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語句 > 經典的句子 > 關於孟子的名言和成語

關於孟子的名言和成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6W 次

孟子的名言

關於孟子的名言和成語

1、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2、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3、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

4、父子有親,君臣有交,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5、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6、孟子言上下交取其利而國喪亡者,是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所弒也,無它焉,則千乘之家欲以萬乘之利為多也。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所弒也,亦無它焉,是百乘之家欲以千乘之利為多也。

7、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8、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

9、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10、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11、人之易其言也,無責耳矣。

12、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13、定天下者,在乎仁政為一者也。

14、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者也。

15、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16、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於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

17、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18、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

19、假使上至下至於士庶人,皆且取其利益,而國必危亂喪亡矣。王以國為問,大夫以家為問,士庶人以身為問者,王稱國,故以國問;大夫稱家,故以家問;士庶人無稱,故以身問而已。

20、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21、王如知此不足以相笑,王之政猶此也,王雖有移民轉粟之善政,其好戰殘民與鄰國同,而獨望民之多,何異於五十步笑百步者乎。

22、有風人之託物,二雅之正言,可謂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亞聖之大才者也。

23、孟子曰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旨意合同,若此者眾。

24、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25、形色,天性也;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

26、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27、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28、孟子問王曰:今有戰者,兵刃已交,其負者棄甲曳兵而走,五十步而止,足以笑百步者否。

29、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0、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31、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32、仁則榮,不仁則辱。

33、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3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35、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

3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7、孟子言且令臣庶皆後去其仁義,而先且以自利,則不交相殺奪,故不足自飽饜。言必殺奪。

38、吾善養浩然之氣。

39、富歲,子弟多賴;凶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40、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41、養心莫善於寡慾。

42、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

43、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44、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

45、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6、五穀者,種之美者也,苟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47、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徵之,夫誰與王敵。

48、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

49、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禮。

50、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51、於是則慕仲尼,周流憂世,遂以儒道遊於諸侯,思濟斯民。然由不肯枉尺直尋,時君鹹謂之迂闊於事,終莫能聽納其說。

52、魚和熊掌不可得兼。

53、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

54、窮困便獨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55、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56、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57、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58、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59、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60、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61、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62、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免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

63、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64、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65、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66、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7、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68、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69、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70、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71、遠望之襄王而不似人君,言無人君之威儀也;就而近之而不見所畏焉,言無人君操柄之威也。

72、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73、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74、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75、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也。

7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7、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78、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79、君視臣如手足,臣視君如父母;君視臣如草芥,臣視君如仇寇。

80、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81、我欲託之空言,不如載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82、故天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

孟子的成語

1、一肢半節:比喻事物的一小部分。

2、移氣養體:改變氣質和保養身體。

3、幼學壯行:幼時勤於學習,壯年施展報負。

4、至大至剛:至:最,極。極其正大、剛強。

5、淫辭邪說:誇大失實的言論,荒謬的學說。

6、尊賢使能:尊重有賢德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

7、斬釘截鐵:形容說話或行動堅決果斷,毫不猶豫。

8、以辭害意:因拘泥於辭義而誤會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9、易如反掌:象翻一下手掌那樣容易。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做。

10、自以為是:是:對。總以為自己是對的。形容主觀,不虛心。

11、引領而望:引領:伸長脖子。伸長脖子遠望。形容殷切盼望。

12、由博返約:指做學問人廣博出發,繼而務精深,最終達到簡約。

13、仰不愧天:抬頭仰望,對天無愧。指沒有做過壞事,問心無愧。

14、運之掌上:運:運動,運轉。運轉於手掌之上。比喻極其容易。

15、以羊易牛:易:更換。用羊來替換牛。比喻用這個代替另一個。

16、眾楚群咻:指眾多的楚國人共同來喧擾。後指眾多外來的干擾。

17、罪人不孥:孥:妻與子女的統稱。謂治罪止於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

18、濯足濯纓:水清就洗帽帶,水濁就洗腳。後比喻人的好壞都是由自己決定。

19、猶解倒懸:解:解救;倒懸:人被倒掛,比喻處境困難。比喻把人從危難中解救出來。

20、緣木求魚:緣木:爬樹。爬到樹上去找魚。比喻方向或辦法不對頭,不可能達到目的。

21、知人論世:原指了解一個人並研究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現也指鑑別人物的好壞,議論世事的得失。

22、揠苗助長: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長。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23、視為寇讎:《孟子·離婁下》:“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後因以“視為寇讎”比喻極端仇視。

24、以鄰為壑:拿鄰國當做大水坑,把本國的洪水排洩到那裡去。比喻只圖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難或禍害轉嫁給別人。

25、一介不取:一介:一粒芥菜子,形容微小。一點兒小東西也不拿。形容廉潔、守法,不是自己應該得到的一點都不要。

26、引而不發:引:拉弓;發:射箭。拉開弓卻不把箭射出去。比喻善於啟發引導。也比喻做好準備暫不行動,以待時機。

27、廉頑立懦:謂高尚的節操可以激勵人振奮向上。語出《孟子·萬章下》:“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

28、守約施搏:謂所操者簡易而施與者廣大。語本《孟子·盡心下》:“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

29、用夏變夷:夏,諸夏,古代中原地區周王朝所分封的各諸侯國;夷,指中原地區以外的各族。以諸夏文化影響中原地區以外的僻遠部族。

30、嫂溺叔援:語出《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後以“嫂溺叔援”喻視實際情況而變通做法。

31、披髮纓冠:謂不及束髮冠戴,只系纓於頸。比喻急於救援。語出《孟子·離婁下》:“今有同室之人鬥者,救之,雖被髮纓冠而救之可也。”

32、左右逢原:《孟子·離婁下》:“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原謂學問工夫到家後,則觸處皆得益。後以“左右逢原”泛指做事得心應手。

33、一曝十寒:曝:晒。原意是說,雖然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晒一天,凍十天,也不可能生長。比喻學習或工作一時勤奮,一時又懶散,沒有恆心。

34、膠鬲之困:膠鬲,商周時人,紂時因遭世亂,曾隱遁為商。《孟子·告子下》:“膠鬲舉於魚鹽之中。”後因以“膠鬲之困”指士人不在位而處於困難之境。

35、取諸宮中:《孟子·滕文公上》:“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宮,古代對房屋的通稱。後以“取諸宮中”謂取用於自己家中,極言其便利。

36、艴然不悅:非常生氣。艴fú然,也作怫然,生氣時表現一付臉色難看的樣子。典自《孟子·公孫丑上》[孟子]曰:“然則吾子與管仲孰賢?”曾西艴然不悅,曰:“爾何曾比予於管仲!……”

37、神州赤縣:戰國時齊人鄒衍稱華夏之地為“赤縣神州”。見《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唐劉禹錫《為京兆尹答於襄州第一書》:“蓋神州赤縣,尊有所厭,非他土之比。”後遂以“赤縣神州”或“神州赤縣”為中國的別稱。

38、膏粱文繡:指富貴人家的奢華生活。亦泛指精細貴重的東西。語本《孟子·告子上》“《詩》雲:‘既醉以酒,既飽以德。’言飽乎仁義也,所以不原人之膏粱之味也;令聞廣譽施於身,所以不原人之文繡也。”趙岐注:“膏粱,細粱如膏者也;文繡,繡衣服也。”

39、三遷之教:漢·劉向《列女傳》載:孟母帶著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喪;後遷居集市,又跟著學商人自吹自誇;孟母遷居學堂附近,孟子從此學習禮節,要求上學。後人用“孟母三遷”、“三遷之教”比喻選擇居住合適的環境以利於教育子女。

40、齊王捨牛:《孟子·梁惠王上》:“王(齊宣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後以“齊王捨牛”比喻帝王對臣民懷有惻隱之心。