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禪理故事 > 不知的境界勵志故事

不知的境界勵志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7.61K 次

英國著名哲學家,195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羅素有一次在哥倫比亞大學發表演講。演講結束後,聽衆開始提問。一名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羅素表情木然地不作回答,有好幾分鐘,他手託下巴陷入了沉思。過了一會兒。他把那個學生的提問內容整理了一下,然後反問道:“你問的是這些內容嗎?”那個學生鄭重地回答:“是。”

不知的境界勵志故事

羅素又陷入了沉思,這次的時間更長。然後,這位偉大的學者對那位學生說:“你提出的問題非常好,但是我沒有能力回答這個問題。”頓時,學生的臉上流露出自豪的微笑,許多聽衆更是非常詫異。

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先生也是一位“不知道”者。

央視《東方之子》欄目曾對丁肇中進行了一次專訪。

記者問:“我感覺您對自己每一個人生階段都有很明確的選擇。比方說小的時候對科學、對科學家感興趣;大學的時候,就鎖定了要研究物理:然後每做一個實驗也是力排衆議,自己堅持下來。一個人怎麼能每一次選擇都能夠那麼堅定和正確呢?”記者想要獲得的答案可以預見,因爲在太多的名人訪談中,這種問題顯然都是爲對方“作秀”進行鋪墊。然而,丁肇中的回答卻是:“不知道,可能比較僥倖吧。”

記者不罷休,接着追問:“在這裏面沒有必然麼?”丁肇中依然回答:“那我就不知道了。”記者仍不遺餘力:“怎麼才能讓自己今天的選擇在日後想起來不會後悔?”丁肇中依然回答:“因爲我還沒有後悔過,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記者最後說:“我發現在咱們談話過程中,您說得最多的一個詞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這次做了正面回答:“是不知道的,你是絕對不能說知道的`,我們那裏這是絕對不允許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你不要猜。”

大師、名家也有他們的“不知道”,但與常人截然不同的是。他們能坦然地呈現那種“不知道”。就治學而言,這是一種一絲不苟的嚴謹;就處世而論,這更是一種纖塵不染的曠達。

高度或境界就在這裏——在衆目睽睽之下,不做作、不遮掩,能夠說“我不知道”,恰恰是大師之所以成爲大師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