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創新思維的小故事3則及感悟

創新思維的小故事3則及感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95K 次

創新思維的小故事3則及感悟

創新思維的小故事3則及感悟

故事1 你並沒有用盡你所有的力量

一個小女孩在她的玩具沙箱裏玩耍。她要在鬆軟的沙堆上修築公路和隧道,然而沙箱的中部躺着一塊巨大的岩石。小傢伙開始挖掘岩石周圍的沙子,企圖把它從泥沙中弄出去,而岩石卻相當巨大。她手腳並用,似乎沒費太大的力氣,岩石便被她連推帶滾地弄到沙箱的邊緣。不過,這時她才發現,她無法把岩石向上滾動以翻過沙箱邊的牆。

小女孩下定決心,手推、肩擠、左搖右晃。可是,每當她剛剛覺得取得了一些進展的時候,岩石便滑脫了,又重新掉回沙箱。

小女孩氣得哼哼直叫,拼出九牛二虎之力猛推猛擠。但是,她卻被滾回的岩石砸傷了手指。

最後,小女孩傷心地哭了起來。這整個過程,女孩的父親從起居室的窗戶裏看得一清二楚。當淚珠滾過孩子的臉龐時,父親來到了她的跟前。

父親的話溫和而堅定:“孩子你爲什麼不用上你所有的力量呢?”

垂頭喪氣的小女孩抽泣道:“但是我已經用盡全力了,爸爸,我已經盡力了!我用盡了我所有的力量!”

“不對,孩子,”父親親切地糾正道,“你並沒有用盡你所有的力量。你還沒有請求我的幫助。”

【感悟】

許多問題不是一個人能解決的,有時,藉助外力是必不可少的。當自己無能爲力時,請傾盡全力包括藉助外力。你並沒有用盡你所有的力量,因爲世界所有的問題都將有答案。

創新思維的小故事3則及感悟

故事2 改變思維定式

這是個挺有趣的實驗,實驗對象必須是受過教育的成年人,文盲和兒童是不行的。

提問:三點水右邊加一個“來”字念什麼?

答曰:念“淶”。

再問:三點水右邊加一個“去”字呢?被問者至少有一半以上頓時語塞,有的甚至當即斷然回答:根本就沒有這個字!

而實際上,這個“法”字的使用頻率遠比“淶”字高得多。一般情況下,認識“淶”字的人不會不認識“法”字。那麼問題出在哪裏呢?這就是思維定式的作用了。

三點水加一個“來”念成“淶”,這是漢字中典型的“左形右聲”字。當你回答了這個簡單的問題之後,一種思維定式便悄悄地左右了你的思路,當提問者借漢字中“來”與“去”相對應的定式發問時,你多半會立即按照“左形右聲”的思維方式加以考慮,而“法”卻並不念“去”,於是立即否定了這個常用字的存在。

問題就是這麼簡單,卻又如此令人不可思議。當然,這種“定式”必須有其成因——形成這種定式所需要的知識結構。若以同樣的問題向小學三四年級的學生髮問,“上當”的人就幾乎沒有。這是因爲他們還不具備形成這種定式的知識結構。

【感悟】

這是“慣性”造成的思維定式,在取捨、肯否之間很容易形成“定而不移”之勢。唯一可行的解除定式的辦法,就是極大地開闊我們的視野,改變我們既有的思維方式,時刻警惕陷入“經驗”中去。

故事3 教條主義

北京大學的馮友蘭教授,曾經講述過這樣一個笑話。

有一位哲學家餓了,就讓他的學生到街上去買一塊麪包。學生到街上轉了一圈,空着手回來了,對老師說:“街上只有圓麪包和長麪包,沒有您要買的那種(既不長又不圓的)‘麪包’。”

於是,哲學家就讓學生去買一塊“圓麪包”。學生到街上轉了一圈,又空着手回來了,對老師說:“街上只有黑麪圓麪包和白麪圓麪包,沒有您要買的那種(既不是黑麪也不是白麪的)‘圓麪包’。”

於是,哲學家就讓學生去買一塊“白麪圓麪包”。學生到街上轉了一圈,還是空着手回來了,對老師說:“街上只有冷的白麪圓麪包和熱的白麪圓麪包,沒有您要買的那種既不冷又不熱的‘白麪圓麪包’。”

於是……結果不用多說,那個學生永遠不可能買來麪包,而那位哲學家只能等着餓死了。

【感悟】

做人辦事和做學術搞研究一樣,若是鑽入教條的框框中,就等於束縛了自己的手腳,必將會寸步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