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言 > 名言警句 > 反思的名言警句

反思的名言警句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4W 次

1、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孔子

反思的名言警句

2、自重、自覺、自制,此三者可以引至生命的崇高境域。———丁尼生

3、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惡,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朱熹

4、只一自反,天下沒有不可了之事。——清代教育家申居鄖

5、天上的繁星數得清,自己臉上的煤煙卻看不見。——馬來西亞

6、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

7、最偉大的勝利,就是戰勝自己。——高爾基

8、當面怕你的人,背後一定恨你。——英國

9、要留心,即使當你獨自一人時,也不要說壞話或做壞事,而要學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別人更加知恥。——德謨克利特

10、只一自反,天下沒有不可了之事。——申居鄖

11、功的起始點乃自我分析,成功的祕訣則是自我反省。——陳安之

12、人不能沒有批評和自我批評,那樣一個人就不能進步。——毛澤東

13、人生最困難的事情是認識自己。——特萊斯

14、要想了解自己,最好問問別人。——日本

15、自重、自覺、自制,此三者可以引至生命的崇高境域。——丁尼生

16、濯清泉以自潔。——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

17、要讓我寫自己的歷史,我就寫我的錯誤。———周恩來

18、給自己唱讚歌的人,聽衆只有一個。——日本

19、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惡,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朱熹《四書集註·大學》

20、只有自己深深痛過,才能體會別人的痛,於是難得自我反省。——席絹

21、我們走過了很多彎路,企業的創業者和經營者對此都要深刻地反思。———王選

22、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種失敗,自己揭下面具是一種勝利。——雨果

23、不會從失敗中尋找教訓的人,他們的成功之路是遙遠的。——拿破崙

24、自知之明是最難得的知識。——西班牙

25、反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海涅

26、知錯就改,永遠是不嫌遲的。———莎士比亞

27、給自己唱讚歌的人,聽衆只有一個。——日本、反躬自省是通向美德和上帝的途徑。——瓦茨

28、九牛一毫莫自誇,驕傲自滿必翻車。歷覽古今多少事,成由謙遜敗由奢。——陳毅

29、成功的起始點乃自我分析,成功的祕訣則是自我反省。——陳安之

30、只一自反,天下沒有不可了之事。——申居鄖《西巖贅語》

31、要留心,即使當你獨自一人時,也不要說壞話或做壞事,而要學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別人更加知恥。———德謨克利特

32、我們走過了很多彎路,企業的創業者和經營者對此都要深刻地反思。——王選

33、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

34、要讓我寫自己的歷史,我就寫我的錯誤。——周恩來

35、反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海涅

36、自滿、自高自大和輕信,是人生的三大暗礁。———巴爾扎克

37、越是無能的人,越喜歡挑剔別人的錯兒。——愛爾蘭

38、只有自己深深痛過,才能體會別人的痛,於是難得自我反省。——席絹《迷路》

39、自滿、自高自大和輕信,是人生的三大暗礁。——巴爾扎克

40、自己的飯量自己知道。——蘇聯

41、人生最困難的事情是認識自己。———特萊斯

42、最靈繁的人也看不見自己的背脊。——非洲

43、反躬自省是通向美德和上帝的途徑。———瓦茨

44、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種失敗,自己揭下面具是一種勝利。———雨果

45、最有把握的希望,往往結果歸於失望;最少希望的事情,反而會出人意料的成功。——莎士比亞

46、多有不自滿的人的種族,永遠前進,永遠有希望。多有隻知責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種族。禍哉,禍哉!——魯迅

47、濯清泉以自潔。——韓愈

48、只有在人羣中間,才能認識自己。——德國

49、在每個人身上,時刻有二種要求,一種嚮往上帝,一種嚮往撒旦。——波德萊爾

50、反躬自省是通向美德和上帝的途徑。——瓦茨

51、不會評價自己,就不會評價別人。——德國

52、莫笑別人背駝,自己把腰挺直。——蘇聯

53、最困難的事情就是認識自己。——希臘

54、每個人都知道鞋子擠腳的地方。——拉丁美洲

55、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緊在哪裏。——西班牙

56、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惡,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朱熹《四書集註·大學》

57、如果你指揮不了自己,也就指揮不了別人。——美國

58、每個人都會犯錯,但是,只有愚人才會執過不改。———西塞羅

59、人不能沒有批評和自我批評,那樣一個人就不能進步。———毛澤東

60、吾日三省吾身。——孔子

61、每個人都會犯錯,但是,只有愚人才會執過不改。——西塞羅

62、知錯就改,永遠是不嫌遲的。——莎士比亞

63、濯清泉以自潔。——唐韓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