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歷史典故 > 合肥張家四姐妹和六兄弟:好的教育,首先是拼爹

合肥張家四姐妹和六兄弟:好的教育,首先是拼爹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4.06K 次

合肥張家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名門大族,與同鄉李鴻章家族齊名。張家四個女兒分別爲:張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六個兒子分別爲: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寧和

合肥張家四姐妹和六兄弟:好的教育,首先是拼爹

其中張家“四姐妹”分別嫁給了著名崑曲演員顧傳玠、語言學家周有光、文學家沈從文和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思,四位夫婿果然都各自不凡,成就了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段佳話。

合肥張家除了四個女兒,六個兒子也都出類拔萃、學貫中西……

這些兒女成功的背後,讓人關注到這樣一位父親——他是民初有名的開明教育家,曾創辦平林中學、樂益女中,推動女子教育的張武齡。

今天來說說這位偉大父親的故事——好的教育,首先是拼爹。

張家的父親張武齡,一個出生於典型名門望族的世家子弟。其祖父張樹聲,是李鴻章的左膀右臂、淮軍的第二號人物。

張家坐擁良田萬頃,每年歸在張武齡名下的就有10萬擔租,是個典型的大地主。

雖然出生於鐘鳴鼎食之家,但與當時的大家子弟不同,張武齡更像是一個決然的反叛。他潔身自好、痛恨賭博、從不玩任何紙牌、不吸菸、滴酒不沾。

倒是從小嗜書如命,一生熱衷公益辦學。

1914年的初夏,張武齡的第四個女兒出生。

因爲前三胎都是女兒,當得知第四胎依然是女兒,妻子只是看了一眼,就失望哭出了聲;婆婆唉聲嘆氣、沮喪至極;門口等着恭賀的親友(曾有親戚斷言此胎定爲男兒),又都帶着禮物悄悄走了……

只有張武齡依舊十分高興,他給四女兒取名“充和”,與三個姐姐是一樣的器重憐惜。

張武齡這一生,共有十個孩子,細看他們的名字,都取得極爲講究。

四個女兒分別爲: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後來的六個兒子分別爲: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寧和。

女孩的名字不僅沒有半點含花帶草的嫵媚,並都有兩條修長的腿,他希望她們儘可能的邁出閨門、走向世界。

而男孩的名字裏卻都有一個寶蓋頭,這是光大祖業、繼承家聲,也是不管走多遠、也要記得家。

他希望男孩的心裏一定要有家;而女孩的內心一定要廣大。

其境界與格局,由此可見一斑。

張武齡對孩子們的教育就是玩,開放式的玩。

1917年,張家舉家搬遷,來到了柔潤秀麗的蘇州寶地。樓閣亭臺、花廊水榭的大宅,正是孩子們放開手腳、嬉戲胡鬧的城堡。

“每天我們只要離開了書房,放鳥歸林,這裏就不再安靜。我們有時學王羲之‘臨池洗硯’,更多的時候是瘋瘋癲癲爬山、玩水”,《張家舊事》一書中回憶

家中的任何地方,孩子們都可以自由進出;父親最珍愛的藏書,孩子們隨性翻閱、從不限制。

張家的孩子無論男女,都可以自由地發展自己的愛好

父親給了孩子們最大限度的個性成長空間。

雖然玩的開放,但同時又家教嚴謹。

“記得小時家裏來客,小孩子一定要站在客廳一側規規矩矩打招呼,待傭人端着糖果盒子一上來,馬上安靜的依次退出,不可能有在客人面前鬧着要糖果的事情發生。” 姐妹們回憶說。

有一年除夕,父親張武齡撞見孩子們正和一些工人丟骰子、玩骨牌,每盤下幾分錢的注。

賭博這事,他深惡痛絕,哪怕子女們只是偶然一次玩玩也不行。

所以那年他和子女們當即談了個條件、引了個方向,如果不玩骨牌,就可以跟老師學唱崑曲,還可以上臺。

許多年後我讀到這裏,豁然明白如今教育我們所提倡的“愛與自由”,其分寸與邊界究竟在哪裏?

是既最大限度地給孩子自由探索和個性成長的空間,又懂得在關鍵點上提綱挈領。

再看他們讀書也是一樣。

張武齡對知識如飢似渴,極爲重視子女教育,專請了幾位老師在家中授課。

但他從不干涉具體教學,只參與編選教材,從《文選》、《史記》、《孟子》等書中選出一篇篇古文,讓專人寫了講義給兒女們去讀。

好的教育,是充分給予孩子愛與自由,又懂得在關鍵點上提綱挈領。

正是在父親張武齡的教育下,張家的四個女兒,在開放式的教育下個性迥異,大姐是典型的大家閨秀、蘭心蕙質;二姐古靈精怪、主意最多;三姐穿男裝剪短髮、英姿颯爽,四妹規規矩矩,卻又舉手投足極致典雅。她們雖各個才情橫溢、覓得佳婿,但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又各自飽經滄桑、歷經磨難。

一個家族的傳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

它歷經許多人的呵護與打磨,在漫長時光中悄無聲息地積澱,慢慢的,這傳承也如同古玩一樣,會裹着一層幽邃圓熟的包漿,沉靜溫潤,散發着古老的氣息。

古董有形,傳承無質,它看不見,摸不到,卻滲到家族每一個後代的骨血中,成爲家族成員之間的精神紐帶,甚至成爲他們的性格乃至命運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