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職場故事 > 做狼?做羊?做人!

做狼?做羊?做人!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3W 次

做狼?做羊?做人!
  
  最近,百度公司創始人李彥宏給員工指了兩條明路,其一,想要坐在自由而無用的躺椅上享受人生,最好捲鋪蓋卷兒走人。其二,願意披上狼皮大氅,改造自我,最後可以跟隨他上IT戰場衝鋒陷陣。除此之外,似乎沒有第三條路了。
  
  這兩種選擇,出自他最近在公司內部發表的一封公開信。這位有海歸背景、被媒體形容爲談吐儒雅的CEO,直截了當地表示,淘汰小資,呼喚狼性。
  
  在他眼中,小資青年“有良好背景,流利英語,穩定收入”,但他們“信奉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不思進取,追求個人生活的舒適纔是全部”;與此相比,狼性青年則具有“敏銳的嗅覺、不屈不撓奮不顧身的進攻精神,羣體奮鬥”,可以帶給公司最大化的利益。
  
  就像出現在新聞中的“狼爸”那樣,44歲的李彥宏對麾下的年輕人語重心長地說:“你一定要吃苦,你沒吃過苦,將來不可能幹成什麼事兒。”
  
  因此,如果你是一個剛剛畢業、走入職場的年輕人,在這樣的企業文化裏,面對的似乎只有兩種選擇,李彥宏稱之爲小資與狼,有人則更直白地形容爲做羊還是做狼。其背後的邏輯,是職場成功學裏一直流行的法則——非此即彼,弱肉強食。
  
  十幾年前,一家本土通信設備公司在面對全球化危機時,率先提出這種提倡拼搏、奮不顧身爲工作的精神。在媒體的記錄中,“狼性文化”表現在這樣的細節:那家公司的員工常常加班到深夜,有人索性在工位旁放了一張摺疊行軍牀;“先死後生”、“自我批判”等用語在那裏隨處可見;由於長期加班導致的精神壓力,一些員工猝死或者選擇跳樓自殺。
  
  儘管如此,這種可以給企業帶來快速收益的文化,還是在企業界裏頗受推崇。一家百科類網站爲“狼性文化”建立了詞條,將狼性描述爲“貪”、“殘”、“野”、“暴”,並宣稱在一個競爭的時代,沒有這種特性就會撞得頭破血流,敗下陣來。
  
  可實際上,這種動物性與創造力之間到底有沒有直接的邏輯關係?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每天在有檯球桌、游泳池、按摩房和大沙發的地方工作,穿短褲、帶寵物上班,累了就小資地彈彈鋼琴,同樣可以創造出好產品。
  
  如果說,不認同這種企業文化的員工還有選擇離開的權利,那麼,當“狼性文化”已經從商業文明中向社會各個角落溢出時,人們可不那麼容易逃開了。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陳建華在一次演講中提到了他的觀察:新世紀以來,以狼作爲文化符號的圖書、音像製品被廣泛追捧。過去印象中被認爲狡猾、陰險、殘忍的狼,如今得到人們的崇拜,這種文化範式的轉變讓他感到驚訝。據他分析,這是人們在弱肉強食的競爭環境中,希望用動物身上的攻擊性來武裝自己。(勵志名言)
  
  這個強調和時間、和對手、和自己賽跑的時代,雖然在短時間內積累了巨大的財富,但也存在不可忽視的負面效應。本來應該作爲社羣的企業組織,如今在強調競爭的環境中幾乎變成動物園,有“狼人”、“程序猿”還有“碼字猴”。人與人的社交關係變成動物與動物之間的食物鏈,最終在動物世界的競爭中失去自我。這不應該成爲剛進入職場的年輕人所被普及的價值觀。
  
  在狼與羊、狼與小資的道路之外,顯然還有很多條縱橫交錯的小徑。一個價值多元的社會,應該鼓勵年輕人成爲更好的自我,而不是被改造成同一種產品。一個健康的企業組織,即使員工被定義爲毫無攻擊力的羊、只圖享受的小資,也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發揮特性。
  
  在“狼性文化”最被推崇時,曾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工商管理學教授在MBA課堂上向學生提問,在市場經濟中,我們應該選擇做“狼”,還是做“羊”?
  
  大部分學生選擇做“狼”,小部分學生選擇做“羊”。
  
  這位教授最後頗有警世意味地說:我們既不該選擇做“狼”,也不該選擇做“羊”,我們應該選擇的,首先是做一個“人”。

做狼?做羊?做人!
    富人狼性,窮人羊性 關於狼性的勵志名言 狼性周鴻禕:半是商人半是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