天行道。
  
  對於黎維祁與黎朝餘衆的處置,乾隆還真的體現出了老一輩的政治智慧。他下旨讓黎維祁一衆剃髮,全員歸順大清。這麼一來,不僅黎維祁等人的人身安全得到了保障,不用擔心“引渡”回安南會被斬草除根;另一方面,也讓阮文惠鬆了一口氣,不用擔心黎朝復辟。
  
  這個故事的結尾可能有些黑色幽默。作爲冊封的一個條件,阮文惠在乾隆八旬壽典時入華賀壽,這也是自宋代以來第一位來華朝覲的安南國王。據說乾隆對這樣一件千古盛事十分重視,在所有的公開活動中都與阮文惠形影不離,在所有的慶典官樣文章中都不忘提及阮文惠,在八旬壽典上更是讓阮文惠出盡了風頭。
  
  可是,據越南國內史料所載,阮文惠很可能並沒有來參加這個曠世慶典,來的只是他的替身。乾隆和一個越南替身每天掏心掏肺,交流對各種國際問題的看法,這可真的是一個影視劇的好IP。

乾隆打敗仗,對方來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