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志存高遠, 腳踏實地

志存高遠, 腳踏實地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7W 次

志存高遠, 腳踏實地

志存高遠, 腳踏實地

我不是天才, 我只是耐煩。

——沈從文

2010年的五四青年節, 溫家寶總理造訪北大, 北大哲學系二年級學生李丹琳現場寫下一幅 “仰望星空” 的書法作品贈送給總理。出乎她的意料, 總理也當即揮毫, 寫下 “腳踏實地” 四個字, 送給北大師生。後來, 這幅字畫被北大校史館珍藏。

諸葛亮曾說過: “志當存高遠。” 一個人的志向, 決定了他的思維和行動, 沒有高遠的目標, 就會 “永竄伏於凡庸, 不免於下流矣”。清朝名臣陳宏謀在 《訓俗遺規》 中有言: “志不立, 如無舵之舟, 無銜之馬, 漂盪奔逸, 何所底乎? 志不立, 天下無可成之事。” 意思是說, 人沒有志向, 就像是船沒有舵, 馬沒有繮繩, 放縱飄蕩, 不知道該到什麼地方去, 一個人要是不立志, 那天下就沒有什麼事能夠做得成。由此可見, 立志對於一個人的發展有多重要。

陳勝, 楚國陽城縣 (今河南省駐馬店市平輿縣陽城鄉) 人, 年輕的時候曾經跟別人一起受僱給富人家種地。當時正值秦朝的殘暴統治時期, 階級壓迫極深。他不甘心受人奴役, 同情和自己命運相同的人。

有一天, 他放下農活到田埂上休息, 對一起耕田的夥伴們說:“假如將來我們中間有誰發跡富貴了, 可不能相互忘記啊。” 夥伴們譏笑他說: “受僱給人家種地, 怎麼能發跡富貴呢?” 陳勝不免有所感慨,嘆息道: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陳勝對秦朝肆無忌憚的徵調勞役、不斷加重對老百姓的壓迫和剝削的社會現實憤憤不平, 反抗命運的決心猶如一團烈火在他心中燃燒。不久, 他便以實際行動向人們證明了自己的豪言壯語。

秦二世元年 (前209年) 七月, 朝廷大舉徵兵去戍守漁陽, 陳勝和其他九百名窮苦農民在兩名秦吏押送下, 日夜兼程趕往漁陽。當行至蘄縣大澤鄉 (今安徽省宿州市西寺坡鎮) 時, 遇到連天大雨, 道路被洪水阻斷, 無法通行。按照秦朝酷律規定, 凡所征戍邊兵丁, 不按時到達指定地點者, 一律處斬。

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 陳勝毅然決定謀劃起義。他與吳廣帶着九百餘人在大澤鄉揭竿而起, 拉開了反秦的序幕, 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政權。這個政權雖然持續時間不長, 但卻成爲了後人推翻秦朝的前奏[]。

志存高遠, 腳踏實地

志向就像一枚指南針, 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 志向就像海中的一座燈塔, 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人必須樹立遠大的志向, 如果志向不確立, 那麼什麼事情也幹不成。

而且, 人都有點惰性, 你求上, 有可能居中; 你求中, 則有可能居下; 而你若求下, 則必定不入流。所以我們在起步的時候, 立志必須高遠, 要學雄鷹展翅飛, 不效燕雀安於棲。只有這樣, 你的潛能才能被激發出來, 逐漸走向輝煌。

當然, 事業的成功並不是一蹴而就的, 確立高遠的志向這是第一步。不是所有的 “有志者” 都能夠 “事竟成” 的。因爲 “有志” 和“事成” 之間還有某些條件在起着重要的作用, 若無這些條件, 即使是 “有志”, “事” 也是 “難成” 的。有志者的 “志” 必須是永不改變的 “恆志”, 而且必須付諸堅持不懈的勤奮努力。

強者都是從無數次的艱難險阻中磨鍊出來的, 舒舒服服成就不了什麼大事, 偷懶取巧更不會有什麼作爲, 成就榮譽從來和懶漢懦夫無緣, 要有所作爲、有所建樹, 我們就必須勇於在艱難困苦中磨鍊自己。

態度決定高度, 敬業才能成業。我們在胸懷遠大志向的時候, 也要立足自身, 腳踏實地。正所謂 “萬丈高樓平地起”, 如果我們做不到腳踏實地, 這就像剛出生的嬰兒, 沒學會走路就想跑一樣, 那麼結果自然只能是跌倒。我們要想走得遠就必須從起點開始由近及遠, 要想登得高必須從底層一步步往上攀登。

東漢太傅陳蕃, 字仲舉, 汝南郡平輿人。他的祖父曾任河東太守。不過到了陳蕃一輩, 家道中落, 不再威顯鄉里。在陳蕃十五歲的時候,他曾經獨處一個小院中讀書習文。

有一天, 他父親的一位老朋友薛勤來看他。薛勤看到院裏雜草叢生、穢物滿地, 又髒又亂, 於是就教育他說: “你這孩子, 接待客人的時候怎麼也不把院子打掃一下呢?” 陳蕃回答: “大丈夫身處世間, 應當以清掃天下的污垢爲己任, 怎麼能把目光放在這麼一間小小的院子裏呢?”

這個回答讓薛勤暗自吃驚, 知道眼前的這個少年不一般。感悟之餘, 就勸道: “你連身邊的一間小院都打掃不乾淨, 又有什麼能力去清掃天下呢?”

所以說, 只有立志高遠、腳踏實地、艱苦奮鬥, 才能成就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