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董卿的成長故事:自信是必要條件

董卿的成長故事:自信是必要條件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7W 次

董卿的成長故事:自信是必要條件


董卿的成長故事:自信是必要條件

董卿,連續八年被評爲央視年度“央視十佳主持人”,1975年出生在上海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父親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母親畢業於該大學的物理系。在這樣一個書香濃郁的家庭裏成長,董卿坦言自己的童年是在有些壓抑、拘守和刻板的氛圍中度過的。

由於工作調動的原因,董卿的父母輾轉在浙江蕭山、安徽湖州工作,7歲以前董卿一直跟爺爺奶奶生活在上海。7歲後,因爲調皮好玩兒,董卿才被父母接到了身邊管教。“剛見到父母時,我對他們充滿了敵意,不僅僅因爲他們多年把我這個獨生女兒放養在上海,因此缺失父母之愛,更重要的是,我似乎永遠也滿足不了父親的期望值。差不多十年光景,我們家始終硝煙瀰漫。”董卿笑着說。

父親對董卿非常嚴厲,從7歲開始他就讓董卿閱讀一系列的中外古典名着,時不時還要提問書中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

記得有一次,爸爸問她《紅樓夢》中薛寶釵和賈府的關係時董卿的回答不是很準確,結果爸爸讓做物理教師的媽媽專門把《紅樓夢》中的人物畫了張圖表給她以便熟識。孩提時代的董卿偏愛文體活動,是典型的性情中人,董卿的父親卻認爲女兒沒有姑娘家的端莊,經常斥責她。“父親就是希望我溫柔乖巧,在家看書習字,我不能上學校的舞臺表演唱歌、跳舞類節目,不能在家照鏡子超過一次,不能穿花花綠綠的衣服,總之,隨着年齡的漸長,父親的傳統、刻板讓我一刻也不能忍受。”

20歲後的模樣是自己塑造的

董卿相信一句話:“女人20歲之前的容貌是天生的,20歲之後就是自己塑造的。經歷、環境,都會影響你的眼神和姿態。如果我一直安寧地生活,肯定不會是現在的模樣。”

在浙江省藝術學院讀書的時候,董卿並不自信。第一次上形體課,同學們的動作熟練優美,她卻是一張白紙,連劈叉都不會。老師問她:“看上去挺修長的,動作怎麼這麼僵?”她只能紅着臉低着頭不說話。到了週末,她還是鬱悶,漂亮的室友總被帥哥約出去,而她只能把課本翻了再翻。熬過半年,董卿的才能開始顯山露水,成績名列前茅,形體和臺詞訓練也漸入佳境。拿到一等獎學金,她買來被父親嚴令禁止的奇裝異服:小背心、小短褲,生活變得美滋滋。

從書本中找到自信

直到今天,董卿仍然感激閱讀給她帶來的成長快樂。生活越來越忙碌,她仍然保證每天一個小時的閱讀時間。

高考前,班主任老師建議她考上海戲劇學院,董卿早已對故鄉心馳神往,可父親歷來反對女孩子在臺上裝模作樣,最後,只好折衷,一家人選擇了“電視藝術專業”這個聽起來似乎還算規矩的學科。進入上海戲劇學院,董卿才知道了什麼叫天外有天,“那時,班裏的同學一個比一個漂亮。差不多有半年時間,我始終找不到感覺。”董卿說。剛上大學那會兒她一直被自卑困擾着,生活裏一度找不到特別鮮亮的顏色,在那段難捱的歲月裏,是書籍給了她力量。“我跟自己有過一次對話,對話的結論就是,我不應該犧牲我閱讀的時間去練習臺詞、形體,相反,我應該使我的書本知識更紮實。我有博聞強記的特長,要比閱讀能力,班裏同學中我應該看書算最多的,每次文化課考試,我也總是名列前茅。我經常這樣說服自己,我的班主任似乎也認識到了這一點,開始從這方面樹立我的信心。”

善於取長補短的董卿有了自信後,不僅能做到各門功課齊頭並進,甚至她的表演也吸引了表演系的老師。“差不多大學二年級,我一下子就開竅了,先前的我就像被厚厚的繭束裹着,忽然間就破繭而出,我的形體和臺詞訓練慢慢漸入佳境,也開始獲獎學金了,當時表演系的老師還有意讓我轉系,可我當時粗淺地明白‘寧爲雞首勿爲牛後’的道理,我知道,我在需要靠形體表達內心的表演系,一定不會成爲最出色的學生,我的強項還是我的語言表達和文字能力。


延伸閱讀:

李開復自述成長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