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換種心態,甩掉“成功焦慮”

換種心態,甩掉“成功焦慮”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7.03K 次

換種心態,甩掉“成功焦慮”

換種心態,甩掉“成功焦慮”

張愛玲有句名言:“出名要趁早!”被許多人奉爲至理名言,也成爲當下許多青年的行爲指導。一家媒體調查結果更充分說明了這種心態。這項調查顯示,急於成功的受訪者,70後佔35%,80後佔47.5%;而對於成功的標準,76.2%的人認爲成功就是“實現自我價值”,其實,也就是功成名就。

網上有句話:“到30歲不成功,你就沒希望了!”充分表現了我們“急於成功”的心態。對於快節奏、競爭大的現代人來說,不僅出名要早,戀愛要早,甚至連出書做學問也要趁早。正是在這樣的心態下,導致了人們的情緒失控,甚至做出了瘋狂的舉動。

2004年,我在看北京電視臺《法治進行時》時,有一個年僅15歲的農村女孩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決心要以最快的速度掙一筆大錢,竟然綁架了親戚家的孩子,以此勒索20萬元。是什麼讓一個質樸的農村女孩異想天開並因此發展爲鋌而走險?“成功焦慮症”恐怕是一個主要原因。

李開復先生曾經在中國幾十所高校演講,每場演講結束後都會留出30分鐘的提問時間。幾十場演講下來,李開復先生不無遺憾地告訴身邊的工作人員:“中國大學生對成功的渴望裏有太多急功近利的色彩,因爲幾乎所有提問都圍繞同一個主題:‘李老師,請問您認爲成功的關鍵因素是什麼?您個人具備的什麼素質讓您如此成功?’似乎聽一次講座,我的一個回答就能讓他們脫胎換骨。”

換種心態,甩掉“成功焦慮”

成功焦慮症已經讓我們深陷於消極情緒中,然而,對於成功的迫切渴望真的可以帶來夢寐以求的結果嗎?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特爾曼對800名男性進行了30年的追蹤研究,發現成就較大的20%與成績較小的20%之間,最大的差別並不在於智力水平,而在於心理素質。

在世人眼中,北大畢業的學生就必須獲得成功,這也給北大人揹負上了很大壓力。當然,對於成功的追求存在於每一位北大學子心中;但他們同樣很清楚,過猶不及,欲速則不達的道理,拔苗助長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決定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時間、經驗、客觀環境……其中最重要的是必要的成長沉澱的過程,畢竟一鳴驚人、一夜成名或者暴富的成功,是非常小的小概率事件。因此,北大人在權衡利弊之後,絕不會讓對成功的渴望衝昏了頭腦,使自己陷入成功焦慮之中。

周海嬰是我國著名文學家魯迅先生與許廣平的兒子,畢業於北大物理系,曾任中國電子學會理事。他作爲老一輩的無線電專家,爲我國的無線電事業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與現代年輕人“出名要趁早”相反的是,名人之後周海嬰卻希望自己能脫離父親的光環,他最不願意做的事情就是在魯迅的光環下生活。魯迅曾經在遺囑中說:“希望後代萬不可做空頭文學家。”周海嬰謹記父親的教誨,始終不求名利腳踏實地地選擇了對無線電的研究,終於走出父親的光環,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1952年周海嬰考上北大物理系後,正式開始了他的科研道路。當時,我國剛經歷了戰爭,科研更是一切從頭開始。因爲外國禁止向我國出口這類器材,所以,周海嬰與幾位教授只能選擇自力更生,自己製作各種實驗儀器與設備。雖然是魯迅的兒子,但周海嬰從來沒以名人的兒子自居,從來不搞特殊化,跟同事一起踏實工作,甚至還比別的同事更努力。那時,爲了能順利完成工作,周海嬰常常需要拿了二機部的介紹信四處尋找稀缺的材料。許多工作人員根本不知道他就是魯迅的兒子,只是覺得周海嬰對工作很認真,有種拿不到材料不罷休的倔強。

作爲新中國第一代無線電專家,中國廣播電視事業的奠基人,周海嬰一生奉獻於中國的廣播電視事業,始終過着淡漠名利、默默無聞的生活。

“成功焦慮症”的危害在於,它給無數人的人生理想與人生趣味,都套上了世俗“成功”的枷鎖,對成功的渴求已經成爲普遍的社會焦慮,而“成功焦慮症”已經成爲折磨現代人最普遍的心理疾病。

如果我們不能意識到“成功焦慮症”是現代人因急功近利而產生的心理疾病,放任這種心態蔓延滲透,帶來的結果將是人們失去了平和,穿上那雙追求名利的“紅舞鞋”,盲目而不停地追逐所謂的成功,一旦所希望的成功沒有出現,便會出現嚴重的心理失衡,影響自己,更可能危害他人與社會。所以,甩掉“成功焦慮症”,更注重經歷而不只關心結果,纔是真正成功的心態。

(1)改變自己的成功意識

年紀輕輕就能功成名就,固然令人羨慕,但大器晚成也未必不好,成功早有早的好處,但晚成功也有晚成功的意義。追求成功,無可厚非,但要拿出耐心等待成熟的時機。在“成功焦慮症”催生下的成功,註定先天不足,只會如同曇花一現,而同時,我們卻要爲這種“早熟”的成功付出巨大的代價。

(2)改變功利化的成功標準

名利雙收固然是成功,但擁有健康的身體、良好的心態、和睦的家庭……這些其實也都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