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言 > 讀書名言 > 不完美的她豆瓣經典影評觀後感

不完美的她豆瓣經典影評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97K 次

不完美的她豆瓣經典影評觀後感

不完美的她豆瓣經典影評觀後感

導讀:天沒降大任於我,照樣苦我心智,勞我筋骨。下面是本站小編爲你精選的不完美的她豆瓣經典影評。

不完美的她豆瓣經典影評觀後感

不完美的她豆瓣經典影評1

這裏我會先着重分析一場戲,也就是女主和小女孩決定出逃的關鍵戲,比較一下日版和《完美的她》的區別,看看爲什麼一個是經典,一個毀經典。然後再說說本劇的其他問題。

本劇是買過版權的,之前已經有日版和韓版兩個版本,都叫《母親》,8集看下來,只能說翻拍非常平庸。3個版本分數比較一下:

之前買版權在翻拍已經有過多次毀經典的前科,這次好像歷史再一次重演!

好的,書歸正傳,對比分析開始,先看日版的:

兩個人在海邊,小女孩已經多次表達想要去孤兒院的願望,然後她 看見飛鳥,繼續喊着希望被帶走的願望,觀衆此時已經對小女孩產生共情。

然後女主終於決定要帶走 憐南 ,這時候鏡頭是中景,比之前拍飛鳥的時候要拉近許多,因爲劇情上感情也開始變得升溫,本集的高潮來臨。

接下來憐南 說出不符合她年齡的很現實的臺詞,點出兩個人的困境。

之後鏡頭變成了特寫,說出“我想成爲你媽媽”的臺詞。

鏡頭反打給小女孩的鏡頭,這裏哭戲非常好。

然後鏡頭再給女主, 憐南 叫出了“媽媽”。這場戲是全劇的關鍵,日本用多個鏡頭表現兩個人的情感變化,讓人動容。

再看我們的:

在車裏,只用幾句話就結束了,先是問小女孩要不要走,然後沒有動情,沒有哭泣,鏡頭在車裏沒有變化,就是兩個人的正反打大特寫。

作爲觀衆我的情緒沒有絲毫變化,黑漆漆的車裏,一場全劇最重要的戲就結束了!!!

這樣對比之後,是不是感覺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那些看見家暴題材和卡司就高潮的人,別忘了還有號稱嚴肅反應校園暴力的《悲傷逆流成河》以及梁朝偉演過的爛片《歐洲攻略》。

其實最主要的劇情上的硬傷是,改變了原來女主作爲小女孩老師的設定,這樣人物後來的行爲讓人無從理解。

因爲是小女孩的老師,在長時間的接觸和了解後,纔可能想要不顧一切的幫助這個孩子,尤其是小女孩被遺棄在垃圾堆的情況下。

而我們的《不完美的她》就是偶遇,周迅去海邊偶遇小女孩,回來後又是各種偶遇,偶遇之隨意堪比國產偶像劇。

更不可理解的是,偶遇了幾次之後,周迅就要救人於水火了,甚至冒着坐牢的風險。

我估計是因爲國產劇中的老師形象不能和誘拐孩子等行爲有關聯,唉!

然後就是在周迅和小女孩出逃後,和生母和解的故事線之外,又加上事業線!

咱都是誘拐犯了,能不能緊張急迫一點,有一點犯人的樣子好不好?

而且女主應該是非刻意的找到母親,然後開始瞭解過去的真相,進而和解,而不是自己當偵探吧?

而且加入的家暴父親角色,我很是擔心,這要是最後周迅和生母原諒了他,一家人和睦相處了,我一定會吐出來。希望不要生母變聖母,強行正能量!

這還不是唯一強加的故事線,各種刑警父親心願啊,小兩口結婚煩惱啊,反正就是時間不夠,注水來湊。

最後本劇丟掉了日版了內核——在生活化的劇情中互相治癒,而我們的生活化場景中充斥着尷尬的臺詞以及各種說教。

另外惠英紅和趙雅芝你們這配音是認真的嗎?

韓版改編之後是16,集,相對而言還是原版的日劇《mother》更好,尤其小演員的演技特別精彩。我們的小女孩就是可愛,然後呢?然後沒有了。

而且注意下圖日劇的打光,爲什麼人家沒有5毛塑料的感覺,學一下啊!

希望用心改編,不要浪費了這麼好的題材,和這麼好的演員。

而且經典日劇已經沒剩幾部了,這樣改編下去,魔爪以後就要開始翻拍經典美劇,然後是英劇,在然後就是火星劇!?

不完美的她豆瓣經典影評2

本來是沒打算寫影評的,不過看到這麼多打一星的,以及大家在影評區的混戰,突然覺得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我算是看出來了,這部電視劇像一條中國影視的審美分水嶺,把美和醜分得這麼的,怎麼說呢,一目瞭然。

基本上打一星的都是一類人,比如有影評中提到的幾個,把周迅的所有電影全部打了一星,包括李米的猜想等。

其實我早在幾年前就看出了豆瓣觀衆的兩類人,一類是追求熱鬧和庸俗化的人,看劇的需求和審美就是奔着刺激去的,既不知道什麼叫演技,當然他們也不需要知道,對於他們來說,能有個畫面在眼前動就行了,只要刺激,他就會覺得好看。比如快手裏的什麼吃屎的直播,在褲襠裏炸鞭炮等。

這些人會給直播吃屎的,褲襠裏炸鞭炮的打五星,給贊,因爲他們覺得這就是演技,這就是好看,滿足了他們的一切精神空虛帶來的空白。

我也就不難理解爲什麼國內的網紅直播怎麼會有這麼多的觀衆,怎麼一個六十歲的老太婆或小夥子,也能大把大把的掙到錢,因爲這些觀衆根本就不對屏幕裏的到底是人還是狗感興趣,他們感興趣的地方是屏幕上的畫面刺激度是不是高,你要是脫得越多,他就越興奮。

很久以前,我小的時候,電影是被叫做藝術的。

但是現在呢,別的國家我不知道,至少在中國,電影已經淪落到與快手、直播、網絡大電影、網劇、微電影、抖音、動畫這些東西一個地位了。

基本上,給這劇打一星的,然後轉身給什麼三生三世,大主宰,誅仙這些打五星的,他們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

在他們的觀念裏,臉好看就是叫有演技,你要跟它談演技的話,對不起,那是對牛彈琴。

在他們的眼裏,只要電視中出現流量和麪癱,只要有接吻的鏡頭,只要有狗血橋段,只要有小三插足,只要有兩個男人曖昧的鏡頭,只要男主會邪魅一笑,只要女主會嘟嘴,只要是武打都只擺個姿勢……

那麼,他們一定會給這種劇打五星。

這類人其實跟肖戰的粉絲是同一類人,他們都很偏執地認爲他們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

我覺得下面這張圖能很好地說明給這劇打一星的這類人,它們都被統稱爲蝦。

不要問我這劇好在哪,我沒有那個義務爲蝦解釋,也不要在評論區來噴你的蝦式智慧,你難道不知道蝦和人類是兩種物種嗎。

看到大家在回覆區比較理性的討論,我就來談談爲什麼要打五星,跟大家共享一下。

這部劇確實是翻拍劇,日本原版是《母親》,我也看過,打的五星。就單純從女主來說,周迅的演技要吊打十個松雪泰子,這是事實,或者說,一個周迅,就盤活了一部劇。

我看周迅一個眼神,我會舒服一個上午。

我看肖戰楊超越一秒鐘,我會噁心到一天都沒有胃口。

就小女孩來說,同樣的,這部劇的小女孩演技也是吊打十個日本版的小女孩。

其它方面,攝影、服化、美工、燈光、場景、羣演等等等都是吊打日本版,中國版甚至能看到優質美劇的影子,這也是我打五星的因素之一。

唯一不如日本原版的地方,是這劇的編劇,確實是不如日本原版,畢竟人家是原創的,看着就是自然,翻拍的總是加入一些不自然的東西進去,就會有些變味。

說到因爲氣憤而打一星,其實我何嘗又不是這樣呢。之前周冬雨的《少年的你》我就打的一星,同樣的翻拍,而且是抄襲,我就問問你們,你們是不是給《少年的你》打的四星五星,請反思一下自己,尤其那些說我三觀的,你能不能就繼續呆在水中,繼續你的蝦式思維。

同樣的翻拍,你是不是給《誤殺》、《大贏家》也打的高分呢, 《來電狂響》 、《你是兇手》這些你又是打的幾星呢,我爲什麼說這部劇是國內觀衆審美的分水嶺,好多人就給《大贏家》打的一星。他們的理由和邏輯就是因爲是翻拍的,因爲是大鵬和柳巖主演的,我不用多說什麼,這條分水嶺現在越來越明顯了。

這條分水嶺把內地的觀衆分成了兩個物種。

真的。

前面一種物種是長在陸地上的,他們一直就知道,電影是一種藝術,直播和網紅,還有資本包裝出來的所謂流量,跟藝術根本就不沾邊,說下九流都是擡舉他們,包括什麼肖戰這些。

另一種生物是新世紀出生的,他們生來就生活中水中,周圍的同伴都是一種叫蝦的生物。

在它們的觀念裏邊,街頭小丑=網紅=直播達人=流量明星=偶像=有演技=動畫=網絡大電影=網劇=電影=電影明星=好萊塢=奧斯卡=藝術

看到沒,所以它們會理所當然地認爲,街頭耍蛇的、網絡直播的、選秀出來的、快手的、抖音的,這些都是和拿奧斯卡一樣的是藝術家和大師,是同一種職業,都叫明星。

在它們的理解之中,周迅也演電視劇,孟美岐和肖戰還演了電影《誅仙》呢,所以,結論就是,孟美岐=肖戰=周迅,這三個人都一種職業,都是明星[]。

但不同的地方在於,周迅已經老了,它們覺得不好看,不像孟美岐那樣年輕,它們的邏輯就是年輕的,好看的,就叫有演技。

我不知道國外現在是不是也是這樣的情況。

但是在中國,目前來說,的確是這樣的,孟美岐=肖戰=周迅,快手、網紅,或者從韓國學一個月的舞蹈就回來的,也是藝術家和大明星,而且是比李雪健和陳道明更有知名度,更有實力的明星。

你要問它們知不知道李雪健和李保田,它們會反問你,這兩個是三十線明星嗎,不認識啊。

當你跟它說李保田拍一部電影只有兩百元片酬的時候,它們會笑死,你一個八百線外的小明星,也能跟我們家鹿晗比,你知道鹿晗一部電影多少片酬嗎,一個億!

藝術是什麼玩意兒,兩百元的玩意兒,鹿晗一秒鐘掙到的都不止這個數。

據說,鹿晗的一根頭髮,都要值幾千萬,怪不得鹿晗拍電影的時候髮型都不能變。

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還有藝術嗎,當小提琴給網紅當背景板的時候,當中央美術學院的院長,一個月的收入還不如一個十八線網紅主播的時候,在人們的眼裏,藝術還不如街邊的一隻破鞋。

當《陳情令》在豆瓣得到8分的時候。

當肖戰成爲國內第一流量的時候。

中國的藝術就已經死了。

不完美的她豆瓣經典影評3

本來是沒打算寫影評的,不過看到熱評第三的影評,以及大家在影評區的混戰,突然覺得如鯁在喉,不吐不快。我寫這個影評的目的有二:一是表達一些對這部劇的觀感,二是浪費時間懟一懟那個自視清高的熱評第三。

先說二,既然那位叫草原上的馬的朋友提到了所謂的蝦式思維,那麼我也像大家科普一種思維:草原上的馬式思維(以下簡稱草泥馬思維)——看不到的世界就是不存在的世界,理解不了的事情就是錯誤的事情,他們從不掩飾(或者無法)他們的清高。他們批判的對象就是難登大雅之堂的網紅與流量,如果被質疑了,就會說:“中國的藝術已經死了”。每一句批判他人的話都在精準地批判自己,以至於一時無法判斷他們是不是突然有了自知之明。每次看他們發言,都像是被淹沒在裝逼的世界裏。

草泥馬思維的本質就是把自己架在道德和審美的制高點,通過貶低大衆口味來顯示自己的曲高和寡。這部劇到底好在哪兒他說不出來,他可能壓根兒就沒看或是隻匆匆看了幾集,東扯西扯拉起不相關的東西倒是很擅長,並且陰陽怪調地引導內涵,不知道的還以爲是某家粉絲紛紛打上一星。

我打開豆瓣本以爲前面的熱評該是這部劇的深度解析,卻沒想到是汪海林式的小論文,對劇本身的半點感想都沒有。看了評論裏此人對其他人的回覆,情緒化溢於言表,可以看得出來此人僅僅是想借着藝術的遮羞布在不相干的地方攻擊自己厭惡的明星,作爲同樣喜歡周迅的人,我爲和他喜歡同一個明星而感到些許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適。他說的這些話對周迅以及這部劇沒有絲毫的參考價值和益處,只是空虛地吶喊出自己的私人喜惡,“中國的藝術已經死了”堪稱矯情文學一大代表性名言,從中也可以看出他的眼界之狹隘(草泥馬思維)——你根本看不到中國的藝術,你不知道有哪些名家一直在寫作產出,你不知道中國有哪些冷門佳片毫無營銷一聲不響地上映。你平常看的恰恰就是你自視甚高批判的東西,所以不過一部與藝術毫無干系的粉絲劇被粉絲堆上高分,你就自我高潮自我感動地激情搖旗吶喊“中國的藝術已經死了”。

尼爾·波茲曼高喊娛樂至死的時候起碼引經據典把各類社會現象分析得入木三分,在此我誠摯地向僞文青們表達一個友好的建議,在肚子裏沒有墨水只有髒水的時候,別動不動就死去活來的,虛有其表地高呼“某某已死”還不如多吃一頓飯養養膘等着被書商宰(如果沒有買書的習慣當我沒說)。

懟的話到此爲止,對於那種人你永遠也說服不了他,他看了我上面的話只會惱羞成怒地跳腳,多說了也是浪費時間。

下面談談一。

首先,我沒有看過日版,對日本文化了解甚少,看之前也不知道日版的存在,所以我不談日版,也不會不滿打低分的而神經兮兮地莫名攻擊其他劇和其他明星,只談這部國產劇本身。

對這部劇的評分我實在心有不甘,在看這部劇之前,我剛剛刷完一部有點類似的美劇《大小謊言》,同樣是中年戲骨影后雲集,同樣在人物設定和劇本上有所紕漏和不足,一個是接近九分,一個連七分都險,也許是外國的月亮比我們圓?

看這部劇的因緣很簡單,我手機裏沒有微博和頭條,接收不到大部分輿論宣傳和營銷,之前爲了看破產姐妹和權遊衝了騰訊視頻的會員,今天突然想起這茬,上線看了看會員有沒有過期,頓時被首頁的海報吸引住了眼球。

這演員陣容,這滿滿高級感的海報,瞬間讓我想起《房間》,周迅枯寂的眼神和孩子明顯早熟的氣質牢牢抓住了我的心,再加上會員還有兩週過期(這是最重要的原因),我一個下午一口氣刷了八集。

片頭曲就值得一看,這大概是我第一次有耐心把片頭曲看完。它的構思令人叫絕,一個個關於家暴的真實新聞事件被在地圖上標出,地圖上凹凸不平的山脈與遭受家暴後的身體上的疤痕如出一轍,短短几分鐘壓抑緩慢的純音樂就將整部劇的主題呈現在觀衆面前——家庭暴力。

家暴地圖玄妙的構思不僅暗示了身體遭受的創傷,也赤裸裸地表現出家暴的地域廣度和普遍性,只不過這些案例都有一個“美好”的共同點,壞人不是被反殺就是得到了應有的懲罰。儘管我們都明白,正義不僅會遲到,在最陰暗的地方也總是缺席。總有些婦女和孩子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繼續水深火熱地煎熬着,名字能被印成楷體並且不在死亡名單上的已經是幸運。

開頭,戴墨鏡的周公子的第一句話便是曾困擾了人類幾千年的問題——“我是誰?”

周公子的中性嗓音是公認的極富高級感的獨特,我特別喜歡周公子的嗓音,想來和她合作的導演們也都十分欣賞,每回都是原音上陣,我也實在想不出有哪個配音能配得了周公子,如果說《畫皮》是我對周公子的顏值喜愛的開始,那麼《風聲》中最後那場獨白則是我對周公子的聲音喜愛的開始。

然後,開頭的海浪和海鷗又讓我跳戲到《大小謊言》了。

引入家暴的情節十分簡單粗暴,性格冷漠疏離的女主在海邊遇到了一個陌生的女孩,在女孩快跌倒時攙扶了一把,發現了她胳膊上觸目驚心的淤青。

家暴男的第一次出場時王熙鳳式的,人未出現,屋子裏傳來的一聲姿勢不對就讓人想入非非(我認爲此處就第一次隱喻了性侵),把小孩放在虛擬槍口之下,以此取樂,一個遊手好閒虐待孩童的年輕繼父形象在神經質的大笑中立住了。

女孩的生母出場,她看到女兒倒在地上揉腰,只是迅速看了一眼就對家暴男和和氣氣地說話。

女孩媽媽的眼神是很空寂的,看着自己的孩子被玩弄,沒有歇斯底里的絕望,只有歇斯底里的麻木。這代表了一部分家庭暴力中妻子扮演的麻木者角色。

女主以爲自己找到生母,但是隻是認錯了人,另一個母親泣血的哭泣令人動容,只是一句句我錯了,也許再也沒有機會說給她真正的孩子聽了。

“丟掉自己孩子的人,是不配做媽媽的。”

女主主動想握住一個陌生人的手,只因爲她可能是自己的生母,和後面同養母禮節性地握手成鮮明對比。

女主在練拳擊,解釋了後面能徒手砸開玻璃,也暗示了對從前遭受暴力無法反抗而想要變強大的願望。可能每一個被家暴的人都希望自己是拳擊手吧。

雅芝在這部劇裏的風韻,言語不足以表達。兩個媽媽第一次對手戲真是酣暢淋漓,一個誠惶誠恐,一個表面高傲。

母女倆在遊樂場裏坐的東西像男性的某個器官。

母親沒走多遠,女孩連哭聲都不敢放出來,低聲抽泣得讓人心疼。

以上是一二集的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的小細節,類似的細膩細節還有很多,就不一一贅述了(有空再更新),總的來講,這是一部在人物心理刻畫和情節呼應上均製作十分精良的作品,瑕不掩瑜,不到七分的評分讓人嗔目,國產劇能出這樣一部以中年女性爲主角,不糾纏於情情愛愛,盡力去挖掘社會陰暗現象的好作品,劇本是三星的話,它的立意值得再加一顆星。

這個標題乍一看有些不知所云,不完美的她?其實更準確的應該是不完美的他們。這部劇沒有主角光環,每一個角色都是不完美的,林緒之執著地尋找親母,卻對養母的恩情和朋友的關懷難以迴應,田放是個正義鬥士,卻也同時是個容易被套路的蠢貨,袁玲待養女如親女,可對思女心切的鐘惠十分冷酷,鍾慧善良大方,但也禁不住違背承諾和女兒頻繁見面……

不完美的他們,恰恰是最真實的我們。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點,這幾個不同的家庭和人物,卻冥冥之中像是一場宿命的輪迴和過渡。女主的二妹林亦之遇人不淑未婚先孕,這是不幸的起點,穆靜在丈夫死後找了個小男朋友,小男朋友虐待自己的孩子,這是不幸的過程,孩子被女主領養走悉心照料,這是不幸的貌似終止,女主在長大後執着地尋找親生母親,這是不幸的延伸。

林亦之對應的是從前的穆靜和鍾慧,小鷗對應的是過去的女主,女主又對應過去的袁玲。

你們發現了這個細思極恐的宿命輪迴感了嗎?我的過去是你的現在,我的現在就是你的將來,所有人都被困囿在這個怪圈裏,重複着前人的命運。這個世界就是這樣殘酷地運作着,不斷地有人歷經千辛完成救贖,也不斷地有人墜入深淵仰望光明。

當最後女主完成了自我救贖,那麼,她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