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創業故事 > 青春染暮氣並非80後專屬

青春染暮氣並非80後專屬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2W 次
青春染暮氣並非80後專屬

從筷子兄弟的《老男孩》唱哭無數年輕人,到汪峯的《再見青春》長期穩坐各KTV點唱榜前列;從電視劇《北京青年》大受追捧,到正在上映的電影《致青春》引發熱議。集體懷舊,似乎已成80後一代的一個蒼涼姿態。與此同時,這羣在父母眼中還是小孩的年輕人,開始頻繁地在比自己小的小孩面前大嘆“老了”。有媒體嗟嘆:從懷舊到“嘆老”,本該朝氣蓬勃的80後已變得暮氣沉沉。原本就伴隨着各種標籤長大的80後,如今又多了一個“暮氣沉沉”的標籤。這個標籤的涵義非常明確,無非是說現在的青年少幾分朝氣和銳氣,他們熟諳各種明規則和潛規則,彷彿直接從少年邁入了中年。這種試圖用一個詞形容一代人的做法,與以往所有“貼標籤”行爲一樣,很容易陷入以偏概全的誤區。畢竟,80後是一個多元羣體,確實有喜歡懷舊和嘆老的人,但也絕不乏朝氣蓬勃之輩。不過,現在的年輕人總體來說沒有以前那樣活躍,確屬不爭的事實。但要強調的是,這種精氣神層面的頹廢與低落,並非是80後羣體的專屬,而是整個中國社會的普遍狀態。所謂的“暮氣”,已蔓延到不同年齡段、不同階層的羣體身上,不管是“一肩挑兩頭”的70後,還是正陸續告別校園的90後,都與80後表現出了相同或相似的症狀。換句話說,青年暮氣沉沉其實已成爲一種社會病。青春染暮氣,除了文章開頭所述的那些特徵,更主要的表現在於青年羣體價值觀層面的異變。用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羣的話說,如今很多青年人,都已淪爲“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迷失在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和個人主義的泥沼裏,失去了對未來生活的想象力和對公共生活的道義感;他們將自己捆綁在房子、車子、票子的庸常生活中,青春理想、公共責任、人生價值、家國情懷則成了奢侈字眼,或如浮雲般飄渺。追根溯源,這種“青年中年化”的趨勢,與年輕人的成長環境和所處的時代密切相關。如今的年輕人,擁有比父輩更優越的生活條件和成長環境,但“獨生子女時代”在他們的性格中留下了烙印;他們是伴隨着互聯網長大的一代人,接受的信息更多元也更碎片化;同時,他們還趕上了“高房價時代”,並且面臨競爭越來越殘酷的就業難題……所有這些因素,都影響着當代年輕人的特質。現實的壓力,重塑了青年羣體的價值觀,並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他們的人生航線。他們不能隨心所欲地去追逐自己的夢想和抱負,不敢無所顧忌地體驗生活和闖蕩青春,只能被動地“迎合”世俗社會的成功標準和遊戲規則。於是,當他們意識到論資排輩的積習仍然存在,只好故作深沉地“扮老”;當他們發現有房有車已成爲婚姻的門檻,只好用盡全力去做一個在現實中蝸行的“房奴”“車奴”。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如果青年暮氣沉沉,整個社會向前和向上的動力自然不足。當整個國家沉醉於經濟建設的巨大成就時,對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的“時代病”,絕不能視而不見。青年染暮氣,歸根結底是社會和時代共同作用的結果,其後果最終也要由整個社會來承擔,這就要求全社會共同努力讓年輕人迴歸青年本色。讓籠罩在青年人生路上的暮氣散開,需要讓他們儘快找到屬於年輕人的激情、理想與想象力。具體來說,就是要讓年輕人擁有更加公平的教育環境、就業環境,要創造條件讓青年享有更加平等的發展機遇,要對“精緻利己主義”的社會價值觀進行糾偏。只有在複雜的利益博弈和改革設計中,先治癒“時代病”,才能治好“青年病”。也只有將青年人從現實枷鎖中解脫出來,消除他們的焦慮和顧忌,他們纔敢於“做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